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叶辛无疑是一颗格外璀璨夺目的星辰。他成长于贵州的大山深处,带着那片土地特有的质朴与纯真,怀揣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一步步走来。他以一支笔作为自己的利剑,在文学的广阔江湖中勇敢地闯荡,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天地。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影响力深远,使他成为了令人敬佩的文学巨匠,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辛出生于1949年10月,与新中国一同诞生,成长于上海这年少的他,胸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梦想宛若五彩斑斓的泡影,在悠悠岁月的轻风中悠然摇曳中轻盈飘荡。他读过描写天空的书,他便渴望成为翱翔天际的飞行员,去触摸那片广袤无垠的蓝天;读过描绘大海的书,又立志成为乘风破浪的海员,在波涛汹涌中书写自己的勇敢;读过讲述战争的书,便想象着自己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指挥若定,立下赫赫战功 。而当他翻开高尔基的《童年》,那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悄然开启,一颗成为作家的种子在心底种下,开始生根发芽。从此,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养分,那些精彩的景物描写、蕴含哲理的格言警句,都被他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还不忘写下自己的书籍如明灯,照亮了他的求知之路,让他的视野日益广阔,心中那份对浩瀚外界的渴望亦愈发炽烈。也愈发强烈。终于,在十九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奔赴贵州山寨插队落户,去追寻心中那片有山有水的远方。
初到贵州,眼前的一切都让叶辛感到无比新奇。壮丽的山川河谷,仿佛是大自然用最雄浑的笔触每一处峰峦挺拔峻峭,每一条溪流潺潺奔腾,皆洋溢着原始的野性魅力满了野性的魅力;山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像一首首古老而神秘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传唱;那些世代居住在偏僻村寨的人们,无论是善良淳朴的村民,还是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有着各自鲜活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深在湘黔铁路建设的悠悠岁月里,他置身于苗族聚居的清水江畔与重安江侧两岸、重安江畔,与少数民族同胞们朝夕相处。他们苦难的过去、如今的生活,还有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都被叶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里的异域风光,就像一场绚烂的梦境,让他沉醉其中。白天,繁重的劳动考验着他的体力与意志,挑粪、耙田、铲敷田埂、钻进煤洞拖煤、在土砖窑当小工、采这些繁重的农活,对于来自城市的青年叶辛而言,无疑是一项项艰巨的考验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叶辛咬牙坚持了下来。而在劳动的间隙,在那些赶场天、下雨天、夜晚,他心中的写作梦开始熊熊燃烧。别人去赶场,他躲在屋里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知青们打牌消磨时间,他找个安静角落构思他以床铺权充书桌,端坐于简陋小凳之上,在自制小油灯摇曳昏黄的光芒下,笔耕不辍。那微弱的灯火,虽时常将蚊帐熏得墨黑一片,却犹如指引明灯,照亮了他通往文学殿堂的漫漫长路。学之路的方向。
然而,文学创作的道路历来充满坎坷。叶辛耗时数年心血创作的40万字长篇小说《春耕》,满怀希望地寄往出版社,却收到了冷冰冰的退稿信。另外两本描写铁路工地的书籍也遭遇了同样的结局。那一刻,失望与沮丧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彻底淹没,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食不甘味。
然而,他内心深处那股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使他未曾向任何人透露这些挫败,只是默默地将苦涩深埋心底,铭记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至理名言。即便在接到退稿信的那一天,他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笔,心中只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我必须写下去!非写下去不可!”
