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宝 藏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韦元龙    阅读次数:4617    发布时间:2013-11-01

在风景名胜贵州安龙招堤东北角十余里处,有一片四山环抱,宽阔无垠的海子,一年四季清碧可人,绿漪荡漾----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从绿海到招堤,有一条涓涓溪流。溪流两岸生长着一片长长的古柳,每到盛夏,绿枝飘扬,柳絮纷飞,给绿海增添了无穷的丰韵。

关于这美丽的绿海,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其中,关于海底藏有万千珠宝的故事,如今只有少许年逾古稀的老人知道了。绿海藏宝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相传,很早以前,绿海这地方并不是什么海子,只是一个有百来户农人居住的村落,名叫“锅铲寨”。这寨子的人贪婪而又悭吝,生性一副铁石心肠,好似一把坚硬而又冰冷的铁锅铲,遇人便刮,逢人便铲,因此,世人都很少跟他们来往。

明末清初,叛将孙可望把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挟持到安龙,在安龙寓居达六年之久。孙可望意欲废帝自立,明朝忠臣李定国从云南率军前往安龙救驾,孙可望闻风仓遑出逃。出逃之时,把从民间收刮来的九千八百万两黄金白银及其他珍珠宝贝收藏在锅铲寨后山的“鬼洞”里,这鬼洞深千尺,长万丈,洞中有洞,千回万转,扑朔迷离。人一旦迷失,便永远也出不来。这洞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发出古怪的鸣叫声,凄绝惨厉,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凝心洞中有鬼,故称之“鬼洞”。

那是深冬一个阴雨绵绵的漆黑之夜,一队兵马把很多箱子运到洞中藏好,这一切恰巧被锅铲寨的孤儿小海看到,小海暗地里数着,整整有九百多箱。几十个兵把箱子陆续运入洞中藏好之后,准备出洞上马归队。这时,叛将孙可望亲率数十名精骑兵飞驰而来,将藏宝的兵横七八竖地砍杀掉,扔到深洞中,然后把洞口炸塌,匆匆走了。这一切,均被躲在暗处的小海看在眼里。

黎明时分,小海被一个凄绝的呼救声惊醒,不远处,被炸的洞口下压着一个满脸血污的兵。这是唯一一个幸存的藏宝者,阿海找来锄头,挖开砸石,救出了这个人。阿海把他背到山边的茅棚中,为他上山采药,日夜调治,两三月后,伤情大有好转。这兵是外省人,名叫阿绿,无姓,他见小海心地善良,便认其为子,与小海相依为命,一年四季辛勤劳作,日子过得到也不错,。但最令人痛心的是,阿绿与小海经常莫名其妙地遭受到村民的欺凌、侮骂甚至无端的殴打。他们种出的菜,常常被无赖们偷得精光,种出的苞谷,村民们常明目张胆地去争夺。不少凶恶的刁民甚至常到他们家中勒索财务。日子越来越难熬了,有时甚至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

被贫穷与欺凌、饥饿与屈辱折腾了好久之后,阿绿忽然想到洞里的珠宝。于是带上小海在夜间不停的挖洞,经过九个晚上的备战,终于找到了洞口。阿绿叫阿海守住洞口,并嘱咐说如果他出不来,就别等了,逃到他乡另谋生路吧。这鬼洞万般奇险,随时随地都有丧身的可能,难免有失神的时候,一脚踏空,便跌落洞底,葬身于乱石或深水谭里。阿绿与阿海言别后,踹也只小麻布袋进去了。

阿海在洞口老是苦等。等啊等啊,总不见阿绿出来。阿海十分焦急,每隔一段时间又爬到洞口,屏住呼吸,静静地聆听洞内的的声音。太阳出来了,又贴着西山坠落下去了………..时间过去了三天。阿海失望了,阿海看着深深的山洞哭了。这天晚上,阿海扶在洞口的岩石上睡着了,忽然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鬼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阿海惊叫一声,跳了起来,原来是一场恶梦。这时洞中忽然传来微弱的呼喊声,阿海急忙爬进洞中去,在距洞口不远的地方,他扶起了奄奄一息的阿绿,背着他艰难地爬出洞外,阿绿一身伤痕累累,可他睡在床上却欣慰的笑了。

