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犁辕坝遗事》之十 奓口岩屯堡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苏林富    阅读次数:5985    发布时间:2025-07-12

奓口岩屯堡位于赤水市葫市镇高竹村第一村民组奓口岩的悬岩峭壁之上,面对高竹最高的维高山,是一处天然丹霞岩腔与人工修建相结合的防御性屯堡,离金竹林约2公里,站在屯堡上,可以俯视高竹全境。

由于高竹处在赤水河流域与习水河流域分水岭的大山中,在过去交通极不发达时期,这里一直与外界交往较少,很多发生在这里的事,也就很少为外人了解,以致在《直隶仁怀厅志》和以后编纂的地方志资料,都没有留下有关高竹的资料。同时,明初江津迁来高竹的王姓和明末前来的李姓,其族谱上也没有关于奓口岩屯堡修建的记载。

居住在这里的人说,曾经听到过祖辈说过,不知在什么年代,奓口岩发生过一次悲剧,那是一个战乱时期,曾经有一些人拒守在岩腔里,由于屯堡建在悬岩峭壁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前来攻打的人,虽然人数众多,面对如此天险,也没有什么良策,始终无法攻下屯堡。坚守在屯堡里的人事先准备充足的粮草,岩腔右面,又有一道清泉从山顶流下来,可以保证岩腔中不缺饮用之水,能够与围攻的人长期对峙。后来,围攻屯堡的一方发现岩上流下来的清泉,于是,爬到山顶,将毒药放在水源中,岩腔中的人喝下毒水,全部死在岩腔中,屯堡被攻破。不知过了多少年,岩腔中发现很多人的骨骸,有好心人将其收拢,集中埋在屯堡下不知哪个地方。由于屯堡位置较高,又在悬岩峭壁之上,当地基本没有人再到上面去,奓口岩屯堡逐渐被人们遗忘。

到奓口岩屯堡的小路,过去除了砍伐竹木、采药的人走以外,很少有人,基本被埋在杂草、灌木丛中。沿着山岩向上,小路不宽,右面紧靠山岩,左面是悬岩。奓口岩屯堡下面,有相连三个大的岩腔,总面积大约有一千多平方米,每个宽约二十至三十米,人可以在岩腔中直立行走。穿过岩腔继续往上小路变得更窄,其中一段刚好容得下两只脚的位置,有的地方还得抓住岩上裸露的树根才能行走。穿过这段路往上,是一个丹霞石垮塌形成的天然石寨门,进深有五六米,宽度也只能过得过一个人。

穿过天然寨门继续往上行走十多米,才来到宽约一米六七、高约两米的半圆拱型屯堡大门,大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进深两米,中间的顶部和两册凹进去约三十多厘米。中间凹进部分的拱顶上左右各有一个大约十厘米安防上门轴的圆形凹孔,中间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洞,用来放置栓门的门杆子,地上有一块高出地面用来挡门的石门磴,左右也有放置下门轴的两个浅浅的圆孔。由于屯堡门洞中间部分往上和往左右凹进去一部分,使得门洞看起来像三个拱组成,比一般的城门多一个拱。

进入屯堡门后,旁边还有一道石台阶通往门洞之上的平台,平台四周用条石砌成一道围廊。平台作为瞭望防守之用,它可以居高临下,能够提前看到从远处山路上走来的人,也可以站在上面用箭弩、乱石打击前来侵犯之敌。

从屯堡门通往岩腔的路也是天然形成,比屯堡外的路要宽大,约有四至五米,再往前行约五十米,路来到大岩腔下,往前是一道绝壁。这里是屯堡的最后防御之地,岩腔离地面四五米高,要进入岩腔,必须要搭梯子才行。岩腔长约三四十米,宽约十五六米,高两米有余,岩口砌有石墙,现在还留有墙基石。

从屯堡门旁边的石壁上,看得到已风化得只剩下一些浅浅的,似乎是雕刻的文字印迹,可是看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内容。现在人们在屯堡内的大岩腔内发现一块保留完好的石碑,由于石碑在岩腔之中,有文字一面与地面接触,避免了日晒雨淋,没有被风化。石碑是明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十五日所立,虽然是记述当时播州仁怀里与泸州合江重新勘定的界碑,但它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在明成化元年时,这个屯堡就已经存在。

在奓口岩山后,还有一处清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建成的藏兵洞。洞为天然形成,在通往千岛湖公路边的山岩上,距公路路面有二三十米高,洞口被人工凿成矩形,洞内很大,入洞处可容近百人,往里继续向下倾斜延伸,当地人说他们都没有再往下走。洞内石壁上有一处摩崖,上刻有太平亭三个大字,下面的文字主要记述同知元年太平军第二次经过赤水,当地人建此洞躲避太平军一事。该洞是否也是奓口岩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得而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49022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