终于,1978年夏天,在偏远的猫跳河畔,叶辛完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深秋,回上海筹办婚事的他,听说《收获》杂志即将复刊,便将小说稿寄了过去。1979年元月,在上海办完婚事回到猫跳河峡谷的他,收到了一封改变命运的信。信是《收获》杂志寄来的,右下角印着“收获”两个手写体红字,用印有“收获”两字的便笺书写,告知他稿件已被录用。仅仅不到一分钟,他就读完了这封信,可这封信带来的喜悦和激励却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他漫长的创作之路,并且持续而深远。紧接着,他趁热打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并顺利在《收获》刊发。中国青年出版社很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蹉跎岁月》的灵感火花,源自一位陌生人简短却意味深长的几句叙述,这仅仅是故事的雏形。两语讲述的一件小事。书中的人物,都是他依据这个故事雏形,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知青形象,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出来的。柯碧舟的原型是和他一同插队的男知青,杜见春的原型创作过程中,他挥洒自如地运用想象力,将两位性格大相径庭的人物融入插队生活的山寨背景之中,精心编织他们之间可能交织的种种情节,进而奠定了小说的叙事脉络。而构建起小说的主线。这部作品以知青柯碧舟和杜见春的感情发展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上山下乡”年代,不同类型、不同家庭成分的知青们的生活遭勇敢爽朗有主见的干部子女杜见春,怀着建设祖国的决心来到偏远山区插队落户,却因父亲的问题,从被视为“红五类”的军人、革干、工人、贫农、下中农之一,瞬间变成被划入“黑五类”的地富反坏右之一,被剥夺上大学的名额,还遭到专政队的野蛮殴打;到专政队的野蛮殴打;有思想、有理想、有智慧但家庭出身不好的柯碧舟,一开始颓废郁闷甚至轻生,后来重新找到目标和方向,用智慧为生产队探寻美丽善良的山寨姑娘邵玉蓉,淳朴勇敢,坚持正义,敢于揭露丑恶,同情保护弱者,坚守理想和爱情,却不幸死在专政组头头“白麻子”的棍棒下。“白麻子”的棍棒下。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青年在历史浪潮裹挟下的困惑、思考与挣扎。叶辛之所以钟情于知青题材,主要是因为他下乡时间长达十年有余,对知青们的思想演变过程等细节了如指掌,感受格外深刻。他说:“上山下乡影响了知青一生的命运,他们在农村的十年岁月是怎么过来的?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又有怎样的改变?我想通过我的小说告诉今天城市里的读者。当时我经常用‘岁月蹉跎志犹存’自勉,所《蹉跎岁月》作为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自1982年出版以来,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部小说不仅被改编成电视剧,还多次再版,深受黑龙江、海南等地知青的喜爱,他们认为小说描绘的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从中读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和独特韵味。1995年,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孽债》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出,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并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神剧。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剧中那段经典的歌词旋律,如同一把把柔软的刀子,刺痛了无数观众的心,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孽债》讲述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云南边疆,他们在那里挥洒青春的汗水与泪水,也留下了爱情的结晶。返城大潮将他们带回家乡后,各自有了稳定工作,重新组建家庭。而被留在边疆的孩子却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这个关于亲情与命运交织的故事,之所以能深深触动人心,是因为它真实而深刻地刻画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坎坷历程。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出版社编辑、影视剧制片人、投资人纷纷劝叶辛趁热打铁,创作《孽债》的续集,但他觉得小说里的五个孩子刚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生活,突然表现他们长大后的生活,反差太大,所以迟迟没有动笔。直到十几年后的2008年,他才推出《孽债Ⅱ》 ,续写那些孩子们的成长与人生。
从再现农村发展变化和农民命运转折的《基石》《拔河》《新澜》,到关注知青题材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蹉跎岁月》《孽债》,再到关切知识分子命运的《家教》《家庭奏鸣曲》《家庭的阴影》,叶辛始终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不知疲倦地写作。他用文字描绘出时代发展浪潮中,笔下主人公们辽阔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画卷。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创作的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家教》获《十月》文学奖,《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蹉跎岁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长篇小说三部曲《巨澜》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部叶辛的众多荣誉,如获得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以及建党100周年百年百部红旗谱红色经典,不仅高度认可了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对他文学道路上不懈奋斗的有力见证。学道路上不懈奋斗的见证。
叶辛就像一位从大山中走出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字带着大山的厚重与深沉,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带着对时代的洞察与思考,用一部部作品,为那个特殊的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文学梦想的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因为只要心中有梦,笔耕不辍,就有可能在文学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