“能够爬出来,真是万幸,”阿绿说,“起初我找了很久没有找到,现在我终于弄清洞中所藏宝点的秘密”。于是,阿绿便把他在鬼洞中的艰险经历向阿海说:

我往洞中走了两个多时辰,忽见有流水的声音,路就段了。我点燃随时带的松明子,转过两道石屏障,忽然被一潭深水拦阻了去路。我试着慢慢踩入水中,想淌过去。谁知道越走越深。忽然一脚滑下,冷水淹没了我,这下没救了,我想。忽然我觉得身子被庞大的水中物拖出水面,两只大眼睛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我细细摸着,原来是一条大鲤鱼。摸着摸着,鲤鱼开口说话了:“别害怕,我是守洞的神鲤,这洞里已死了九十九个人了。我见你善良,便把你救起,”说罢便消失在深水潭中。我又继续摸索前进,走了约莫三个时辰,上了九道坎,转了九道弯,走到一处绝壁前,一脚踩空,掉进了一个深坑,那坑里仿佛全都在蠕动,倾刻间发出“叽叽”之声,一股臊腥味扑鼻而来,我猛觉得脚下爬着很多长形的东西,蛇!很多大大小小的蛇!我奋力向洞口边跑过去,不顾一切地抓住一根腾葛,艰难的爬出了蛇坑…..过了蛇坑,走了很久,又被脚下的骨头绊倒了,周围全是死人的骷髅!走过骷髅场,爬上一个只有一人才能通过的绝壁,绝壁过后,忽然到一个宽敞的平台,平台到处闪烁着耀目的金光,藏宝窖到了……

阿绿凭着记忆把洞中的路线描成了一张地图,揣在怀中,然后把从洞中捡来的部分珠宝拿到集市上换了一大群牛。村人见阿绿阿海买来了很多牛,便来盘问牛是从何而来的,阿绿只好说是远方一位亲戚送的,他们便眼红了。都盘算着巧取豪夺的计策。阿绿是个软心肠的人,想到大家也十分贫困,便把牛分给大家,一家一头。几年后,阿绿与阿海的精心饲养,牛群繁殖很快,发展到几百头。而送给村人的牛,均被他们杀来吃光,没有了牛又来找阿绿,如若不给,便动手毒打、抢。最后,他们干脆不养牛,想吃便来拉去杀,想播种便来拉去犁田耕地,阿绿阿海从此就变成了锅铲寨无偿养牛的“牛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年过去了,锅铲寨的人忽然从哪听来了关于鬼洞藏宝的秘密,于是便开始挖洞,人们纷纷到洞中寻找宝物。谁知他们都是有去无回。他们便逼阿绿带路,阿绿不肯,他们便把阿绿打了个半死,押着他走到深潭前,阿绿便不在前进。村中淌过潭中的人,无论游泳技术多好,都没有上来过。

锅铲寨的人发了寒心,开始抬石头往深潭中填,全村男女老幼全体出动,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他们终于把深潭填平了,他们捕获了一条几百斤重的会说话的大鲤鱼。“你们永远也得不到珠宝的!”神鲤不停的说。村民们饥饿极了,凶残的杀掉神鲤。神鲤的肌体被砍成千万块放在锅中煮沸,而掉在地上的鱼头依然愤愤地说:“你们这些畜牧,你们不得好死!”村民叫两个小孩把鱼头、鱼尾丢在村头的岔路口上,然后全村人便大吃大喝。阿绿阿海放牛回来,在村头发现了鱼头、鱼尾。那鱼头眼中流着泪,对阿绿说:“很多年前,我救过你的命,你知道么蔑我就是鬼洞中守洞的神鲤。”阿绿阿海便取回鱼头鱼尾。回到家中,用竹?编成圆筒做鱼身骨架,用糯米面捏成团,敷在上做鱼肉,然后把鱼头嵌上,把鱼尾接上。这样,一条完整的鱼便重现在眼前。阿绿与阿海趁着夜晚,抬着鱼放到村前的那条大河中。那神鲤在水中恢复了生命力,摆了几下身子对阿绿阿海说:“我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会报答你们的。”说着便泛着浪花走了。

