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结” 的精神呼应
· 《离骚》中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表达对故乡的至死不渝;
· 《黄鹤归来》中黄鹤 “绕阁”“寻根”“归来”,同样以动物意象(鸟 / 鹤)承载故乡情结;
· 更重要的是,两者都意识到 “故乡并非完美”(屈原的楚国政治黑暗,黄鹤的昆仑 “凄凉荒芜”),但仍选择 “爱其不完美”—— 这是 “根” 的真谛。
(二)《山海经》异兽体系的意象重构
《山海经》记载了大量奇禽异兽(如 “昆仑之虚,有青鸟栖于东”“修罗,食人从首始”),《黄鹤归来》的异兽意象既借鉴其 “奇幻性”,又赋予新的象征意义:
鹤的意象:从 “信使” 到 “寻根者”
· 《山海经》中鹤多为 “仙使”(如西王母的青鸟),是 “连接仙凡的工具”;
· 《黄鹤归来》的黄鹤从 “仙人座驾”(“仙人问道带云程,驯为座驾驰腾云”)转变为 “主动寻根者”,实现从 “工具” 到 “主体” 的升华。
修罗的意象:从 “凶兽” 到 “欲望象征”
· 《山海经》中修罗(“饕餮” 等)多为 “食人怪兽”,象征 “原始暴力”;
· 《黄鹤归来》的修罗分为 “煞”(暴力)与 “女”(美色),更细腻地对应 “欲望的两面”,赋予其 “精神考验” 的内涵。
龟蛇的意象:从 “图腾” 到 “守护者”
· 《山海经》中龟蛇多为 “山神”(如 “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是 “地理的象征”;
· 《黄鹤归来》的龟蛇 “锁江镇水神”,成为 “故土守护者”,更强调 “与人类共生” 的关系(如老龟与黄鹤的 “旧友” 情谊)。
(三)荆楚文化的巫鬼色彩与地域记忆
诗人对荆楚文化(黄鹤楼所在的江汉流域)的运用,让 “寻根” 有了具体的地域依托:
巫鬼文化的体现
· 荆楚地区自古有 “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传统,《楚辞・九歌》就是祭祀神灵的乐歌;
· 《黄鹤归来》的 “巫山神女”“地狱幻象” 带有巫鬼色彩 —— 神女的 “劝返” 像巫祝的指引,地狱的 “鬼哭狼嚎” 像巫祭中的驱鬼场景;
· 但诗人淡化了 “迷信”,强化了 “精神象征”:神女是 “善意提醒”,地狱是 “内心考验”。
地理记忆的唤醒
· 诗中提及的 “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 是武汉三大文化地标,“瞿塘峡”“戎州合江门” 是长江上游重要节点;
· 这些地理意象对荆楚读者而言,是 “身边的风景”,能瞬间唤醒地域认同感;
· 对非荆楚读者而言,这些意象通过 “长江” 串联,形成 “流域文化” 的共通记忆 —— 长江作为 “母亲河”,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 “根之象征”。
(四)佛教轮回观念的诗意表达
佛教 “六道轮回”“因果业报” 的观念,为 “寻根” 提供了时间维度的思考:
轮回与 “根的延续”
· 佛教认为 “众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轮回”,《黄鹤归来》的 “天庭(天道)— 人间(人道)— 修罗城(阿修罗道)猛兽缠斗(畜生道)— 地狱(地狱道)—饿鬼(饿鬼道)” 对应这一体系;
· 黄鹤从地狱返回人间,暗示 “根的延续就像轮回 —— 旧形态消亡,新形态诞生”。
业报与 “根的责任”
