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间,天亮得很早,早上才六点过一点,已经是大天亮了。
“婆,我昨晚上梦见爸爸妈妈送我上学去了。你不晓得,我好高兴咯。”来福大娘在给两个孙子热饭时,大孙子边帮她燃火,边很开心地对婆说。
“婆,我也梦见爸爸妈妈了,我放学后他们接我回家。”二孙子也高兴地说。
“好,乖,婆给你们热蛋炒饭。吃了后,专心去学校读书,不要打跳。爸爸妈妈过年就回来。”
来福大娘的老伴死去了好几年,儿子和儿媳妇去浙江金华打工后,留下两个孙子给她一人带,每天既要为他们煮饭,又要喂猪放牛,还要管理菜园子,来福大娘也够辛苦的。单说这带孙子,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活儿。两个孙子她已经带了四年,儿子和儿媳妇交给她时,大孙子才读一年级,二孙子还没上学,四年里,两个孙子没少让她操心,特别是二孙子,生了两次重病,要不是隔壁老王家帮忙送到镇卫生院输液抢救,恐怕早就没命了。为这事,来福大娘一直没敢打电话告诉儿子、儿媳妇,就是去年春节回家来,她也不敢说。来福大娘怕怪罪她没有带好他们的儿子……来福大娘也难啦,吃五谷的人,谁不生病呢?每当想起这些,来福大娘就有点伤心,你们倒是好,屁股上一拍,啥事都不管就走了,留下我一人管这么多事情,两个孙子要是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办?邻村的老李就是个例子。孙子重感冒住院,老李给在温州打工的儿子打电话说了这事,儿子儿媳妇赶回来后,臭骂了老李一顿不说,还把他追到大女儿家呆了好几个月,最后在邻居们的劝说下,老李才得以回家。
还好,自从来福大娘的二孙子那次生病过后,兄弟俩身体一直很好,再也没有生过什么病了。两个孙子在一个学校读书,一个是五年级,一个是二年级。本来,来福大娘居住的院子旁边原来有个教学点,这几年时兴集中办学,就把教学点撤了,合并到村小,据说这样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来福大娘家偏偏离本村小学要远,反而离邻村的小学近点。现在读书要求不严,不受户口限制。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私人办学呢?为了孙子就近上学,来福大娘就把两个孙子送到了邻村小学。
前几天放学回家时,两个孙子说:“婆,我们校长说,全社会都要关心留守儿童,今后我们会有很多的人关心了。”来福大娘不懂什么叫留守儿童,反正是自己的孙子就该自己管,管他什么留守儿童不留守儿童。
吃过蛋炒饭后,来福大娘的两个孙子手拉着手,蹦蹦跳跳就去了学校。
“放学后,你们早点回来,婆给你们煮好吃的。”走出了院坝,来福大娘还在叮嘱两个孙子。今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来福大娘对两个孙子总是放心不下。
她今天老是没精打采的,觉得很闷沉,中午太阳最毒辣时,来福大娘一不小心就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来福大娘看见两个孙子在放学回来的路上被两只硕大无比的黄狗追咬着,两个孙子前面拼命奔跑,大黄狗在后面拼命追,不一会,两个孙子就被大黄狗追上,撕咬得血肉模糊……来福大娘被吓醒,惊魂不定,她用指甲掐身上,原来是南柯一梦。
六月天,是最热的气候。要是老天爷下点雨才凉快,来福大娘心里想。
突然,来福大娘感觉刚才还明晃晃的太阳好像不见了,天空黑下来了。来福大娘走到院坝里,她感觉要下暴雨了。难怪气候这么闷热,怪不得打不起精神。
拐了,要是真下暴雨,两个孙子今天没带雨伞,怎么办?他们早上去的时候还是大太阳呢。
隔了不到十分钟,天空电闪雷鸣,唰唰唰,真的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来福大娘也不多想,拿起两把雨伞就去接两个孙子。自己淋湿了不要紧,两个孙子要紧啊。
由于是暴雨,来福大娘走在路上时,身上是完全淋湿了,山洪暴涨,路上已经到处是水,来福大娘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水沟。
孙子们回家时,必须要经过一条水沟。那是一条干河沟,平时没有水流,来福大娘所以不用担心两个孙子玩水。但是今天下暴雨,那条干河沟肯定涨水了,来福大娘担心他们过不来。可是现在离那里还有一段山路,来福大娘70多岁了,腿脚不灵活,加上天上下雨,她走得更慢。想起那条干河沟,来福大娘是越走越着急。
突然,迎面碰上院子里的小明,他火急火燎地正从前面跑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来福大娘,你、你快去看,你那两个孙子被水冲……”没等小明说完,来福大娘就晕死过去了……
也不知道过了好久,反正大雨停了,当来福大娘醒来时,她发觉自己是躺在床上的,几间屋子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还有人在哭。来福大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勉强伸开浑浊的双眼,费了吃奶的力气才从床上爬起来,但是,她腿脚无力,站立不稳,感觉眼前有一朵黑云盖住,“咚”地一声就摔倒在床前楼板上,几个邻居听到响声后,连忙跑进屋扶起来,把来福大娘牵到堂屋门口,她看见两个可爱的孙子已经躺在堂屋的木板上……
从此,来福大娘浑浊的双眼再也无法伸开了。她每天坐在院坝里,嘴里不停地叨念:“我的那两个孙子啊……我的那两个孙子啊……”
可怜的来福大娘疯了……有人说是她自己怄气怄疯的,也有人说是被她儿子、儿媳妇逼疯的......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