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父与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14513    发布时间:2015-10-24


作者:岩波

岩波,原名李重远,津门中生代实力派畅销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市河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南开大学哲学系及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历任部队战士,机关处长,国家级大报特约记者,行业杂志副主编,实体公司经理。曾出版长篇小说《地下交通站》《1943,黄金大争战》《那年,那些兵》《风雨毛乌素》《孔雀图》《饮食男女》《眼力——唐代金壶杯收藏传奇》《暗战》《古玩圈》《青花》《职场眩爱》《开锁》《狼山》《成色》《离婚男人》《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副省长女秘书》及其他中短篇小说《市长秘书的一天》《想回唐山看一看》《换心》微电影《百万孔雀图》等近400万字。歌词《延安情》《握住母亲的手》分别获得获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全国大赛银奖和中国音乐杯世纪华人银奖。本人作词的歌曲《天津民谣》在民间合唱团和居民社区广为传唱。长篇小说《男上司与女上司》获湖北省“长江杯”现实文学季军奖。《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被网友和百度百科推为2012年最新最好的官场小说之一,入选2013新浪中国官场商战好书榜前5名。《副省长女秘书》被中宣部《瞭望东方周刊》列入“官员书单”。


题记:这是多年前父亲讲给我的故事,久蕴胸中,每每想起便令我动容。


阴云密布,电闪频频,倏忽间天空像黑锅底扣在头顶,密不透风,又不断被耀眼的闪电撕开,瞬即便再次闭合,而倾盆大雨已从那频频撕开的裂缝里顺流而下。天,漏了。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择山水而居,逐草木而生,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黄岗山南坡山脚下散落着几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加起来不足一千人。往南是一大片祖上留下来的肥沃土地;再往南是一条时而接近干涸时而丰沛泛滥的南河。围绕这片土地和南河,便是高低不平的山包。没有通往外面的像样的柏油路。多少年来,外界发生了那么多变化,这几个村的村民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鲜有走出去打工的。有几个当兵的,走了以后没再回来,只是偶尔给家里寄些钱;有两个考上大学的,也是一走了之,不再回来。村里的墙上,仍然残留着四十年前的油漆刷的口号,只是颜色早已消褪。村民郭长山的屋里墙上仍旧挂着老爹留下来的领袖像,尽管镜框里的画像已经因为潮湿透出暗黄的圈子。

“下了多久了?”郭长山阴着脸问媳妇。一家人围着堂屋地上的小方桌吃饭,一个五岁一个七岁两个儿子正用筷子不利索地刨着菜盘里的肉丝。

“整两天了,地里的庄稼怕是没指望了。”媳妇长叹一声,把一筷子菜夹进郭长山的碗里。

突然一声炸雷,似乎是郭长山长这么大从来没听到过的如此震耳欲聋的炸雷,让他猛地一抖,手里的吃饭碗竟落到地上。正弯腰拾碗的当口,后山墙发出“忽隆”一声便倾倒下来,将堂屋的八仙桌子以及顺着墙摆放的所有东西压在下面,郭长山来不及细看,浑浊的洪水已经携风带雨猛地从断墙处冲了进来,他大喊一声“旦儿他妈!”立即被大水打了个跟头,转瞬之间房子已经没有了,他被大水呛得头晕目眩,浮出水面后迫不及待地连连咳嗽,但见周围什么都没有了,他已经连同倒塌的房子一起卷进洪水,无目的地朝前涌去。他禁不住又喊“旦儿他妈!”仍然没有回音,却见左右胳膊被两个儿子扯住,一左一右。

“你妈呢?”

“不知道。”两个儿子带着哭腔说。

郭长山曾经在南河里教过两个儿子凫水,但他们似乎悟性不够,一直没有学会。他很奇怪,两个儿子怎么会在最危险的第一时间抓住了他的袖子,又随他一起浮上来。

“旦儿他妈——”郭长山扯开嗓子大喊,一边脚底下踩着水,一支胳膊架着一个儿子。

哪有回音。头顶和身边只有哗哗的雨声。天水一色,上下都黑咕隆咚。看不见颜色的洪水冰冷而透着草腥味儿。两个儿子不知道喊妈妈,只是哭哭啼啼还不停地打喷嚏。郭长山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小身子在冰冷污浊的洪水里瑟瑟发抖。

没有选择,只能顺流而下。漂,漂吧,前面会有彼岸。此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这么大的洪水,这么猛的水流,天黑得像锅底,方向在哪里?

漂了一个时辰,郭长山渐渐感觉自己的两臂已经力不能支。大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而且越来越大,身后涌来的洪水似乎潮头也更大了。两个儿子甚至还被呛了水。因为水很凉,郭长山突然左腿抽筋了。这个意外的情况让他措手不及。左腿肚子似乎纠结成一个疙瘩,不仅钻心的疼,还导致他半边身子不能动作。情况实在危急。他很明白,三个人都面临灭顶。此时此刻,一个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作,基因里顽强求生的遗传密码,加之他小学都没上完的文化水平,让他迅即做出了一个无奈的痛彻心扉的决定。

“二旦儿,爸要不行了,你自己逃生去吧。”郭长山几乎是哭着和左臂上的二儿子说。鞭竿子一般的大雨抽打着他们的脸,哗哗的雨声又迅速吞没了他的声音,二旦儿好像没有听见,没有一点反应,仍然死死抱着他的左臂。他已经不能再犹豫了,眼前的一切根本不允许他犹豫了,用右手猛地拂开了二旦儿,二旦儿便只喊了半句“爸——”就被洪水吞没了。右臂上的大旦儿却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叫:“二旦儿——”显然,郭长山说给二旦儿的话被大旦儿听个满耳。郭长山已经顾不得这一切了,腾出左手,弯下身子,使劲扳住左脚趾,扳,再扳,猛扳!终于,化解了左腿的抽筋。

左臂一下子轻松了,左边身子也一下子轻松了。又可以安然地顺水漂流了。而且,右臂累了,还可以把大旦儿倒到左臂。然而,二旦儿却再也见不到了。二旦儿那半声“爸”字让郭长山心尖颤抖,欲哭无泪,已经深深地永远地镌刻在耳膜上和大脑里……天水一色,天水一色。什么都看不见。只有抽打在头上的哗哗的雨声,只有冰冷洪水的草腥味儿。老二啊,爸对不住你,爸祝你平安,去吧!以后每个清明节爸给你烧纸!

……

一段时间以后,郭长山领着大旦儿返回家园。原有的院落和住房已经夷为平地,只剩低矮的几行砖的房基。村人们家家损失惨重,人、畜、财产等让他们不敢深想,不愿深想,没有心情深想。他们找到镇里请求援助。镇长说:“这样的水灾在咱们这属于百年一遇,不可能总来。你们要着眼于自救互救。”每家补助了一万三盖房钱。郭长山不明白这一万三是怎么测算的。为什么既不是一万也不是三万。便没好气道:“难道不能在南山脚下修一道堤坝吗?万一再发生洪水呢?”镇长摊开两手说:“你又不是气象、水利专家,这种乌鸦嘴的话还是少说为妙。愿意的话,你们可以搬到山北去住,我帮你们协调,但一万三的补助是不可能增加的。”

村人们议论纷纷,说:“搬到山北去住,我们每天下田都要翻山,你以为我们生着翅膀?”

郭长山气恼地领了钱走了。村人们也领了钱相跟着走了。

家家都在脱坯盖房。因为有人打听过了,山外的红砖加运费是一块钱一块。他们都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当然主要是钱不够。他们要把救命钱花在刀刃上。郭家的坟圈子里耸起一大一小两座新坟。每到清明节,郭长山在给祖上烧纸的时候,果真给媳妇和二旦儿烧了纸。但他烧纸的时候嘴里什么都不念叨。他感觉无话可说。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年过去。二十年来,确实没再发生那么大的水灾。在这二十年里,村人们已经渐渐推倒了土坯房,改换为红砖房。还有很多人在山里开采了石料给自己的房子做地基。但郭长山没有拆掉土坯房。这二十年里,他除了天天下地干活,腾出手来也到山上开采石料,但他不是要盖房,而是垒堤坝。其实,准确地说,不是垒,而是堆在那里,准备垒,几时垒,要筹来钱买来水泥和沙子才行,他现在手里的钱还不够,而开采的石料的数量距离垒砌堤坝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毕竟,一个人的力量过于单薄了。村人们似乎相信了镇长的话,没有人参与到开采石料准备垒砌堤坝的队伍中来,他们不相信这种水灾会经常光顾黄岗山的南山脚下。

在这二十年里,大旦儿18岁的时候参了军,两年后又考入军校成为军官,然后就接连不断地给家里寄钱。当然,钱不会很多,大旦儿要给自己留一部分娶媳妇用。但大旦儿因为在部队天天省吃俭用,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一点奢侈的花销,引起周围的好奇,他们问清情况以后,竟联合了几十个干部战士一起给大旦儿捐款,让郭长山手上一下子积累了二十多万。但镇长曾经说过,要修这座堤坝,没有三百万根本下不来(关键是镇长还说了另外一句话:修这座堤坝毫无意义)。当然,老镇长到了年龄就退休了,这话是新镇长说的。

大旦儿鼓励老爸说:“您慢慢开着石料吧,我这边会源源不断地把钱寄给您。这辈子您修不成堤坝,我也会修,为了我妈,也为了二旦儿。”大旦儿的来信让郭长山老泪纵横。现在他已经五十有五,这辈子能不能修成堤坝,似乎真是个问题了。不过,大旦儿的话说得不错,他该上山开采石料,便一次都没犹豫过。

却说二旦儿在被父亲撒手以后,就沉入水里。一下子被灌了好几口水。但失去依托的同时,他的小小的脑袋里的细胞与神经似乎被神奇地激活,他想起了父亲在教他们凫水的时候曾经说过的要领,便猛地闭住嘴屏住呼吸,双手猛刨,脚下打起扑腾。于是,很快他就浮出水面。凭借他的体力,这种狗刨式游泳是不可能坚持很久的,所以,马上就又要下沉了。恰在这时,一棵房檩漂到身边。小小年纪的二旦儿凭借求生的本能一把搂住了房檩。周围什么都看不见,他也什么都没想看。就那么死死抱住房檩,随波逐流。

农家孩子毕竟身体素质好,日常摔打也多,胳膊上的肌肉和脑神经也似乎天生地坚硬。小小的二旦儿竟然抱着房檩漂了一宿,直到第二天天亮,房檩漂到了岸边,他平安地爬上了岸。身后是不算高,但却层层叠叠的山包。太阳照在脸上的时候,二旦儿方才感到肚子早已饿得叽里咕噜乱叫。两只胳膊酸痛酸痛的没有一点力气。看着眼前浑黄的洪水,他哭了起来。他想妈妈了。想大旦儿了。也想爸爸了。但他坚决地摒弃了对爸爸和大旦儿的念想。他的小小的脑袋里已经装不下爸爸和大旦儿了。是他们抛弃了他。

中午的时候,几个外村人从身边走过,看到二旦儿便停住了脚。

“孩子,你哪个村的?”

二旦儿抬起头看着对方,一言不发。

“孩子,你叫什么?”

“爱袋(二旦儿)。”这孩子还有些大舌头。但人们还是听出来,他叫二旦儿。

“你爸叫什么?”

二旦儿表情木讷地摇摇头。他真的不知道爸爸叫什么,他只听妈妈喊爸爸是“旦儿他爸”,可是,这么一点信息他也不愿意告诉对方,尽管这点信息没有任何价值。

“你妈叫什么?”