· 佛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业报观,在诗中体现为:黄鹤善待渔翁(善),获彩虹护佑;修罗行恶(恶),只能 “空垂涎”;
· 这暗示 “根的延续不仅是‘寻找’,更是‘守护’—— 善待根的载体(土地、同伴、文化),才能收获根的馈赠”。
四、语言艺术:从 “仙袂飘飘” 到 “青面獠牙” 的风格转换
《黄鹤归来》的语言如 “鹤之羽翼”,既能承载仙界的飘逸,也能包裹魔域的狞厉,更能传递人间的沧桑。诗人通过句式节奏、意象密度、色彩对比的变化,让语言风格与情节推进完美契合,形成 “一诗多调” 的艺术效果。
(一)句式与节奏:随情感起伏的 “语言韵律”
全诗以七言为主,句式长短结合,节奏随场景变化:
上篇仙界:舒缓飘逸
· 写蟠桃会 “仙袂飘飘卷鲛绡,清音袅袅拂紫云”——“飘飘”“袅袅” 是叠词,音节绵长,如仙乐回荡;
· “银盘捧出福寿果,金樽满注御贡春”—— 对仗工整,节奏平稳,像天庭的秩序井然;
· 这种 “舒缓” 对应黄鹤出发时的 “憧憬”,语言如 “闲云流水”。
中篇魔域:急促紧张
· 写修罗煞 “三头六臂九只眼,青面獠牙喷火云”—— 短句密集,“三”“六”“九” 数字叠加,节奏急促,如魔焰跳跃;
· 写雪崩 “奋力搏风折翅翼,累累伤痕掉灌林”——“搏”“折”“掉” 都是动词,动作感强,节奏紧凑,如险情突发;
· 这种 “急促” 对应寻根的 “危机”,语言如 “惊涛骇浪”。
下篇人间:沉郁苍凉
· 写千年变迁 “光阴似箭千秋尽,日月如梭百世春”——“千秋”“百世” 是长时,节奏放缓,但 “似箭”“如梭” 又带紧迫感,暗含 “时光无情”;
· 结尾 “天上白云千载悠,地下王朝数度秋”—— 句式对仗,音节悠长,“悠”“秋” 押韵,余味无穷,如叹息回荡;
· 这种 “沉郁” 对应归来后的 “顿悟”,语言如 “古井深潭”。
(二)意象密度:从 “疏朗” 到 “密集” 的空间营造
意象密度指单位诗句中的意象数量,诗人通过 “疏 — 密 — 疏” 的变化,调控读者的 “视觉感受”:
上篇:疏朗开阔
· “黄鹤楼顶鹤翔临,黄鹤绕阁等仙人”—— 仅 “黄鹤楼”“鹤”“仙人” 三个意象,空间开阔,如远眺风景;
· “衢塘峡急风浪高,巫山神女把手招”——“瞿塘峡”“风浪”“巫山神女” 三个意象,留白充足,如江上远眺;
· 这种 “疏朗” 让读者有 “呼吸感”,适合构建 “启程” 的轻松氛围。
中篇:密集压抑
· “乌烟弥漫修罗城,鸦啼鸹叫魔瘴腾”——“乌烟”“修罗城”“鸦啼”“鸹叫”“魔瘴” 五个意象,密集堆叠,如魔域的拥挤;
· “头顶苍鹰盘旋转,林下畜生虎视眈”——“苍鹰”“林”“畜生”“虎” 四个意象,上下夹击,空间压抑,如绝境求生;
· 这种 “密集” 让读者有 “窒息感”,适合表现 “历险” 的紧张。
下篇:疏密相间
· 写地狱 “魑魅魍魉互砍杀,肢解投镬油煎炸”—— 意象密集(魑魅魍魉、肢解、镬、油),延续中篇压抑;
· 写人间 “晴川阁边铜铃脆,大脊两端啸龙吟”—— 意象疏朗(晴川阁、铜铃、龙),回归开阔;
· 这种 “疏密相间” 对应 “从地狱到人间” 的转换,让读者感受 “重获自由” 的释放。
(三)色彩与光影:从 “金碧辉煌” 到 “乌烟瘴气” 的视觉冲击
诗人善用色彩词构建 “视觉场景”,色彩随情节从 “明” 到 “暗”,再到 “明暗交织”,形成强烈对比:
上篇:明黄与绯红 —— 仙界的 “暖色”
· “金樽满注御贡春”(金色)、“玉液琼浆”(玉白)、“蟠桃盛会”(粉红)—— 暖色为主,如阳光下的宫殿;
· “七色彩虹悬浩宇”(彩色)—— 风雨后最明亮的色彩,象征希望;
· 这些色彩构建了 “理想世界” 的视觉记忆。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