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听,军中绿花绽放的声音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曾丁玲    阅读次数:46967    发布时间:2024-05-08

 

非常时期,摊位上只有两、三位顾客在用餐。店主见郭萍他们穿着迷彩服,判断他们是来救灾的解放军,连忙盛好粥给他们端到了小桌上,并一再强调这粥他一定要请解放军喝。郭萍心怀感激地对店主说:谢谢你对解放军的热爱和支持,但我们部队有纪律,如果我们吃饭不付钱,那我们就违反纪律了,就会受到纪律处分,你愿意看见我们为了一顿饭受处分吗?摊主感动地连连说,好,好,我收钱!我收钱!当郭萍他们喝完粥去付钱时,却遭店主拒收钱。我们刚才不是说好了要付钱的吗?郭萍问。是啊,但我实在不能收双份钱啊!店主回答道。郭萍不解地问收什么双份钱?店主说:刚才有一个在这里喝粥的青年已经替你们付过钱了。他说解放军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灾区来救助我们,我请解放军喝碗粥违反不了他们的纪律,不是还有军民鱼水情一说吗。郭萍连忙问那个青年去哪里啦?摊主指着昏暗的灯光下一个已远去的模糊身影对郭萍说:诺,哪里!好一个军民鱼水情,郭萍顿觉心里暖暖的,感动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充盈着她的眼眶,她默默地举起右手,向着那在夜色里逐渐走远的身影致以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2008625日成都军区《战旗报》下图左为郭萍)

这样的感动,在灾区,随时都能遇到。

一天,郭萍所在部队两位已退役、家住重灾区什邡县的战友周福顺、周光友,听说自已服役时的老部队也来灾区抗震救灾了,便特地从老家开着车带着两车水、干菜及一些瓶装食品特地从江油赶来看望老战友。战友相聚,本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只是这次相聚是以一次巨大的灾难为背景,从而让战友间的相聚少了些许的从容和轻松,更有在后来的言谈中,郭萍他们才从周光友的口中得知,周福顺家的房子,在这次地震中坍塌了,周光友的女儿也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了,那天,他女儿正在学校上学……周光友的一席话,让在座的战友们全都热泪盈眶:他们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自己心里的伤痛都还未能平静下来,却怀揣感激之情来慰问老部队的战友们,这博大的情怀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自已部队的热爱和对抗震救灾行动的支持。

救灾期间,郭萍所在的救灾分队,还向江油县人民医院赠送了一车救护药品和医疗物资。

一场大地震,续写军民鱼水情深。

在参与抗震救灾的那些日子里,灾区每天都有不同地段不同区域在发生大大小小震级不同的余震,由此给前来参加灾抗震救灾的人们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郭萍所在部队的领导也多次嘱咐大家出门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一天,由张队长率队带郭萍和战友们一起去雁门镇为灾民们换药、发放防疫物资及对受灾现场实施消毒杀菌工作。去的途中,在距离正前方一个大隧道大约还有200米左右时,张队长发现前方山体不断有石块从山体上滚落下来,她果断叫停与之随行的救护车、大卡车,并令所有人员全部下车,停在路边注意观察山体的变化。果然,不多一会,一波较大的余震发生了,顿时,大大小小的石头随着余震比肩从山体上方滚落下来。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有的滚落在公路边上,有的正好滚落在公路中间,它们迅速地在这段公路上集结成一处障碍。隔着200余米的距离,在震区的边缘,郭萍他们在路边亲眼见证了余震爆发时那不可遏制的场面,同时更是切身体会到一场余震在瞬间发生时所释放的能量:大地在颤抖、天空也因此而暗淡、滚石疯狂地从山体倾泻而下,似在向人们显示它无以伦比的威力。事后郭萍从当天的新闻报道中得知,他们当天目睹的那场余震,震级竟达6.4级。好险!真的好险!如果他们正好走到震区、如果他们早一步进入隧道,万一余震引起的塌方将隧道堵死,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在灾区,每一次余震都是主场,没有彩排,不可复制,亦不可重来。万幸的是,那场6.4级的余震发生前,郭萍及战友们被张队长及时叫停并迅速撤离到路边,才有幸在距山体垮塌地还有200米的安全点躲过了这一劫。

(军中绿花郭萍)

轻轻牵出青春的记忆,让它与夕阳共舞。曾经,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郭萍在心里多么向往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人生境界: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美丽的女兵,花开的时候,你扛起责任和担当,为国出征、救助灾区,那些闪亮的高光时刻,成就了你军旅生涯的平凡与不平凡。你就是你,一个一生用真情和热爱来书写自己军旅生涯的女兵——郭萍!

 

 

作者简介:

曾丁玲,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新闻专业毕业,曾任企业报记者、编辑。作品散见《学习强国》《中国退役军人》《中国工人》《河北统计》《中国网》《中评网》《顶端》《西南作家网》《贵州作家网》《遵义日报》《神州文艺》《看见贵州》等杂志、网络平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057364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