“袋他妈。”二旦儿抬着头认真地看着对方。有人捂住嘴想笑。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二旦儿又一言不发了。在这片地区,叫大旦儿、二旦儿的不计其数,哪个村都有很多。甚至每家孩子生下来以后,在没起正式名字的时候,只要是男孩,都会按顺序叫孩子“大旦儿”或“二旦儿”(女孩一般被叫做“大丫”或“二丫”)。人们面面相觑。从孩子嘴里得到的信息和线索几乎为零。

这大河边上,谁知还会不会下雨涨水,谁知这孩子还有没有家长?人们放心不下,打算把孩子带走。有人反对,说:“万一一会儿家长来了呢?”一个年轻人说:“我有办法。”

年轻人把二旦儿的上衣脱下来,在地上插一根树棍,把衣服挑上,在衣服口袋里放上一张纸条,纸条上写上“一个五六岁叫二旦儿的孩子被接到河西马家庄了。”大家对这个安排都很赞成,年轻人还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孩子穿上,背起孩子,一干人便离去了。一路上二旦儿不停地说:“我饿,我饿。”年轻人便安慰说:“别急别急,到家就有吃的了。”

而几个中年人则商量起应该把孩子交给谁。有人提议交到镇上派出所,有人坚决反对。说这孩子根本说不清道不明是哪村的,爸爸妈妈姓甚名谁,让派出所怎么办?难道送孤儿院去?万一去了受委屈呢?因为他们感觉这孩子虽然有点大舌头,却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不愿意让孩子再遭二茬罪。于是,就有人提议了。

“我叔伯哥哥是咱村西边五里外大赵庄的赵木匠,家里生了五个丫头,罚的钱海了,可他还不甘心,还惦着生儿子。为这事两口子天天打架,光擀面杖就动了好几次。咱过去问问,说不定我那哥哥就收了这孩子。”

“他家经济上怎么样?”

“嘿,一家子巧手,几个闺女个个会编草帽草蓝草篓子,镇上有专人来收,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不然的话,怎么会没完没了地想要儿子?”

没有人再问什么了,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赵木匠家是不是真的很富余,也不知道赵木匠是不是很爱捡来的孩子,继而赵木匠的老婆和闺女们是不是会喜欢这个捡来的小弟弟,但大家的脚步都随着这个人走了。

河岸上的树棍挑着一件小孩子的上衣,微风吹来便飘啊飘的,给这荒山野岭徒增几分人气。然而,转过天来又是一场暴雨,老天爷似乎故意跟这些庄户人们过不去,或是故意考验他们的意志力。这些天郭长山一直领着大旦儿沿着南河河岸搜寻,他希望找到二旦儿的尸体掩埋起来。走完了左岸又走右岸。但因为其间又下了暴雨,河水上涨,将河岸上插着的树棍连同二旦儿的小衣服冲走了。郭长山没找到二旦儿的尸体,倒是找到了村里其他人的尸体,他返回去将其家人叫来一起帮着掩埋了。他断定,二旦儿的尸体是被冲到南河下游去了。那就出了省了。太远了,没法找了。

赵木匠非常喜欢二旦儿。一见面就爱上了。他马上就给二旦儿重新起了名字叫“赵重生”,然后叫老婆炒菜,他要摆酒请请这几个送儿子来的人。但那几个人家里遭灾还没吃没喝,哪有心思在他这喝酒,便推说改日肯定来,今天就这样吧。便放心地离去了。

二旦儿一路吉星高照死里逃生,现在又遇上喜欢自己的人,自然非常高兴。小孩子家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就是在晚上吃饭的时候,亲亲地对赵木匠喊了爸爸,对赵木匠的老婆喊了妈妈,然后顺次喊了几个姐姐。晚上睡觉的时候,赵木匠在大木盆里兑了温水,亲自给二旦儿洗了澡,然后让老婆把二旦儿的被窝就铺在自己的旁边,夜里几乎是搂着二旦儿睡的觉。而二旦儿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折腾,早已人困马乏,顾不得赵木匠的一脸络腮胡子和嘴里呛人的旱烟味儿,竟睡得死死的,夜里尿了炕也不知道。

半夜里赵木匠被二旦儿的尿泡醒了,他急忙开了灯咋咋呼呼地对老婆说:“快着快着,咱儿子尿炕了,给我们爷俩换被子。”老婆说:“他睡他的被窝,你睡你的被窝,他怎么会尿湿了你的被子?”

赵木匠呵呵笑着,说:“我不是和儿子打了通腿儿吗?”

老婆心说,这人要是喜欢儿子,那就真是走火入魔。如果哪个闺女尿了他的被子,不得被他骂死?

一年以后,“赵重生”不光长高了,还长成了小胖子,两个嘴巴子嘟噜着,小肚腆得老高。送他来的那几个人来赵木匠家喝酒,几乎都不认识他了。

那个年轻人便在酒桌上开了个别人听不懂的玩笑:“现在我知道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赵重生顺利上了小学、中学、高中,但考大学时却落了榜,赵木匠想了想,说:“去当兵吧,练几年对你有好处。”这个时候,五个姐姐已经出嫁。赵木匠的打算是让赵重生在当几年兵回来后继承他的家业。因为此时赵木匠已经在镇上开了木器行,专门制卖上点档次家具,徒弟也已招了好几个。他这个老板终归是要交班的。

赵重生非常听话,而且到了镇上的征兵办公室,一下子就被验上了,身体条件呱呱叫,没有一点毛病。于是,赵重生在部队生活了三年。这三年里,他受过两次嘉奖,立过一次三等功。那次立功是因为他和班长上街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偷掏一个中年人的腰包,他和班长冲了上去,谁知小偷身上带着刀子,拔出刀子对着赵重生肚子就是一刀。赵重生忍住剧痛把小偷死死抱住,直到班长和众人将小偷制伏。

赵重生身体落了残,拿了一级四类残疾证,即“重度运动障碍”复员了。因为医生说,赵重生因为曾经伤到内脏,将来不能做剧烈运动了。在他即将复员离开部队的时候,那个险些被偷,也险些挨一刀的中年人找到部队,见了赵重生。

“我知道,你伤得不轻,复员是肯定的。我在市里有一家贸易公司,效益不错,你去给我开车吧,我给你高薪,让你两年就能买房。”

赵重生给老爸赵木匠写信告知了这一情况,说,多了不干,只要两年内把结婚买房的钱挣出来就回家。赵木匠回信同意。赵木匠因为爱他,一般不会拂逆他的意愿,况且,他的意愿还从来没有过无理要求。

赵重生花了几个月时间学会了开车,然后就走马上任了。中年老板非常喜欢这个不爱说话,但办事认真的复员兵。每个月给他工资是两万,两年后保他在家乡能买得起房子。小地方的房价没有那么高。但他已经干了两年,即将挣出买房钱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出车祸了。一辆显然是醉驾的卡车逆行而来,速度飞快,因为在马路上“画龙”,所以赵重生一眼就看出对方是醉驾,便急忙减速,想将自己的小车停在路边。坐在身边的老板吓得一个劲叫“赶紧停车,赶紧停车!”但赵重生还没来得及刹车,对方已经撞了过来。赵重生不得已便将方向盘使劲右打,打算冲进路边的沟里。但对方已经不给他时间了,狠狠地将他的小车撞了一下,继而又撞到一棵大树上,方才停止。

赵重生的小车左前门被撞了一个大坑,他的左肋断了三根肋骨。在医院里,老板问他:“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司机会条件反射地往左打把,把副驾驶的位置亮给对方而保全自己。你为什么没有这种意识?”

“我看到对方酒驾以后,第一反应是要保护你。我是司机,有这个责任。”

老板抱住赵重生的脑袋,热泪盈眶。

老板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重生,说女儿虽然长得不漂亮,但是学财会的,很会理财,以后的家业够你们吃几辈子的。他没有拒绝,但说:“只要她愿意跟我去家乡,就行。”

老板十分纳罕:“你们家乡那个穷乡僻壤,值得你这么留恋吗?”

赵重生笃定地点点头:“值得。这个问题就像香港要不要回归,海峡两岸要不要统一一样,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也罢,既然老板看中他了,就这么地吧。老板说:“怎么着也得让我女儿跟你回家乡看一眼吧?如果她对你的家乡实在不习惯,后面的事情我也不管了。”

赵重生伤好以后,老板为报答他又给他追加了一百万,如此一来,他手里便有一百五十万了。他知道赵木匠非常渴望实现半机械化(实现完全的机械化是不现实的,他们既没有经济实力和没有技术实力),便按照嘱托花五十万买了一台压板机,给赵木匠的木器行托运过去。然后买了很多赵木匠爱吃的东西,开着车携带着对象踏上了回乡之路。来到赵木匠家里以后,当晚他就追问,他是哪个村的人送到大赵庄的。赵木匠不太明白他是什么意思,难道他要找自己的亲爹去,而把赵木匠甩了吗?便迟迟疑疑地不肯相告。赵重生便给赵木匠跪下了,还拉着对象也跟着跪下了,两个人一起喊道:“爸,您就说了吧。”

因为对象已经跟着赵重生去过镇上的木器行,看到赵家也是有一些家底的,并不像自己父亲想象的那么寒碜。已经下决心嫁给赵重生了。

赵木匠十分震撼,一颗心也紧紧地揪着,几乎有些吃惊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对年轻人。但他还是不肯开口。

赵重生说:“爸,其实,这些年来我始终没有停止对自己老家的思念和研究。特别是我到了部队以后,有机会接触从咱们这一片当兵走的老乡和智商更高的人,已经渐渐摸清我老家的位置了,您就算什么都不肯说,我也仍然能找到老家去。但我向您打听的是谁把我送到您跟前的,我要报答人家。此外没有别的意思。”

赵木匠将信将疑地看着赵重生,抽着烟不说话。对象见此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出去了,一会儿就拿着几条烟进来,说:“爸,以后您的老旱烟就不要抽了,我供您中华烟,咱是抽得起的,您如果嫌浪费钱,可以减量。”就把几条烟塞进赵木匠手里。赵木匠是个老烟枪,但也是见过世面的,知道中华烟不便宜。晚辈这样的态度,让他不好再对过去的事守口如瓶。便告知是几十里外马家庄的几个人。说了姓甚名谁。但他此时十分伤感。

“儿啊,你刚来赵家的时候,像个塌了天的小可怜儿,用一句电视里的文词讲,叫失魂落魄。现在你翅膀硬了,想展翅高飞了。爸不会拦你。但你不能忘本,走到天边也不能忘本。我之所以把马家庄的几个人告诉你,也想让你记住,他们不是倒卖孩子,他们把你送到我家,只喝了一次酒而分文没取。他们是好人。你这辈子即使忘了我,也不能忘了他们。”

赵重生便伏下身给赵木匠磕头,对象也随着一起磕,脑袋磕在地面瓷砖上,发出咚咚的空洞的声音。事毕,赵重生拉着对象起身,说:“爸,您说的一切我们都会照办。您就把心放肚里吧。”两个人拥抱了赵木匠,便走访马家庄去了。

赵重生离开以后,赵木匠让小女儿把大女儿和大女婿叫来了,让老伴炒了几个菜,五个人围坐一起,喝起酒来。赵木匠先干了一个口杯,脸孔胀得通红,说:“老话说得好,谁的葫芦爬谁的架。血统这个东西不承认不行。咱家五个闺女,只有老大,你们两口子这些年干得最像回事,以后,你们就把咱家在镇上的木器行接过来,但你们要为我们老两口养老送终。”在座的人没有不同意的。赵木匠当即让小女儿为他写了遗嘱。尽管赵木匠目前身体很好,年龄也并不算大,但他感觉立这个遗嘱非常必要。虽然眼下看上去赵重生还不是不孝之人,但他不能不防。