时光如水,岁月拟剑,当年藏宝的青年阿绿,而今已经是一个白发老人了,而阿海也变成了一个体魄健壮的青年。

村民们继续寻宝,阿绿阿海继续放牛。忽然有一天,他们挖到了蛇坑。里边的蛇非但没有伤害他们,他们反而把蛇一条条捉住,捉出来杀吃,整整吃了三七二十一天,全村男女老幼大摆宴席庆贺,说珍宝就要找到了。于是大家喝得酩酊大醉。这个时候,只有阿绿与阿海躺在床上,辗转不能成眠。他们十分担心洞中的宝物被这些豺狼吞噬掉了,想着想着他们便模糊的睡着了。朦胧中,有一位白发长髯、鹤发童颜的老人,挥着一把须鞭,踏着一朵祥云飘向他们,对他们说:“阿绿阿海!我就是你们救过的神鲤。这块土地是一块贫困而又野蛮的土地,这里的人群是一种愚蠢而又凶残的人群。按上天的旨意,这个村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明天一早你们把牛赶到对面那座远山上,午时三刻,锅铲寨将从世上消失。记住,天机不可泄露”说罢,飘然而逝。第二天醒来,他们都十分奇怪昨天晚上那场相同的梦。

这天大早,他们把东西收拾好,把牛赶到对面的山坡上之后,双眼一直注视着锅铲寨。午时三刻,锅铲寨上空忽然乌云密布,继而狂风大作,倾刻间漆黑一片。突然,村子中发出轰隆一声沉闷的巨响,然后电光闪闪,倾盆大雨哗哗啦啦地泻下来。

大雨整整下了三个时辰。雨慢慢地住了,乌云渐渐散去。“啊!—”阿绿和阿海同时惊呼,在他们眼前呈现的再也不是锅铲寨了,是一片绿幽幽的碧波荡漾的海子。海水淹没了丑陋和凶恶,淹没了贪婪与残忍,淹没了愚昧与罪过。

从此以后,阿绿与阿海再也没有提到藏宝的事,他们又在海子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起一个崭新的家园。起名叫“刷把寨”(这个村寨现在还在)。阿绿老了,阿海也取了媳妇,对阿绿老人极端孝敬,尽其天年。这个寨子与锅铲寨大小差不多,而道德伦理风尚却有着天壤之别。如今,刷把寨上养成遵老爱幼,辛勤善良,充满爱心与平和的习惯,千年不变。阿绿死后,阿海率其子孙将其厚葬在绿海对面那座远山上。阿海的儿子儿孙凭着自己智慧的头脑和辛勤的双手,把家园营造得如花似锦,家族也不断壮大起来。阿海死后,也藏于阿绿的墓边,与海子遥遥相对。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这海子起名为绿海。

很多年过去了,转眼到了民国时代。有一年,安龙一个贪婪的县官叫人潜水到海底探寻藏宝洞,没有任何结果,连阿绿阿海的墓也没有找到。

解放后,也有人向政府提过抽干绿海,寻找珠宝是建议。据说,有关史料上也有明朝时期孙可望藏宝安龙的零星记载。大跃那年,人们从刷把寨旁边把绿海打穿了个大洞,从此绿好的水便消掉一半,传说中的鬼洞便显露在绿海的东北角。政府部门曾派专门的队伍进洞寻宝,还费了些财力物力凿洞探宝,只是藏宝图丢了。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想,即令传说有假,那么史料上记载的也有假么?到底绿海鬼洞中是否真的藏有珠宝,这个谜至今仍然有待于人们解开。


【编辑:娄山关】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8969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