四
书归正传。
七十多年前太平街玩“香宝龙”的那批小儿男,随着时代变迁,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现在生活成长如何?笔者择其比较了解的几位逐一道来,挂一漏万,敬请诸君谅解。
那就先从“眼镜”说起吧!
“眼镜”家中有其父留下的一楼藏书,因喜读书十三岁就患近视,一付蹩脚眼镜挂在鼻梁上,经常手不释卷。
“眼镜”家庭成员有兄弟姐妹六人。父亲早年投考在国民党卫立煌部下作扫荡报编辑副主任。在山东历城与日军遭遇战,和勤务兵二人爬上树躲至深夜,逃过日军追杀。然后沿途乞讨返回赤水,与母亲共同经商维持生计。
“眼镜”的母亲在城关女小教书。后认识流浪至赤水的中共地下党人王鸣皋夫妇。1948年经王鸣皋介绍加入中共地下党。1952年肃反运动中父亲因历史问题锒铛入狱。1953年整党时,母亲则因父亲在押之故被劝退出党(直至1978年才予以恢复党籍)。
小“眼镜”由于父亲在押原因,读中学时连红领巾都没资格戴。1958年又因光专不红被“拔白旗”。1959年高考时被校方结论为“该生不宜培养”。后阴差阳错考入贵阳铝业专科(大专)学校。1962年铝业公司精简下放返家。1965年经老红军熊绍林副书记推荐,城关镇介绍,参加县交通局公路工区工作;从测量、设计、施工、主管、工区长、交通局副局长到调任建设局局长,直至退休后任总工、总监、总顾问。坚持在赤水交通建设事业上,从事三十五年的路、桥生涯而无怨无悔。
“眼镜”没进过道、桥科班大学。但其人自幼聪慧,天资高肯专研,喜读书且记忆好,县交通局副局长陈超凡有伯乐之慧眼,识俊才而着意培养。
“眼镜”修桥学技来自于官渡大桥。在1967年,县交通局派“眼镜”参加官渡大桥施工,着意培养县内修桥技术人才。时逢文革风暴起,为了修桥不误农时,釆用春停冬建办法,工期长达四年之久。两派斗争“眼镜”既不热衷又不参与。后幸得地区桥梁名师指导,并喜得道桥专业技术及设计手册等有关书籍。在官渡四年实习中,白天施工实验,夜晚理论学习打基础。以“头悬梁锥刺股”之毅力,年逾三十而不婚娶之精神,面壁四年图壁破,终于技艺精进,得到省、地交通局领导和赤水县几届县委书记赏识。时任赤水县委书记柳耀华说;“此人五十岁前不可入仕,需留在县内修桥。技术人才难得!”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三十多年来“眼镜”踏遍赤水千山万水。逢山修路,遇河建桥。在赤水河,习水河上共计设计、施工、总监百米以上大型桥梁达十六座之多,公路达百多公里。
1986年,马合公路开工。赤水县委、县政府组建赤水段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原县委顾问万方德(后任县委书记)任政委,常务副县长石圭华任指挥长,1987年,县政府升任“眼镜”为副指挥长。主菅工程建设和质量工期。奋战两年后终于在1988年底圆满完成全线55公里的修建任务。得到马合公路总指挥长、地区行署张兴禄副专员赞扬。在“眼镜”49岁时,县委组织部任命“眼镜”为赤水县交通副局长。次年9月,被县人大任命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局长。县委同时任命为该局书记。时年五十岁差三月。在连任两届局长一届书记后,于2001年满六十一岁的“眼镜”才光荣退休。
退休后“眼镜”受聘于监理公司、旅投公司、五洲国际等单位作总监、总工或总顾问。直到81岁才正式退隐归家,陪伴病妻养老。
“眼镜”膝下有一儿一女,孙儿一双。时下“眼镜”精力尚好,目能穿针引线,健步晨茶,偶尔也喜欢写点“方块字”,自娱自乐也!