通过马家庄几个人的分析和推测,加上赵重生部队战友的分析和判断,现在赵重生基本确定自己的老家是在五十公里开外、南河上游的郭家店。过去一提带着女人依靠两腿赶五十公里的路,会让人头皮发紧,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眼下在赵重生面前,只消半个多小时。而且,两个人还不耽误说笑。

前面的路又变为土路了,汽车也走了约摸五十公里了,还没见到村庄,他们看见一个年轻农民骑着摩托车驶过来,便停了车下来拦住打问。年轻农民说,拐过这个山包往右走就是郭家店了。怪不得看不到,却原来被一个山包挡着。赵重生又问,你是郭家店人吗?你是不是姓郭?年轻农民摇摇头说都不是。摩托车迅即驶去。赵重生启动汽车,拐过山包。前面果然有一座山,不是很高,但山脉连绵起伏伸向远方,应该是黄岗山,而南山脚下果真是一座不太大的村庄。

赵重生打算把汽车开进村庄,但犹豫了一下,却把车开往村外的一处高岗处,他想先俯瞰一下郭家店,这个有可能生他的地方,然后再进村去打问。他很想弄明白,当初大水是从哪个方向过来的,今后怎么预防;他也很疑惑,眼下郭家店坐落的位置是不是仍旧不安全。

但他倏忽间发现南山脚下堆了很大一堆石料,长方的条形,不太规则,而不远处一个老人佝偻着腰身,正用一架非常简易的小排子车将一块石料拉过来。这个老人一定是郭家店的人。赵重生这么想着,就走下高坡,向老人走过去。

拉石料的老人见来了个年轻人,便停住脚,问:“你是外乡人吧?来找谁?”一边从腰上解下烟锅抽烟。赵重生在看他给烟锅点烟的时候,发现他的食指是残缺的。赵重生便突然一个激灵,他儿时的记忆被猛地唤醒——过去父亲的食指就是残缺的。他非常清楚地记着父亲曾经用这只残缺的手给他穿衣服,给他洗澡。用这只残缺的手干家里的一切活计。但眼前的这个老人又让他不敢肯定,因为这个老人脸上沟壑纵横,与父亲的年龄不相符。而且,即使眼前这个人没有这么老,他也不愿意往自己父亲身上联系。甚至说,他根本不愿意认以往那个把自己抛入洪水的父亲。他到郭家店来,不是要认祖归宗,而是要明白一下,自己是怎么被命运捉弄的。

赵重生一时没有说话,却掏出中华烟递给老人一根,老人摇摇头,说还是抽旱烟习惯。掬着烟锅猛抽了两口,便将烟锅在鞋底上磕了几磕,又将烟锅塞回腰里。便弯腰搬排子车上的石料。虽然老人腰背有些佝偻,却很有力道,看似十分沉重的石料,被他不太吃力就搬了起来,然后端起来往石料堆上码。但他突然停住手,歪头叫了一声:“你莫不是二旦儿?”

赵重生非常吃惊,几乎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嘴里下意识地回答:“哎,我是二旦儿!”

老人突然松了手,还没有码到石料堆上的石料便滑落下来,砸在老人身上,迅即将老人压倒了。老人没顾上伸手推开石料,而是继续喊了一声:“二旦儿!”便两眼紧闭昏死过去。赵重生很怀疑这个老人就是父亲,但他不能肯定,不论老人是不是父亲,他都应该立即救助老人。于是,他马上奔过去,弯腰去搬那块石料。但那块石料在老人手里举重若轻,在他手里却很难搬动,一时间他非常吃惊老人有这么好的力道。他憋住一口气,搬住石料的一端,猛地一掀。石料滚落到一边去了。他却突然感到自己的内脏出问题了,不知是肝、脾、胆还是大肠、小肠,仿佛又被人捅了一刀而发生了断裂,一下子把他疼晕过去了。

这一切只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赵重生的对象一直在汽车旁边站着,看着这一切。此时,她飞跑过来,扶起赵重生,带着哭腔说:“医生一再叮嘱你不能做剧烈运动,你这是催死啊!”但现在不是埋怨人的时候,必须开车把两个人都送到医院。好在她也会开车。便将汽车挪到跟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两个昏倒的人都挪到车上。

她满头大汗地将汽车开到了镇里医院,经初步检查,两个人都是严重内伤,镇医院无能为力,建议她拉着他们去县医院。没办法,她请医生帮忙把两个人搬上车,又向县医院疾驶。但时间耽搁得太长了。两个人被推进县医院急救室的时候,都已停止了呼吸。

郭家店和大赵庄包括马家庄都被惊动了。以往的故事和人际关系都将被改写。

大旦儿被从部队叫回来处理后事,赵重生的对象始终跟在他身边,他们之间配合得非常默契。他们的心思完全想得一样,都想把赵重生和老父亲的后事办得圆圆满满。怎么叫圆满?不是花很多钱修一个很大很豪华的墓地,也不是立一块非常昂贵的墓碑,而是将他们埋葬在黄岗山上,让他们能够时时俯瞰山脚下的郭家店——而在山脚下和郭家店之间,将堤坝垒起来。即使花钱再多也要垒。这条堤坝的高度、厚度、长度乃至坚固度终归有限,于是花钱就不可能没有止境。大家有了共识,难道不能凑钱吗?

在他们得到赵重生的老板(没过门的岳父)和赵木匠的支持以后,非常意外地得到了县里的支持。因为此前赵重生的对象在网上发了一篇悼念自己未婚丈夫的短文,尤其记述了一位老人二十年里开石料准备修坝从未间断,以致最后意外死在搬石料上。这件事让很多人为之唏嘘甚至垂泪。这些人里面既有普通网友也有县里的公务员。县里得知此事以后就批评了镇里,问他们为什么对这件事漠不关心。然后县里筹集了一百万给郭家店,加之民间集资,凑了五百万,用半年时间,让这座石料砌成的长长的堤坝巍巍然耸立了起来。说来凑巧,恰恰这年夏天又来了一次“百年不遇” 的大雨,而黄岗山下来的洪水顺着堤坝被有序地排走,郭家店和周围村庄安然无恙,南面的那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也得以保全。

人们只是不知道,大旦儿和赵重生的对象是不是走到了一起;也不知道大旦儿会不会也认赵木匠为爸爸。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4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岩波 : 2015/12/5 8:53:52

2015-12-03 20:03:27 读《父与子》-生活的残酷让生命多了些许责任(海亦莜) -海亦荍 “阴云密布,电闪频频,倏忽间天空像黑锅底扣在头顶,密不透风,又不断被耀眼的闪电撕开,瞬即便再次闭合,而倾盆大雨已从那频频撕开的裂缝里顺流而下。天,漏了。”一句:“倾盆大雨已从那频频撕开的裂缝里顺流而下。天,漏了。”写的好震撼,太妙了,她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天灾的悬念就此也就拉开了。这就是天津著名实力派作家岩波近新创作的短篇小说《父与子》的开篇。 小说叙述了几十年前,在某一偏远山区-黄岗山南坡山脚下散落着几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住着不足千人的村民,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山洪的爆发)让这个小山村遭到了灭顶般的悲惨命运,以此映照闭塞的大山现实种种,窥见生活的残酷与悲凉。 故事从百年不遇的山洪暴发开始,随后以村民郭长山一家四口被洪水冲走并挣扎在死亡线上为开端,几经磨难……只有一父一子活了下来为背景,讲述了他们在以后艰难的生活里遇到的种种不幸和为了修坝不让洪水再次侵袭村庄(修坝本应是村镇的责任和义务),但父亲郭长山可以说用自己大半生的历程,确切地说用生命去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他没有过多的语言,每天搬着石料行走在山道上,当父亲看到被洪水冲走了二十几年的二儿子二旦儿站在自己的面前时,郭长山显出了一种内心的冲动,还没有来得及相认,那块搬起的大石头重重地压向了父亲郭长山,这时儿子二旦儿过去相救,大石头又重重地压向了二旦儿,父与子双双伤在修坝的现场,死在抢救的途中……。这个切入点恰到好处地与历史、与社会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作家高明之处,也是引起读者共鸣的读点,让人感动让人心痛。 这篇小说的动人描述,最让人同情而又感动。作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了各种人类的体验,向读者介绍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普通农民,和最善良朴素的群体。而且,作者深度描述了山洪暴发后那些令人心碎的细节,特别是郭长山一家的悲惨命运,在作者灼热的语言漩涡中,用这些极端时刻的林林总总教会我们爱与忍耐。随着故事演进,复杂真相也逐渐呈现出来。正如作者在书中题记中写道:这是多年前父亲讲给我的故事,久蕴胸中,每每想起便令我动容。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作者在结尾处,以委婉的手笔,巧妙地提及大旦儿和二旦儿的恋人是不是走到了一起;也不知道大旦儿会不会也认赵木匠为爸爸,这个悬念可以说让读者好是期待,我想是不是还有后半部分呢。

尚隆 : 2015/11/4 16:36:28

对岩波老师的作品不敢妄作评论,但我读过文章后,真心想说几句。我一直想写一些关于父母的,可一直没敢提笔去触及亲情方面的题材,直到我的母亲被庸医输液致死,我也只是在黑夜中独自落泪。如今父亲和我生活在一起,他偶尔会和我讲起一些他过去的事,有开心的,有痛苦的,悲欣交集的人生,让我听后数度落泪。岩波老师的作品触动了我的心弦,对我震撼很大,我相信,看到岩波老师这篇作品的读者,内心也会受到冲击和洗礼。在此,诚恳请岩波老师指点我的作品《富翁的魔咒》。

岩波 : 2015/11/26 21:30:12

天津市教育局处长解书明2015,11,26,9:45的点评:岩波《父与子》这篇文章深刻的写出了两位父亲对儿子的细腻感情。再次拜读,再次含泪!…………今天是感恩节,再读《父与子》感触更深!感谢岩波给予人们的好作品!

岩波 : 2015/11/25 9:46:25

天津市静海县作协主席杨伯良的点评 2015/11/25 8:26:34 小说我又看了一遍,感觉真的恨好,受益匪浅,最突出的就一个“巧”。人物故事情节转换都恨巧,这是一种功夫,体现了您的小说写作功底,的确值得好好学习。 静海杨伯良 2015/11/25 8:28:22 孩子们这几天因为路不好走,来过但不凑巧,都没遇到一起。就在这里表达上述对您小说的点滴看法吧。不敢妄言,确是高手。不能正式发表言论,恨遗憾。抱歉。

断桥 : 2015/11/22 22:12:36

读《父与子》留言 陈定学 看到岩波老师的《父与子》后,我在想,二旦与父亲之间是该有故事发生,第一次,父亲把他推向水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大旦?一者大旦年岁大些,离开了父亲,自救能力更强些,生存的机会更大。再者父亲腿抽筋,带上二旦负担会更轻些,但父亲没有,却狠心地选择了放弃。按说二旦会怪责父亲,如果是这样的话,父子再见应是另一番景象,而岩波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不让这种事情发生,而是选择了另一种结局,这就有了第二次故事的发生。虽然最后是悲剧,但透过这个悲剧,让我们看到了父与子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 这是小说的情节,而小说恰恰是来自于岩波听到自己父亲讲的故事,而根据故事改成的小说。我要说这也是一种父与子的情愫。

岩波 : 2015/11/22 12:12:00

天津著名画家、百中画院副院长王佩翔的点评:2015,11,20,晚10:03.终于有空看完了岩波兄的《父与子》,看后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小说的写作我不谙其妙,单就故事情景足以激荡思绪,震撼人心。水患治理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民生大计,无数人为此付出了身家性命,至今奋斗不息。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二十多年生离死别的心结愁肠。故事中郭长山和他儿子二旦之间的骨肉离合,情感纠葛,都以出人意料的描写撞击着读者的内心,特别处理的结局也让我心酸胆战。惊心之余又让我们在郭氏父子身上看到了中国农民质朴坚韧、顽强不屈的优良品格。

