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语言随世俗,文章师古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湖南 邹中海    阅读次数:25586    发布时间:2023-05-29

 

辞海说:松竹经冬不雕,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美称。明程敏政有“岁寒三友”图赋,(辞海第1800页),这段话共31个字,介绍了岁寒三友的由来,指出耐寒是松竹梅的自然属性。真可谓是言简意赅。孔子对松树赞赏有加,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后雕”与“耐寒”同义。很显然,孔子赞赏松柏的“耐寒”,不仅是自然属性,更是高尚的品德,品德有阶级性,时代性,社会属性。就是说,孔子是从社会属性的高度评价赞扬松树的耐寒。这一评价的转变,影响后代人对松竹梅高度的评价。形成了后来人民将松竹梅拟人化,再升华用来评价人的道德标准。于是,高洁、刚正、有节等词,在评价人们的德行时都出现了。

赞颂松竹梅,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松竹梅也成了人高尚品德的化身。但是这种文化也有不足之处,它过分强调个人闭门修养,至于如何为国家富强,出力流汗,极少提及。当然,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但又不要过于强调。尤其是今天,英勇奋战的关键时刻,既要强调个人修养,同时要强调为国家民族振兴出大力,流大汗,甚至作出牺牲。这方面寒冬三杰做到了,可以说“寒冬三杰”是“岁寒三友"的补充。寒冬三杰组诗三首,分别描写霜、冰、雪三种送寒的事物。

这三首诗,结构相同,都是第一二句介绍情况,第三句转折,第四句抒怀,是全诗的重点。第一首诗咏霜,妙意之处是第四句,“万物枯荣尽粉妆”,表达了诗人将世界万物来个彻底银装素裹,给人以清纯雅洁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加愉快美满。这里同时反映出诗人对清平宁静的世界的向往。第二首诗咏冰,精在第四句“冰心玉洁天下同”。诗人意谓希望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高尚品德,都有一颗纯洁的心,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天下一定会太平!第三首诗咏雪。第四句“涓涓流水润心田”,感人之处,诗人在呼唤,华夏民族每个人都要为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像春雨那样,润物无声。霜、冰、雪同根同源,都源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化为气体。所以,咏霜、咏冰、咏雪的重点诗人在第四句下功夫,也可以看出,诗人在修辞学上的“互通文”功底。从纵横去理解,组诗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咏霜、咏冰、咏雪,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诗人许峰将古诗词中的霜、冰、雪合称为三兄弟上升为“三杰”并冠以寒冬二字,又将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及道德要求融入其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即是前无古人的概念。

寒冬三杰的出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增添光彩作出了贡献,为古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中华文化的有力推动者、文友船夫先生如此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儒释道为三柱,古代中国文艺的最高成就,都是儒释道文化的展开。唐代文艺繁荣,尤以诗歌为盛,杜甫、李白、王维乃唐代诗歌之冠,分别突出表现了儒释道的文化精神。代表儒家入世的杜甫,诗以忧国忧民为主调,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代表道家超世的李白,诗以寻仙问道为主调,如“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代表佛家出世的王维,诗以悟道乐天为主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代主流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高峰,也是影响世界的伟大文化,作为当代中国诗人,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了吗,把马克思主义用于诗歌中了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又有精神升华了吗?当代诗歌的萎靡颓败,也是当代诗人精神的衰弱无力。未来诗歌发展的根本,应该是欲望的升华,感情的昂扬,更是一种理性精神的觉悟、超越和光辉闪耀。

 

四、洞见

 

笔者认为,尽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其实是作家人品的代言。

正如许峰老师在另一首《致荷花》中的诗句以诗明志:

亭亭玉立享誉高,污泥托举竞风骚。

自是洁来还浩去,莫忘糟糠孕妖娆。

 

苏东坡曾云:“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意思是把艺术家本人的经历和人品也当成审美对象,其评价标准,必然会从文延伸到品。现在有一些诗人为追求片面的影响,生拼硬造,其写作动机就已违反了艺术真实的规律。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每一个诗人作家包括所有文艺家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作品作品,讲究的是文章和人品的对应关系。诗人的人格境界,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写作的动机、构思、结构、语言等等表达方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有专门的论述:“文学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我们必须有一字一句不肯放松的严谨,才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他同时举了一首诗说,洪迈的《容斋随笔》里载有一首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果说这是好诗,这是审美的误判。笔者也认为,这不能算好诗,只不过迎合了人们追求美好的心理愿望而被认同,没有文学的品味。因为整首诗看来,四句话,各言一境,随意拼盘,构不出一个完美的意境,看不到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也缺少相应的人文关怀和具体的情境描写,显得非常空洞。从文学的角度看,是失败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只能说是“网红”现象。但要肯定,这首诗因有朴素而美好的愿望,比现在很多的拼凑诗、低俗诗要高级得多。换句话说,或许这首诗算不上好诗,但比现在的很多“名诗”都要高级。前些日子,有一个所谓的网红“名家”,写了一首“结巴诗”,结果被读者朋友们嘲弄,这个就是缺乏了品味和修养,为了博眼球而不择手段,缺乏了对文字的创造和敬畏,所以“出了洋相”,就不足为奇了。文学的品味,它是人类情感的共通之路,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检测的,不要轻易去颠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1102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