好了。太平街当年耍“香宝龙”的下一位出场者,乃是如今赤水市著名的“民俗传承人”黔农老弟。
五
黔农,字宇君,生于1942年7月,赤水丙安乡人。临解放前寄居于太平街喻家祠堂税家。
一天,偶然出现于太平街上,群小们皆惊悚之!羡慕之情难予言表;只见他身穿簇新手工背带裤、足登尖口布鞋、头戴小帽。小子年岁不大偏瘦而高,站立于一群身穿补丁服,足登半载鞋,毛森体瘦的太平街穷娃儿中间,犹如群鸡中白鹤。好在他会相处,很快便融入太平街群小之中。
后得知黔农家住丙安乡村,父亲帮人经营青山生意,兼捆运筏子。不由得娃儿们羡慕之极。解放前家家都缺衣少食。稍有点钱的人,除了土豪地主就是做生意。但做生意大多是卖点针头麻线小本生意。做青山生意需大量银钱;买下整片山林,顾人砍伐竹和木柴,再入河扎筏放到重庆出售。当时凡做青山生意者都叫大买卖。在捆运中,夹带私货,便收入就更丰厚。
黔农混迹于太平街群小中时间不长但很融恰。
那时街上有一种游戏兼赌博事,叫“划甘蔗”;蔗身近二米长,用牛耳尖刀从上划下,皮掉处则锯下为盈利。虽如此小赌之游戏也非得有人出资才行,黔农家道殷实而本人又大方,众小儿郎围而观之,输者无虑盈者可分而食之,何乐不为!
可惜时光短暂,黔农土改时便消失于发小之中,据悉回丙安老家去分房屋土地山林去了。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已去二十个春秋。
到了1969年初冬,赤水县区乡公路复兴至风溪口段民工建勤公路开工,交通局指派我为该段工程主管。各公社(那时未建乡)派民工分段修建。在风溪口段偶遇黔农老弟。十足的农村青年打扮,衣着旧倒还整洁,发乱消瘦,只有那双精光闪亮的双眼仍是当年模样。简单摆谈中得知他很落魄,此次参加民工建勤修公路,是公社书记王锡江点名担任丙安连队会计,才走出生产队的。
无法安慰也无能为力,内心同情难予言表。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弹指间又去半轮甲子!
2001年我已六十有一,本应退休。因市新第三中学开工,市政府领导考虑新三中工程属民生工程,决定留任我担任副指挥长。负责工程质量,而且是终身责任制。
一天去工地上班路上,偶抬头见南北大道林业车队房壁单梯上,有一人形似“壁虎”,毫无安保措施地正在执笔画图写字。近而观之,仍黔农老弟也!
满脸沧桑刻尽三十年岁月磨难,那里找寻当年流光溢彩!
摆谈中得知他已退休,工资偏低,因子女读大学,便开有一家广告装潢公司,让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工作虽苦但收入颇丰。
摆到过去,才知道得遇到当时教育局局长张光金惜才,加上本人才俊和拼搏,干到了退休。其间,从村民办教师转正,任过小学校长、区教办主任、林校校长等职。
2010年身患癌症后,便静心学习写作,以度残年。十多年笔耕不息,又加之本人文思敏捷,博文多采,现已挤身为中华辞赋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赤水风光》季刊编委主任、《赤水诗联》顾问、赤水市“四渡赤水”红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作品在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还着有《古堡遗风》《古堡随笔》《古堡故事》《蔺州遗风》《农黔吟稿》等诗词赋文集四十余部,洋洋千万言。其中,辞赋百篇,二十多勒石于赤水市境各地。
著作等身,享誉黔北。
如今黔农老人已耄耋高寿,仍身残体健。人生福、禄、寿、喜一人均沾,况且子女争气,一代胜似一代。美哉!奇人也!
六
该介绍一下太平街“五哥”了。
“五哥”生于1947年。因家中姊妹众多,生活贫寒。父母亲忠厚老实与世无争。住在西门太平街周子君侧院小巷内。
“五哥”是当年太平街顽童中年纪最小之一。
三十年代,“五哥”的父亲在中共赤合特支领导人邹华轩手下任地下交通员。为人处世沉稳而不招摇,从不与人争强好胜。母亲曾在泸州师范学校毕业,在赤水女小,大同小学教书为掩护,任大同区地下党联络站负责人。“五哥”从小家庭生活虽苦,但家教甚严。父亲内涵深邃,母来贤淑温柔。所以家严出贤人,家贫岀孝子!
“五哥”1964年参军入伍,因其部队系功臣步兵126英雄团,多年转战南北,是一支英雄辈出,能征善战的功臣团。“五哥”入伍前文化程度较高,所以部队保送至军校外语系专科学习二年。于1967年毕业,后任团军事翻译、参谋。1970年在部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