美丽的鱼 : 2015/11/20 9:24:42

坝之殇 世界上最大的恩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恩,世界上最纯的情莫过于血浓于水的父子情。读严波先生的《父与子》,在冲突迭起的沉重故事中,体会那种无奈的、至真至诚的父子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摧毁了黄岗山南坡山脚下那几个散落着的小村庄,摧毁了郭长山简单平静的四口之家,也摧毁了小儿子二旦对父亲最基本的信任:在父子三人全部遇难还是赌命一搏之间,郭长山无奈的选择了后者,他差不多哭着对二儿子说“你自己逃生去吧”,随后强忍着悲痛推开了他幼小的身体…… 在那场灾难中,最终,郭长山和大儿子活了下来,年仅五岁的二旦儿也幸运地活了下来,只是因了那无奈的一推,父亲与小儿子之间再也没有了直接的关联。从此,父亲于自己的心中筑起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心坝。在走完了左岸走右岸的仔细搜寻后,郭长山将对小儿子的愧疚与牵挂转移到了实际的劳作中,他除了每天下地干活,就是到山上开采石料:他要垒坝,垒一道阻挡洪水、保护家园、保护儿子的堤坝。当初,如果有了这道坝,家园就不会被摧毁,妻子就不会被吞没,如果有了这道坝,他日日为洗澡穿衣的二旦儿就不可能被自己残忍的推进洪流之中……为了这道希望中的堤坝,郭长山也曾向当权者发出自己没好气的质问:“难道不能在南山脚下修一道堤坝吗?万一再发生洪水呢?”然而人微言轻,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土里刨食的农民,他的责问轻的像柴火即将燃尽时飘起的那缕青烟,没人会在意。他在祖坟里堆了一大一小两座新坟,清明节也去烧纸,只是不说话。事情已然是这样,多说无益。郭长山这位父亲、这个没多少文化的男人,将自己的痛苦与责问深深地压在心底,每天的生活就是开采石料、攒钱,他要凭自己的微薄之力筑一道保护家园的大坝,并试图以此来移开横在心头的那座愧疚疼痛的心坝。好在,同样经历了那场残忍生死别的大儿子是懂他的,他来信中那句“这辈子您修不成堤坝,我也会修,为了我妈,也为了二旦儿”的承诺让年过半百的郭长山老泪纵横,也让读者热泪盈眶。故事行进到这里,郭长山坚持二十年修坝是为自己、为儿子,也不只是为自己、为儿子了。他的修坝行为,平添了一层悲壮决绝的英雄主义色彩。 再来看于漫无天日的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二旦儿,年仅五岁的他,心里在那场灾难中竖起了一堵厚厚的墙,不再去想抛弃了他的爸爸和大旦儿,面对友善和蔼的养父养母,他马上就喊起了爸爸、妈妈。在爱的包围中,二旦儿顺利的读书、参军、就业、憧憬婚姻,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越过墙头,他内心深处对于血缘的追寻越来越强烈。他不停的打探自己家乡的情况,最终得到养父的许可并找到了家乡郭家店。在经历了开篇的惨烈、中篇的平顺之后,在南山脚下那一大堆不太规则的条形石料旁,佝偻着腰身的父亲和业已长大成人的儿子,读者是多么希望这对命运多舛的父子能马上相认,然而作家笔锋一转,以惜字如金的笔墨,在俩人简单至极的对话中,将故事拖入了悲剧的深渊。郭长山面对突然出现的小儿子,强撑了二十余年的坚持瞬间垮塌,将手中象征命运的大石头跌落在自己身上,二旦儿早已打开心结,为了救父亲挣裂了内伤,最后父子双双离世……看似突兀的悲情结局,将人性的脆弱与坚强、倔强与挣扎展现无遗,父子之间所有的无奈、疼痛、误解、救赎在认出彼此的一刹那,全部都得以解脱,让人不禁泪流满面,同时也将作品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仿佛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能让世人警醒,让决策者有所行动;仿佛只有郭长山父子以生命来谢幕,那道阻挡洪流的大坝才能尽快落成,黄岗山南坡山脚下那几个小村庄民众的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父与子》中,作家语言朴实到位,叙事干练精准,行文技法运筹帷幄,看似不留痕迹的描述中,故事伏笔巧妙,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郭长山与二旦儿之间用生命牵挂着的父子情、赵木匠与赵重生之间浓厚的养育情、赵重生与准岳父之间真挚的人间情让整部作品厚重大气。在沉痛的灾难面前,质朴的民众互帮互助,郭长山在寻找二旦儿的时候,帮着埋葬了不少洪水中遇难的乡亲,侥幸脱险的二旦儿也在乡亲的帮助收养下长大,故事从头至尾洋溢着爱的力量,让苍白贫瘠的现实世界有了温暖的色彩,充满想象空间的结尾,亦给善良的人们新的希望与勇气。 小说《父与子》,凝结了作家岩波对现实、对人性、对血浓于水父子情的深深思考,是一部上好的现实主义精品。

天津老章 : 2015/11/19 9:51:22

《直沽文化》作为一本内部交流的区县级文学杂志,能刊发岩波老师的短篇小说《父与子》,实为是一件荣幸的事。一篇万余字的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含金量超出了字数的涵盖,其许多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构思和精彩的情节,都已经被广大的网友和读者所点评到了。在这里仅从编辑阅稿的视角来谈一管之见。 短篇小说的架构一般就是故事的不可复制性和人物的典型浓缩性,而在有限的篇幅里能做到两者合一的非常不容易。而《父与子》就做到了。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脉络,时空的跨越经过了二十多年,其中几个主人公的命运走势以及演绎出的一系列的可以想象的曲折动人情节,使这篇小说具备了超出作品本身的延伸价值。 而作品的延伸价值在当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市场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自从天津作家龙一的短篇小说《潜伏》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取得了成功以后,天津实力派作家都找到了同样的创作模式,如武歆的《延安爱情》和王松的《双驴记》,等等。或许是长期受到了地域的影响,岩波老师的创作也潜移默化地延续了这种叙事风格,他的《父与子》也具备了这样的可延伸性。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文本价值。 一个被亲生父亲推向死亡深渊的儿子、一个面临困境不得不断腕取舍的父亲、一段跨越了二十年的情感纠葛……这样的故事跨越可以繁衍出无数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波澜壮阔的场景。可以拷问良知、可以歌颂人性、可以加入喜剧的圆满、也可以收获悲剧的沉思……总之,《父与子》是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剧种提供延伸素材的作品,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

岩波 : 2015/11/18 9:59:24

凯迪网知名作家悫悫小书斋的点评:岩波先生,不好意思,本人是菜鸟,不会上该文学网,拜托您,请转发。 ……悫悫小书斋 《父与子》是岩波先生的文学创作生涯的华彩篇章 著名作家岩波先生的《父与子》,是当前反映农民生活题材的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说。小说虽小,容量很大,跨度二十年,当属农村改革开放诸多史诗中的华彩篇章。 《父与子》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要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开篇,人在肆虐的特大洪灾面前生灵被毁且无可奈何。主人公在痛失“孩他娘”和小儿子二旦之后,大水过后痛定思痛,只依靠上级的救济无异于杯水车薪,下决心在村子后面截流垒个大坝,二十年坚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准备石料,等到感动了乡亲、领导、上苍的时候,在与“死而复生”的儿子相认的时刻,心中的石头落地了,自然的石头无情夺命了。儿子二旦为搬掉父亲身上的石头用力过度危及了腹内旧伤,在自然洪涝灾害中死里逃生的父子俩,最终还是在改造自然的梦想中回归自然,笔者被感动至极,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 《父与子》感人至深的亮点有很多,笔者试剖析二三。 第一,故事情节的悬念迭起,山重水复又峰回路转,吸引读者必须读下去。 散落的小山村,傍山依水而居。两天的大雨滂沱,南河决堤,洪水肆虐。主人公郭长山本能地喊“旦儿他妈”,两个儿子本能地抱住爸爸的左右两个胳膊,被洪水裹挟性命难保。在爸爸腿抽筋自知自己将自身难保,又怕连累儿子也与自己葬身洪水,便将儿子推开。开始了父与子的悲欢离合。读者的心随着悬了起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爸爸和大儿子大旦被洪水从冲出很远,洪水过后回到家乡,大旦长大参军上学,也算农民儿子不错的归宿。爸爸采石备料,准备修筑河坝。拦水工程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实现的,当代老愚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既感动又心疼。 二旦怎么样了?是死是活?当年在大水中抱住了一个房檩免于一死,在河下游好心人的帮助下,被赵木匠收养,视如己出,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父子关系。读者如释重负。二旦命运多舛,起大落也大。当兵时见义勇为被小偷刺伤,伤及内脏身体致残。被救中年老板感恩,以高薪安排他做司机,又遭遇车祸为保护老板重伤自己。读者感叹,二旦命里祸不单行呀。二旦的行为再一次感动老板,老板将女儿许配与他。他携未婚妻回赵家,又寻根问祖回出生地,在与生父不期而遇互相认出喜极而泣的时候,父子被同一块大石头夺走了性命。读者不由地仰天长叹,命运怎么这么捉弄人啊! 第二,语言的经典实用。语言,是人们表达意识的物质外壳,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岩波先生的笔下,好多词句的运用都很经典,与当时的情景和故事发展的情节相得益彰。请看,岩波作家写大雨,不用“滂沱”、“倾盆”等习惯术语,而是用“天,漏了”。一个“漏”字,足矣使读者产生晕轮效应成为“落汤鸡”;写主人公父子被洪水裹挟,不用“吞噬”、“卷入”这些描写洪水无情的词语,而使用“漂”字,这就留下伏笔,父子不会被洪水夺去生命,他们会因各种偶然而死里逃生;写二旦儿那半声“爸”字给爸爸郭长山的感受,不用欲哭无泪、悲痛欲绝这些描写心情的成语,而用深深永远地“镌刻”在耳膜上和大脑里,印证父与子的生离死别悲痛欲绝的烙印,永远伴随身心,永远抹不去。 第三,小说的结尾不落窠臼,悲喜掺半。我国传统的文学、戏剧作品,习惯并多是以大团圆结局,给观众以心理的满足感。以悲剧结局的,总给读者悲悲戚戚的感觉,留下诸多遗憾。喜的是郭长山的愚公精神及其大儿子为圆父亲的梦筹集资金修筑堤坝,撼动了百姓感动了领导,也感动了二旦的未婚妻,几百万的资金逐步到位。悲的是追梦人郭长山看不到堤坝的修筑成功,黄岗山又添了父子的坟茔。呜呼,哀哉!人在大自然面前人在自然面前,是何等微小而又伟大呀!《父与子》的结局喜悲掺半,给读者既留下遗憾,又带来欣慰,当属残缺中的圆满吧。 还有,为共同帮助别人圆梦而走在一起的大旦和二旦的未婚妻,在将他们父子埋葬在黄岗山上,让他们能够时时俯瞰山脚下的郭家店——而在山脚下和郭家店之间,将堤坝垒起来的使命完成以后,会不会花好月圆?留给读者遐想吧。 笔者欣赏《父与子》,也是耳目一新。作家岩波先生以创作长篇小说见长,十七部长篇,笔锋触及社会官场、市场、历史、现实、革命斗争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今年五部长篇小说问世,更能体现他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征途上登上了更高的峰巅。可是《父与子》这个在短篇,容纳内容量和时间跨度,其实都是长篇的“材料”,但他浓缩在一个几千字的短篇中,父子三人的生活轨迹,三条线索,七八个事件,穿起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没有丁点儿“拥挤”的感觉。短篇中七八个主要人物,都个性明显。赵木匠与养子二旦的父子关系故事,知恩图报的中年老板与准女婿二旦之间的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特殊关系故事,都是围绕“父与子”的主题关系展开的,彰显了人与人之间人性的真善美。 总之,《父与子》小中见大,短中见长,使岩波小说的忠实读者、欣赏者、崇拜者的笔者由衷地说:“良师益友,锦绣文章,叫我怎能不点赞!”

花儿红 : 2015/11/18 18:59:18

开头扣、撕 、天、漏了几个字就抓住了你的心 ,使你不由自主的就想一口气看完,看完了全文, 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结局让人揪心的痛。故事透过对父与子在洪水前后的情感纠结 和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的概括描写,歌颂了人性的美与善良,和故事中主人公美好的愿望。也揭示了故事中的村庄受生存的环境的局限和影响 ,信息闭塞 ,意识狭隘,父与子的死 才唤醒了世人俺去安全意识 。代价是惨痛的,结局又是美好的。

花儿红 : 2015/11/18 18:16:04

开头扣、撕 、天、漏了几个字就抓住了你的心 ,使你不由自主的就想一口气看完,看完了全文, 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结局让人揪心的痛。故事透过对父与子在洪水前后的情感纠结 和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的概括描写,歌颂了人性的美与善良,和故事中主人公美好的愿望。也揭示了故事中的村庄受生存的环境的局限和影响 ,信息闭塞 ,意识狭隘,父与子的的死 才唤醒了世人的意识 。代价是惨痛的,结局又是美好的。

岩波 : 2015/11/17 5:46:52

天津市河北区诗人通明先生的点评: 通明 2015/11/16 22:42:42 《父与子》已拜读,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里,能看到这样正能量的作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者以父亲留下的故事来开始讲述了一个动人短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通篇贯穿人性本善的根本,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小说中我又一次看到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自我献身精神,看到了夫妻,父子真挚纯真的感情沁入心脾。使人泪流!虽结局筑起拦水坝,但父子的离世不值得读者反思些什么吗?……。

岩波 : 2015/11/17 13:58:30

静海县作协会员莫增艳的点评:13:38:18 今日拜读了岩波老师的大作《父与子》,感触颇深,小说文笔朴实细腻,故事扣人心弦,结局不拘泥单一。文中父亲郭长山的厚重深情与坚韧救赎、儿子的顽强淳朴无一不使我为之动容。当我读到大旦儿鼓励老爸说“您慢慢开着石料吧,我这边会源源不断地把钱寄给您。这辈子您修不成堤坝,我也会修,为了我妈,也为了二旦儿。”,我不禁潸然泪下。当我又看到二旦儿赵重生长大成人,回乡寻找祖迹,文中写到“但悠然间发现南山脚下堆了很大一堆石料,长方的条形,不太规则,而不远处一个老人佝偻着腰身,正用一架非常简易的小排子车将石料拉过来……”和看到他父亲残缺是手指,以及“你莫不是二旦儿”,我的心中更是为之一颤。文章构思巧妙,结局意味深长,父与子血脉相通,情深义重,在岩波老师的笔下历历在目,文章更体现出人性的善良与淳朴,涵义深刻感人。我会一直关注岩波老师的作品,多多学习。————莫增艳

岩波 : 2015/11/17 13:26:47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院研究生管淑珍 2015/11/17 10:58:15 岩波老师您好:您曾经说过,作品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当下这种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主题,也是一个复杂到难以言说的问题。有一些写手,以无主题或主题漫漶不清来对抗这个日益模糊混乱的现实,但是,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一部拥有高尚灵魂的作品,才有可能列入优秀作品的行列。 因为这个曾经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儿子自生自灭的父亲死了,才会让人更加沉痛地去思考,这多少年以来,他以及他村庄里的其他人承受着怎样的心理重负。这是天灾,处理天灾时的人为因素却有太大可以言说的空间。身在底层却眼光远大的人只能保持沉默,并且在沉默中积蓄治水的力量。拦河坝的修筑,是在二十年侥幸没有洪水的前提下修筑的,急功近利地赶上一场洪水,立竿见影地收到奇效,如果再赶上二十年没有洪水,这道拦河坝,会被人们怎样言说,值得深究。这就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了。在没有洪水的日子里,人们盖房子,不断翻新弃旧,同时,遗忘灾难带来的痛苦,这种精神惰性将大家带到一个麻木不仁的境地,试想,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过分被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在想,这篇小说的隐喻特征,才是作者真正想在创作实践中彰显出来的内容。 天津大学管淑珍 2015/11/17 11:01:06 岩波老师好,这只是我在阅读后第一时间的感受,等我细细分析文本,再做深入地阐述。向您学习,震撼人灵魂的作品是好作品。文风很好,值得倡导。 与您同届签约,对于我来说,真是太好了,良师益友,当之无愧。

岩波 : 2015/11/16 20:31:46

凯迪知名作家塞外布衣人在2015/11/16 8:58:24, 塞外布衣人 给您发送 的消息! ====================================== 岩波老师: 谢谢您的抬受和信任!读完您的大儿《父与子》后,即刻写了一点感想。但因一时无法登录,所以只能移至此,烦请您在续过去—— 读完岩波老师的《父与子》,内心感到十分震撼!父子俩带悲剧色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或者说由历史延续下来的现实生活紧紧地纠缠在了一起,给人一种五味杂陈之感。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下来给人看,父子俩正如是。父亲郭长山因在无力自持的情况下抛弃了儿子,良心一直受到自责,并在自责中用后半生的时间一直搬运石头,试图以一己之力修筑防洪堤坝,防止那夺取了儿子“生命”的洪水再次给人们带来灾难,同时,这似乎也是在救赎自己的灵魂。而儿子二旦儿,虽奇迹般地“复活”了,但命运也十分多舛,几经各种种人生的“巧遇”与周折,最后竟又与生父郭长山相遇,并同时撒手人寰。不知什么原因,父子俩最后的瞬间,竟让我想到了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的结尾,其中老师西莫尔登与学生郭文也是一对悲戚的灵魂,老师因秉持刑法而绞死心爱的学生,而自己也同时开枪自杀,于是“两个灵魂就如同悲戚的姐妹,同时飞上了天空”。而父与子俩的命运也是这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既让人震撼,也让人沉思。应该说,这也是岩波老师《父与子》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岩波 : 2015/11/16 19:45:04

天津作家宋仕敏的点评 13:35:12 宋仕敏:多产作家岩波先生的短篇小说《父与子》,给我们讲述的是父与子遭遇洪水而失散,为防御洪水,父子重逢又不幸身亡的悲剧故事,让人心酸垂泪。而故事是以父与子的命运际遇为主线,所揭示的是一个更深刻的主题。祖祖辈辈择山水而居,逐草木而生,依赖祖上留下来的肥沃土地,时而接近干涸时而丰沛泛滥的河流。正是这样的自然生态养育出敦厚、淳朴、善良的村民,是他们不可改变的本质,一种天性。小说巧妙的安排,刻画了这样一组朴实善良的群像。郭长山在遭遇洪灾失去亲人的二十年里,村人们已经改换为红砖房。还有很多人开采石料给自己的房子做地基。而郭长山除了天天下地干活,腾出手来也到山上开采石料,而是要垒防洪的堤坝。大旦子在部队天天省吃俭用,不抽烟不喝酒,引起周围的好奇,人们问清情况以后,竟联合了几十个干部战士一起给大旦儿捐款,寄给父亲为了要修堤坝。村民们热心救了遇难的二旦子,幼小的二旦子被赵木匠收养;二旦子当兵后见义勇为,自己负了重伤;被助的中年人知恩图报留二旦子在自己公司工作,后又解囊资助二旦子一百万块钱;二旦子千方百计寻找救命之人,为报答救命恩情,这些情节都紧紧围绕表现这一主题。故事一波三折,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环环相扣,结构严丝合缝,耐读且让人去更深的思索。故事结尾:县里得知此事以后就批评镇里,然后筹集一百万给郭家店,加之民间集资,用半年时间,让这座石料砌成的长长的堤坝巍巍然耸立了起来。恰恰这年夏天又来了“百年不遇” 的大雨,而黄岗山下来的洪水顺着堤坝被有序地排走,郭家店和周围村庄安然无恙,那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也得以保全。给人以积极、光明和力量。

岩波 : 2015/11/16 19:42:36

山东济宁医院姚远方医生的点评: 2015/11/16 17:21:20 读作家哥哥的书有荡气回肠的感觉!能回归到纯真质朴的人情关系中!故事简洁清晰,情节扣人心弦,读后让人掩卷沉思!

岩波 : 2015/11/16 19:40:53

天津理工大学聂华教授的点评:2015-11-16 聂华 15:31:25 看过了,很好。小说感人,围绕主线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

岩波 : 2015/11/16 19:38:43

四川成都文联苏云帆老师的点评:《父与子》写得太好了。非常感人的文章。以自然灾害串联出来的事件,贯穿了整个亲情,同时也讴歌了旦儿爸那种为民造福愚公移山的精神,是现今社会以功利为准则的人们应该效仿的榜样。岩波老师的文笔早已深悉,曲折波澜,意境深远,掩卷回味,震撼如雷。看了这篇文章,学到了很多,向老师学习,并祝问候。

岩波 : 2015/11/15 6:01:20

天津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李恩红的点评: 前两年和友人谈起,说看肖向平演的《西楼会》,里面名妓素徽抱病和小生相约,是楼会一折。对唱里初来相见的搭讪依稀是问雪天踏舟赏梅,素徽说,因病未能近观,只是瞧那白茫茫的一片,想必是美的。水磨腔拉长了音,垂首不胜的娇态和幻想,想起那白茫茫是真的欢喜。前些时日,和人谈起汉字“寂”。当下想的并不是古刹苔深或一期一会物哀的侘静,而是林冲沧州大雪夜里的夜奔。白茫茫的大地上,他唱,红尘中误了俺武陵年少。风雪古庙、火烧草料场,两般情境之间,“须杀人以谢大雪孤独”。郭长山比别人更孤独,他“杀”的人是自己儿子。 郭长山的白茫茫是无助的哑剧,总有千万句无助也没人听到:在暴雨淹了庄稼,问旦儿妈这雨下了多久时;在泥石流冲散了亲人,只能顺流而下时;在耗尽体力面对要么舍弃二旦儿,要么全死的选择时;在儿子远走独自守着没有拆的土坯房时;在愚公般给自己早已溃堤的家筑起心防时。白茫茫的无助就像万万的宿命,面对大自然灾害的无助、面对切身命运抉择的无助、面对周遭社会的无助,万万种无助都注定好了色彩的悲剧。 在《父与子》这篇小说中,岩波老师画了一个白茫茫无助的宿命,宿命中的每个人无论如何选择都难逃轮回。 以二旦儿的被遗弃为起点,重生、从军、救人、被老板赏识,这种与当时被选择“救”的哥哥的生活经历高度的相似仅仅用“巧合”二字是不足以解释合理性的。宿命从来不是巧合,宿命是命运篆刻在花岗岩上的不朽。二旦儿被遗弃后的余生,注定了是哥哥的映射,更加明亮的映射,却让明亮下的阴影愈发极度的暗淡。二旦儿每个濒死的险关都保住了性命,逢凶化吉也不仅仅是巧合,而更像是对年幼遭遇抛弃的顽强控诉。然而每一声控诉、每一个结点却又都指向了他的宿命寻根之死,与父亲偶遇,再意外死亡。从二旦儿执意回到郭家店开始,这个轮回就开始进入了二十年前的闭环。 回过头再看郭长山的一生,从发大水的那一刻他的时钟便停滞了。他当然明白每年烧纸也挽救不了“死去”的妻儿。他靠自己的绵薄之力日复一日的筑坝,与其说是为防止洪水再次肆虐,不如说是他选择的救赎仪式,救赎那个两难中不得已的自己。二十年后二旦儿的重现,是郭长山时空命运的发条,那本举重若轻的巨石不仅是石头,也是二十年来他压在心底的石头,二旦儿重现,他的救赎仪式终止,而他的死亡也就按照宿命埋下伏笔的循序发生。 与此同时,洪水再次来袭也是宿命的章回体。那白茫茫的雪地里,每个人都无助。大旦的离乡不归却又坚持往家里寄钱资助父亲;二旦儿对象的中华香烟,到了真正的公公郭长山面前却没有效果;还有说不清楚一万三的村长、二旦一走就立遗嘱的木匠,小说中每个人都藏着自己的心结,孤独的在宿命的白茫茫中踉跄,从一个终点一直到轮回的下一个起点…… 李恩红

岩波 : 2015/11/15 22:04:17

南京市委党校管中村教授的点评: 岩波好! 拜读大作,感觉很好,有记下几行留言,但是不知怎么登录,就发在这里吧。 故事的性质似乎像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揭示的却是一种在浑浊岁月里涵养出来的坚毅执着的民族性格。 故事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故事中的人伦关系,深沉质朴得感人至深。承载故事的文字淳朴平实,兼有一种粗犷的婉转,读来能够感到一种平和的震撼。

岩波 : 2015/11/14 21:37:51

静海县作协会员刘娟的点评 读完岩波老师的小说《父与子》,不觉被之中父子情感动得泪流满面。老师把农村男人那种内敛情感的表达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父亲无奈失子的心痛,愧疚,和对自己的恨都通过修防洪堤这一执念的行动去描写,把二旦深埋于心的怨和最后的理解并原谅,都放在舍身救父的描写之中。使文章情感的表达异常准确内涵加深,这篇文章不自觉的印入了脑海,从中学习到很好的描写方法与角度的把握。会一直持续关注岩波老师的作品。 静海作协会员 刘娟

岩波 : 2015/11/14 21:31:43

一个无辜灵魂的悲情救赎(天津市二十一中学高级教师葛健):这篇小说开篇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有好莱坞大片儿的画面感的:大雨、村屋、一家人的闲闲两句对话,然而,平静中孕育着大灾难的前兆。很快,灾难突然降临,接踵而来的是母亲的罹难、父亲饱含血泪的无奈抉择,和灾后鳏寡孤独的求告无门。。。。。。。主人公郭长山则从此走上了一条自己采石、自己筑坝的人生不归之路。。。。。。。为什么?一个普通至极的、还肩负着养家糊口、为大儿子娶亲重担的农民,却要为那个未来可能再不会出现的百年一遇的洪水,做这么一件如同唐吉坷德大战风车般的、非理性的傻事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是人,是一个血肉丰满,知情有意的大活人。人性,除了理性,还有感性。设想一下,当初他做出舍弃二蛋的抉择时,她有多么的不忍、不舍、不甘?可是,他面对的,是个巨大的天灾,和命运那一刻赋予他的必须做出抉择的关键节点。可以说,他是完全无辜的,但选择留哪一个,却是他自己的抉择——这就如同《苏菲的抉择》中那个美丽无辜的梅里尔,必须在纳粹军官的威逼下,放弃她儿女中的哪一个的抉择一样艰难。不幸的是,他留下了哪一个,则注定了要背负起对另一个亲骨肉生命“扼杀”的罪过。他从此为自己的精神生命判处了一个永远的无期徒刑,他会每时每刻,在心里为那次连接他骨肉之情的罪责,进行着一次深过一次自我谴责,且无日无之。。。。。。换言之,他的心将从此处于随时滴血的痛苦中难以自拔,直到他苦难生命的终结一刻。那他将如何为当年那个根本无辜、无罪的所谓罪过,进行自我救赎呢?他可以远走他乡,忘掉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忘掉那不堪回首的一幕;他也可以从此堕落,喝酒买醉,在自我麻痹中寻求暂时的解脱。但他都没有,他选择的最艰难、也最容易的一条心灵救赎之路——采石、筑坝——说它最艰难,是指对他自己肉体和时间成本的无尽挑战;说它最容易,却是指对他自己心灵伤痛的治愈效果而言。很显然,他在用折磨自己肉体的方式,为自己的心灵,竖起了一座祈求宽恕的无字碑。。。。。。。也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吧,二蛋竟奇迹般的回来了。但就在父子相认前的一瞬间,作者却让这一对苦命的爷俩一同踏上了黄泉路。这一安排,看似残忍,且好像毫无必要,但却让读者在满以为大团圆的得意期待中,瞬间被抛入心灵的谷底——怎么会这样?然而,这确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老道功底的展现,试想,一个新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谁会稀罕?可若让郭长山一个人去死,却留下二蛋在他坟前洒泪,忏悔自己对父亲种种不该有的恨意,这就等于再次把父亲的十字架,重又让儿子背起——我觉得,这个结局,对郭长山是不圆满的圆满——在临死的一瞬间,他的灵魂得到了解脱,且在临死的一刹那,他仍然相信,二蛋会继续活下去,这就好像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的瞬间喜悦一般,让他二十年的身心劳苦,在那一刻得到了暂时的回报。从这一个意义上说,他可以死而无憾地去见亡妻了,他的灵魂在那一刻是该彻底安乐的了。可读者却是能看到事情始末全景的“上帝”,我们自然会预想到郭长松在黄泉路上与二蛋突然相见时的情景——天哪,那将让刚刚在安乐中死去的老郭情何以堪哪——我仿佛觉得,自己的心在滴血——由此可见,作者不仅是善良的,更是聪慧的。 总之,纵观男主人公的一生,则注定了是个悲剧,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虽带来了两个家族和睦相处,但他们自己的鲜活生命却灰飞烟灭一般,虽然,作品的结尾,以郭长山父子两代人的生命,好像是谱写了一幕似乎是很够主旋律的、弘扬中国农民朴实无华、隐忍苦干、毫无反抗性的民族个性的“颂歌”,但它对我们社会中那些官僚主义、功利主义的政绩官员们,却唱响了一首无字的挽歌——一个总能把天灾铸成人祸的体制,是不会走得太长远的,如果这篇小说,换来的,不是农民们自我权力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改善,而只是当权者的几句唏嘘感叹,和几点纯属表演性清泪的话,那这个体制,也该算走到头了。这一作品,让一个不该由一个无辜农民承担的人间苦难,在这里换来了一个不够完满的句号,但留给读者和世人的,却是一串不该是简简单单六个点儿的、意味悠长的省略号。。。。。。

院长 : 2015/11/14 20:00:45

与岩波老师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他来我们单位做写作交流。平日里不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作家本人还是难得一遇的,所以他的讲座我就去了,没想到这一去便与他结下了时至今日的亦师亦友情意。现今,他远在天津,我则独处东南一角;他徜徉在文学的路上作品高筑,而我却与文学渐行渐远,除对自己惋惜和惭愧外,更多还是对他所取得成绩感到欣喜不已。 回到作品上来。这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一篇优秀的小说,除去良好的故事主线和严谨的脉络结构,文字本身的魅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岩波老师的文字就像其性格一样,谦谦稳妥、朴实自华!勤勉的阅读,加之长期的写作积累,终于造就他如今这般对文字的火候控制。我曾听他说过,他创作一部二十万字左右的作品,其收集材料的阅读量,往往是作品本身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于常人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写作绝对是一种枯燥而又孤独的职业。 这篇小说起于悲剧,结尾于悲剧。中间顺序、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运用得如同信手拈来。先是开头的悲剧为全文做好铺垫,然后中间穿插着各人物命运的发展路线。要是在其他作品当中,往往看了开头与中间部分,便可认为又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本文不是,作者在安排了每个人物命运经营得相对圆满之时,急转地一个悲剧结尾,确实打了所有读者一个“闷耳光”,让所有人都有点始料不及,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性一下子有了个更高层次的升级。 小说在使故事不落俗套的同时,亦兼顾故事主线发展的逻辑性。现在许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不怎么注重逻辑性,只注重怎么编好一个故事。旦儿妈和二旦儿被山洪冲走是个悲剧,特别是郭长山在危难时刻所做的决定,让他愧疚不已。因而他才会有筑坝的心愿,并甘心花费一生。小说并没有长篇大论地描写郭长山筑坝的艰难,也没有夸张地让郭长山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坝给建好了,而是很客观描写了一个人垒石的艰难和建坝的费用紧缺。一个人建一座大坝本来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作者并没有让它成为实现。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还是引来了它的可能性,这就是郭长山和二旦儿久别重逢的凄惨结果。这结果促发了集体的力量。 当然,作品重点还是在赞颂父子亲情,人性善良,只是描写的手段并不明显,而是不动声色。好的文章总有“无声胜有声”的妙趣!郭长山、大旦儿、二旦儿、赵木匠一家、老板妇女,以及郭赵二村的村民等。主要人物个性塑造生动鲜明,次要人物情感动态有张有弛,擦边出现的人物有呼有应。至于合不合各位看官口味,还需诸位自己提筷品尝。 对岩波老师作品的评论也不敢写太多,我喜欢王蒙大师的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有时候自己想半天以为妙句连连,而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文。而自己随意提及的一句话,却被大伙赞誉有加。出文学赏析卷子的人,他的答案总比作品被拿来赏析的作者的答案要标准。因此好与不好也都不过自说自语,只是希望大家如何主观,都别忘了作者初心。所以值此,也只祝愿老师能有更多优秀的作品。

祥云 : 2015/11/14 15:26:44

  如山父爱-一把沉重的双刃剑                -读岩波小说《父与子》的点滴感悟     在这部小说中,岩波先生以平实无华的语言,通过两条线索“不露声色”地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沉重而发人沉思的“故事”,我们时常讲:父爱如山,但是这种博大的爱,在特定条件下却成了一把沉重的双刃剑。小说中,一条线索是, 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吞噬了无数人家的幸福生活,更把我们的主人公推上了道德与良心、生与死抉择的旋涡中, 在大难来临面对死亡的关口,无论怎样,都要做出痛苦的抉择,这个抉择的作出,对二旦儿,无疑是残忍与冷酷的,而对大旦儿,他会感觉到父爱确实如山。再对父亲,则是讲不出口的愧疚与沉默,是对灵魂与良心的拷量。作品在叙述情节中对人性进行深入挖掘,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冷静的剖析,层层入理,丝线入扣。若从因果论,父亲的死,似乎是一种报应,但是二旦儿则成了一个悲剧角色,因为军人的责任与正义而受伤,而后,在回故乡之路上,更因为潜意识中对父爱的难以舍弃,一声下意识的:“哎,我是二旦儿”。葬送了父与子二个人的性命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修建拦洪堤坝而展开,父亲默默地采石料垒堤坝,其实他垒的不是堤坝,而是一堵坚实的父爱,是对逝去的妻子和曾经放弃二旦儿的灵魂救赎。然而,这道防洪堤坝的最终建成,是基于父子二人一起意外去世之后了。。。。令人欲哭无泪,唏嘘不已。许是造化弄人, 父子二人携手共赴黄泉。我想,在那边,父子一定会共同垒筑一道坚实的爱的堤坝,阻拦各式各样的洪水侵袭。故事结尾处,作者为大家设置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悬念 ,更加发人深省。作品结构严谨,形象生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乃上乘之作。

断桥 : 2015/11/14 10:05:00

总觉得写小说很难,很难写出新意。昨天看《父与子》,打开网站直接跳过作者姓名,个人简介从题记一路看下去,故事曲折是小说必备的特点,故事里的自然,亲情,人性,欲望,社会几个点切入的恰到好处,引读者掉泪深思。 郭长山父子深陷自然灾害之中,为了避免父子三人同时落难,忍痛放开小儿子二旦,这本是无奈中的明智之举却成为了他余生永不结痂的殇,凿石筑堤,罚己筋骨是对洪水猛兽的憎恨,把恶魔关进笼子是他的愿望,也是对小儿子的愧疚与忏悔。二旦不理解这撕心裂肺的被抛弃,幼小的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农民本质的憨厚压抑着没有发芽。作者文里待他也不薄,宠爱的继父,赏识的领导足以弥补被刺,车祸的苦难。文章末赵重生携女友驾车寻根巧遇凿石老人,不管出于什么心情,始终没逃离亲情良知的束缚,一句“是,二旦”就像那块砸倒郭长山,让赵重生内脏破裂的石头沉甸甸,砸痛读者的心,犹如投在平静的水面激起千层浪。

语轩 : 2015/11/14 0:40:01

天津市特级教师陈自鹏博士点评:读岩波先生“父与子”,心灵受到不小的震撼。父与子本来是世界上最好的搭档,最完美的组合,最亲密无间的朋友,但是作品里的他们由于某种原因却充满矛盾猜疑和怨恨,但最后又在他们相认时的一场事故中化为无形,进而升华为一种社会的道义。作品众多人物的刻画有血有肉,从亲情到道义,从误解到理解,层层剥茧,入情入理,点一个赞。我认为,一部小说的成功关键看作品选题是否抓人,开头是否抓神,中间是否抓心,结尾是否抓魂。岩波先生做到了。再点一个赞!学习了。

岩波 : 2015/11/13 21:28:34

天津作家殷秀玲的点评:用真情铸就大爱的现实主义作品 岩波《父与子》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通过在经济落后、荒芜的村庄发生的一场百年不遇的水灾,演绎出以儿子为中心的三对儿父子的故事。故事核心思想是,人类在灾难面前呼唤真爱,这种呼唤能够凝聚大情、大义。这种情义能够激发出的真善美,能够激发出人与人之间无私大爱。作者用这些情与爱,在作品中筑起有形亦无形的堤坝,形成了一道立于世、存于心的大堤,牢固得能够拦住任何灾难。 作者在叙述中,以一位朴实的农民父亲把对失去儿子的深爱与愧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通过筑坝方式来释放爱。作者有意安排失去的儿子“重生”,并得到两位父亲的爱,这是来自于人间的真善美。三股爱的力量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在继父与养子、准岳父与女婿之间演绎开来,充满了浓情和爱的温暖,也感召了来自各方面的力量,这些正是感人所在,也让读者感受到力量的震撼。通篇结构紧凑,富有张力;叙事一环紧套一环,人物次第出场,故事和盘托出。 作品结尾处呈现在人们面前父子情深,又衍伸出一道牢固的堤坝,是巧妙结合,根本看不出痕迹,表现出了作者创作的技巧。看似无意识的叙述,却有意识地将父子之爱升华到人间真情。用爱筑起的堤坝,村庄不再有灾难发生,表现出了现实主义思想。 作品若能够再渲染一些情景、对人物再刻画一些,人物的高度、厚度会更加丰满,作品的现实主义更为突出,其鲜明个性和思想性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张扬。

岩波 : 2015/11/13 21:20:58

天涯网知名作家晓雪深 读岩波老师的作品,有两点深刻的感觉,一是故事的述说总是那么引人入胜,丝丝入扣,充满着吸引力,一是感情流露总是那么真挚,打动人心,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父与子》虽然是一部短篇作品,但是却依然延续了岩波老师这样的创作风格。 《父与子》是以黄岗山南坡山脚下郭家店的村民郭长山一家在一场突然而降的天灾冲击之下,妻亡子散开篇。这样的故事开篇一下子便将读者给深深地吸引住了,读者紧紧追随着作者的描述,欲探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究竟如何发展? 从大灾中侥幸逃生的郭长山随后以一种“愚公”的精神力图有一天能够修筑大坝,让他的灾难不再重演,可是以一个人的力量,修筑大坝谈何容易? 所谓命运弄人,谁知道一番波折之后,郭长山原本以为早以不在人世的儿子——二旦突然前来寻找亲生父亲,他一时激动,被准备用来修筑大坝的,尚未码到石料堆上的石料砸在身上。二旦情急之下,赶忙施救,却导致自己的旧伤重发,父子二人被送到医院后,同时不治身亡。故事发展到这里,使得本来的大喜却已经转成了大悲,其中的跌宕让读者唏嘘不已。 小说的结尾却再度出人意料,正是郭长山父子的死亡,使得修筑大坝的事情得到了社会的资助,政府的重视,最终得以完成。 看完小说后,我闭目深思,试想,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曾经充当过这样两种角色,一是为人子女,一是充人父母,在这两种角色都有过体会之后,再来看岩波老师的《父与子》,是不是更能感受到作者注入在这部作品中的情感呢?

三叹 : 2015/11/13 19:59:27

三叹: 终于放下这部沉甸甸的小说,看了好几遍,故事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一个救赎的父亲与一个寻根的儿子的故事。父亲在一次洪水中失去了妻子和一个儿子,用了二十多年的搬石筑堤来救赎对妻子儿子的亏欠,还包括被父亲救活的大儿子,用行动默默的支持着父亲。而侥幸逃生的二儿子却终日活在对父亲的怨恨和对故乡的纠结思念中,终于在二十年后,父子得以在象征救赎的洪堤中重逢,作者没有按照惯常的写法,写一个悲喜交加的大大团圆结局,而是用更锋利的笔,让这次重逢再次成为永远无法弥合的痛。造成这无法弥合的痛是什么原因?是政府的无作为,是村民们麻木和无知,他们用二十年,把土坯房变成砖房,贴上干净的瓷砖。却不知道,这美丽铸就之梦是建立在摇摇欲坠的华丽泡沫上,这一切,没有人看到,狼来了的故事终于在二十年后再一次上演,靠着父亲微薄的愚公移山精神,改变不了政府的公然漠视,父子的生命没有被洪水淹没,而是淹没在脆弱的河堤上,同时也再一次用生命唤醒了人们麻木的意识,让那些死在安逸中的政府苏醒过来,筑起了生命之堤。 作者在最后的留白中那些假设更是用锋利无比的笔倾诉着活着的人,他们是不是愿意再一次接过父子留下的无法言说的殇!故事让人扼腕叹息!

闻虫 : 2015/11/13 19:46:18

读岩波老师的短篇小说《父与子》有感 天津市第四十八中学语文教师崔可人 我很久没有读新的小说了,以前也从来没有读过岩波老师的小说,作为一个父亲,我刚刚含着眼泪,一口气读完了岩波老师的短篇小说《父与子》。这篇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它充满了激烈的戏剧冲突,总是把人物放在让他难以忍受的境地,以考验他的精神,在这方面,我想起了我最佩服的作家——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罪与罚》,《父与子》虽然是短篇小说,但岩波老师在“人类灵魂的拷问者”这一点上,颇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色。

瑞益诚信钢铁 : 2015/11/13 16:08:05

很久没有读小说了,今天偶然读到岩波老师的短篇小说【父与子】不禁让我感慨万分。不仅是小说里感人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岩波老师驾驭小说语言的能力十分感叹!在有限的篇幅里,紧紧围绕父与子的生离死别组织情节,年度跨度二十年,充分描写了黄岗山南坡山脚下居住的村民郭长山一家遭遇的不幸,深入刻画了父与子在对待洪灾后的积极态度和做法,以及相关人物的善良本性。以人物的具体行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悲剧的结局呼唤人类和有关部门的觉醒。结尾耐人寻味的悬念,使读者产生一些遐想,多少能得到一点安慰,让人看到一丝希望,意欲很深!

岩波 : 2015/11/13 14:44:05

天涯作家菱花舞点评:故事开篇大水便紧抓住读者的心,之后情节一路起伏,父亲无奈放手,二旦却幸运存活,之后对父怀恨被收养……父亲清明烧纸虽无话可说,但他一直在默默采石料垒坝,二十年后,仍旧坚持。父亲的行为,向读者传递的是无限的愧疚和深深的爱。最终,父与子相遇,二旦即将揭开水中被弃真相,父亲因激动被大石压身,二旦竭力相救,两人却一同身亡,令人唏嘘不已。读至此处,禁不住泪湿……父子意外身亡,却令大坝之事得到重视,从而众志成城,将大坝建好,保障了村落安全。结尾则以大旦儿和二旦对象是否走到一起,以及大旦是否会认赵木匠为爸的悬念收场,令人在唏嘘之外,添了许多美好的遐想。此故事结构严谨,人物鲜明,实乃上上佳作。

天天 : 2015/11/13 11:16:36

父与子这篇文章深刻的写出了两位父亲对儿子的细腻情感。其中一位父亲因为在洪水中迫不得已放开了拉住小儿子的手,导致小儿子被洪水冲走失散。但是这位父亲在之后的时光里不顾其他人的反对以及质疑一直在默默的搬石料准备垒大坝防洪水,在这里他搬得不是石料而是对小儿子深深的愧疚和深深的爱。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也没有办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他能做的只能是积累石料和资金修葺大坝防止水患的再发生。文章中收养二儿子的那位父亲,对养子的大无畏的爱也是让人佩服的,以及最后他告诉了儿子可以找到亲生父亲的那份纠结情感让人更是潸然泪下。文章最后,二旦儿亲生父亲和二旦儿的死亡给文章又添了一次逆转,由于大家的倾力相助终于将老父亲的心愿达成,大坝修好,周边村落自此不会遭到洪水的侵犯,悲剧也不会再次上演。

见者随玺 : 2015/11/13 11:10:29

读岩波老师的短篇小说《父与子》有感(天津琉天玺)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小说开篇就从环境描写入手,以朴实的语言直接点题,揭露了村庄隐患中的环境问题,并在这种环境描写中注入人物形象,又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震撼,也为小说升华了内涵。 小说将故事设置在一个依靠大自然生存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但转眼间让村民赖以生存的南河就在暴雨中化作洪水,瞬间冲毁了村庄。 妻子被洪水冲走,父亲郭长山在悲痛之余,带着两个儿子逃生。但在逃亡过程中遭遇危险,左腿抽筋,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了刚满五岁的小儿子二旦儿,松开了手。看着儿子被洪水冲走,他心如刀割。 洪水过后,为了死去的妻子和儿子,也为了杜绝灾难的再次发生,郭长山以自己之力开始垒堤坝,开采石料,一干就是二十年。 然而这二十年间,二旦儿却死里逃生,被另一户人家收养,取名为重生。重生茁壮成长后参军入伍,在部队中因抓小偷,受了重伤。那个险些被偷、因重生保全了财产的中年人给了重生一份高薪工作。在随后的工作中,重生面对车祸为难又救了中年人一次,中年人感动重生的高贵的品质和责任感,将女儿许配给他。 结婚前夕,重生落叶归根,又回到当初的小村庄,见到了仍在开采石料的父亲,并回忆起了多年前的生活细节。 然而这时,危难再次出现,在读者以为出现的父子相认的大团圆结局中,却以为出现了转折。 父亲郭长山见到儿子心生激动,被石料砸伤掩埋,重生不顾一切救助,触动旧伤,生命垂危,在救助路上,和父亲一起丧生。 这里的这段描写除了描写父子之间的际遇之外,更是痛斥了镇长对环境问题放任自流的行径。由于镇长对村民们的欺骗,致使无人帮助郭长山开采石料,以至于在生死关头,出现了无人救助的危机,耽误了二人的治疗时机。 结尾处,大旦儿和二旦儿未婚妻将郭长山和二旦儿而埋葬在黄岗山上,“让他们能够时时俯瞰山脚下的郭家店——而在山脚下和郭家店之间,将堤坝垒起来。” 由于两父子的意外死亡,开石垒坝之事终于得到了重视。经过集资凑钱,村民们齐心协力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将大坝垒成。预防了再次袭来的洪水。 而此时此刻,看到环境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郭长山和二旦儿父子也终于可以安心了。

情深似海( 东方竹悠) : 2015/11/13 11:08:19

看了岩波老师的《父与子》,感慨万分,每一个字都吸引了我,让我一口气看完,结局有点遗憾,但文章里处处显示人性的善良,父子之间,养父子之间,岳父与未来女婿之间、二蛋和女友之间等等都让人感觉人间的温暖。人本善良的体现。我一直关注岩波老师的作品,《地下交通站》《1943,黄金大争战》《那年,那些兵》《风雨毛乌素》《孔雀图》《饮食男女》《市长秘书的一天》《想回唐山看一看》《换心》微电影《百万孔雀图》我都拜读过,我希望岩波老师有更多的新作让大家欣赏。期待2016年新的作品。

双江冰岛 : 2015/11/12 21:22:33

作者文笔老到,结构严谨。一个令人嘘唏的故事,稳稳道来,带入感极强,冥冥之中的因果相扣,耐人寻味,看似一个短短的故事,却涵盖了各种“情”的纠缠,悲剧始、悲剧终,却又不经意贯穿着善良的主旋律,人生的确如此,无奈的接受着命运的选择。也许就是父子俩的悲剧这个因,才让后人得享“无恙”这个果,缘起缘灭,令人深思。作者拈重若轻,不温不火,赞!

岩波 : 2015/10/27 16:47:30

《父与子》开放式结局引人深思 天津作家 安扬 众所周知,津门著名小说家岩波(李重远)先生以长篇小说享誉文坛。近日,我拜读了岩波(李重远)先生的短篇小说《父与子》,在阅读中,我感到他在这篇作品的叙述方式上,仍然保持着惯常的冷静、客观、娓娓道来的叙述特色。 《父与子》源于两个真实的事件,一是如题记所说,是早年作者的父亲讲给他的、在作者老家发生的因为发大水,一个父亲在水里甩掉了自己的孩子,痛苦了一生的真实事件;二是网上曾经报道过的一则“南方一个贫穷的山区,一个老农民自己开石料垒堤坝,没有人支持他,家人也不理解他,但老人还是毅然坚持了二十年”的新闻事件。 因此,基于双重真实性的基础上的这篇小说,没有刻意编排与臆造的戏剧性冲突,也不以惊心动魄的开端或令人悚然一惊的结尾取胜,而是以一种平实、自然的叙述方式与描写艺术吸引人。但篇幅虽短,蕴含引人深思,意义不凡。做到了真实性与小说叙述技巧之间圆融的结合。 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小说结尾并没有出现顺理成章的父子相认、一起修建堤坝,以防止更多人间惨剧发生的所谓“大团圆”结局,而是天意弄人的父子失散多年后第一次相见便一起离世的悲剧性结局。虽然有些让人惊愕,但小说前面对二旦儿见义勇为负伤而导致的身体残疾早有交代,可以说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最终,以付出父与子两条性命为代价的堤坝巍巍然耸立了起来,也可以说读者期盼的“圆满”结局在此“殊途同归”,但作者笔锋一转,在整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写道:“人们只是不知道,大旦儿和赵重生的对象是不是走到了一起;也不知道大旦儿会不会也认赵木匠为爸爸。”这种开放式结局又让人引发无限联想,可以让读者就小说的结尾展开想象,进行分析,自行设计,引发思考,可以说是这个短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期待岩波(李重远)先生在创作长篇小说之余,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稳健、沉实的短篇小说佳作!

岩波 : 2015/10/24 22:31:29

——《父与子》读后感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津市电力公司 作家刘炜 贫穷的乡村,灾难的无情,生死的离别,命运的轮回,这是一篇由紧凑文字包裹之下颇有戏剧性的故事,实则是多少农村贫苦农民生与死的悲欢写照。在灾难面前,他们无力改变命运,只得在天灾的摧残下听之任之,我们或惊叹于他们面对生死选择那一刹那的果断,或哀伤于他们被这无情选择之后所击垮的内心。故事里的这对父子,因这场突如其来的水灾阔别了二十载,也因防水再次重聚,再也无法“分离”。 不过,人虽然是一种脆弱的动物,但意志却也是最坚强的。唐代时的四川乐山三江汇流,水流湍急,行船时往往船翻人亡。一个叫海通的僧人不忍看到悲剧屡屡发生,于是下决心在乐山开凿佛像减缓水势,由于耗资浩大,海通化缘二十年才筹够善款开始动工,他本人没有等到完工便圆寂了,后人继续建造,经历九十年终于完工,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乐山大佛。可见,脆弱的人一旦坚定意志要做一件事,纵是千难万险倒也无法阻挡。在本文中,同样可以看到郭长山和二旦儿父子两人用各自的方式来面对二十多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水灾,都没有沉默或者逃避。在灾难中,郭长山先是失去妻子,抱着七岁的大旦儿和五岁的二旦儿在水中漂流,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左腿突然抽搐,这使他又不得不放弃了五岁的二儿子二旦儿。“老二啊,爸对不住你,爸祝你平安,去吧!以后每个清明节爸给你烧纸!”看着二旦仅喊了半声“爸”就消失在水中,此时此刻的郭天成也只能发出这样欲哭无泪的喃喃之语。纵然他的判断绝对正确,可舍弃儿子带来的巨大负罪感,绝不是仅仅靠正确判断与烧纸就可以辩解、抚平的。所以在事后他每年上坟时都无话可说,所以在事后他整整二十年间不停的攒钱、累积石料,为的就是要在村南山脚下建一座防护堤坝。一般来说,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总是要找寻些许心灵寄托的,这种心灵寄托既要让自己有活下去的动力,也要对得起故去的亲人。而攒钱修堤坝便正是这种心灵寄托,它是郭长山在精神世界中甩掉负罪感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也唯有如此才可告慰妻子、儿子的在天之灵。 其实,二旦儿并没有死,反过来说他还是非常幸运的:先是抓到了一根房檩,在漂到五十公里远的岸上后被好心人救下,最后被村中赵木匠收为干儿子,在赵家仅过了一年就吃成个小胖墩。 成年后的二旦儿善良、勇敢,也因而再次得到了“幸运”的眷顾:当兵后勇斗持刀窃贼负伤,落下了不能做剧烈运动的后遗症,却在退伍后被身为老板的失主雇为司机;又因交通事故中舍弃自己保护老板,又让深受感动的老板变成了自己未来的岳父。如果就这么跟着颇有家资的老岳父生活,此生倒也不失为舒舒服服。但二旦儿坚决要带未过门的媳妇回家乡,并且说出了“这个问题(带未过门的媳妇回家乡)就像香港要不要回归,海峡两岸要不要统一一样,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话语,二旦儿如此坚决是为了报答养父吗?显然不是,至少不全是。养父赵木匠的五个女儿先后出嫁,他在镇上还开了木器行,日子过得也不错。二旦儿回家后,花了五十万为养父买来了做工的压板机,然后郑重其事的问道当年自己被收养的经过。原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乡,这才是回到养父家的真实原因,这也确如香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一样,容不得半点余地。而寻找家乡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见到亲人那么简单,二旦儿真正要做到,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让家乡具备抵御水灾的能力,让当初自己家破人亡的悲剧再也不要上演。这一点上,竟与生父郭长山不谋而合。当然,二旦儿这样做不是如生父那样找寻心灵慰籍,而是真正的“走到天边也不能忘本(文中养父怕二旦儿忘记当初捡拾他的好心人才道出的叮咛之语)”! 二旦儿通过走访当年捡拾他的好心人、再加上在部队时就已经开始的分析和推算,终于找到了家乡,也命运般的邂逅了正在搬运石料的生父郭长山。仅仅是一个递中华烟、另一个磕烟锅的动作,二旦儿儿时的记忆突然唤醒,父亲也仅意识到这便是当年被冲走的小儿子。只是,这场邂逅来的太迟、持续的也太短了:父亲未放稳的石料重重的砸在身上,用尽最后的气力喊出了“二旦儿”这个名字,仿佛当年二旦儿被水冲走前喊出的那半声“爸”…… 最终,父亲不治身亡,二旦儿为了抢救父亲搬石料用力过猛导致旧伤复发也离开了人世。这一次,是父子俩人真正的重聚,只不过,却是在另一个世界。父子两人的坟被二旦儿未过门的媳妇和兄长大旦儿埋在了可以俯瞰村落的山上;未完成的堤坝也因为父子的故事在网上曝光得以顺利建成,并且在当年就成功抵挡了洪水的再次侵袭。堤坝的建成、村落的保全,再也不会发生家破人亡的惨剧、再也不会出现背负沉重命运的父子,这也算是对这对苦命父子、对我们每一个知道这感人故事的读者一个最好的慰籍与释怀了。

岩波 : 2015/10/24 22:29:45

读岩波《父与子》有感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高级讲师 信淑雅 读岩波的短篇小说《父与子》让人感到肝肠寸断。 小说叙述了一个自然生态的,依山傍水的小村落,住着一家男耕女织还有两个可爱的儿子的农户,顷刻间,被山洪冲走,妻子殒命,父子三人逃生。更让人心痛的是父亲在洪水中,因体力不支,放弃了五岁的小儿子,亲手把儿子拂入滔滔的浊浪中。二十年后大难不死的小儿子路遇了垒石头筑堤的父亲,那种血亲感应,尽管双方都面目皆非,却也骤然的认出。父亲手中的石头滑落砸伤自己的内脏,小儿子为了救父亲,用力过猛抻伤了自己曾经受过伤的内脏,双双死在去医院的路上。读到此处不禁扼腕痛惜! 小说中描写了三对父子,一对是亲父子;另一对是养父子;还有一对是岳父子。亲父子由于父亲抛弃了亲生儿子,带着负疚的心情一辈子都在积累石头,为的是筑一条拦洪的堤坝。亲儿子一辈子都不想原谅亲手将自己甩入洪水的父亲;养父子得到了洪水冲来的小儿子,喜从天降,给他取名重生;岳父与小儿子重生是连环报恩,先是重生见义勇为救了未来的岳父,并且负了伤。岳父被重生的人品所感动,给了重生一份高薪的工作。重生在车祸中救了岳父,自己又受了伤,岳父为报再生之恩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重生。在重生和岳父以及和养父中间,让人感到了人间的温暖,让人庆幸这个大难不死的孩子,有了这么好的人生境遇。但是故事并没有以大团圆喜庆结局,作者又以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再次让读者看到又一个悲剧的上演。亲生父子偶遇了,当他们都认出了对方的时候,象征命运的大石头砸在父亲的身上,重生为了救父亲抻断了自己的“肝肠”。作者善于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把人物命运处理的高起低落,表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同时作者在描述中隐喻了更高的精神层面:社会要关注环境,要关注贫困山区,要阻止灾难的发生,不能再让那些百姓“肝肠寸断”了! 在小说中有三段描写非常生动,一是小说的开头:“阴云密布,电闪频频,倏忽间天空像黑锅底扣在头顶,密不透风,又不断被耀眼的闪电撕开,瞬即便再次闭合,而倾盆大雨已从那频频撕开的裂缝里顺流而下。天,漏了。”就这句:“倾盆大雨已从那频频撕开的裂缝里顺流而下。天,漏了。”一下子把读者的眼睛吸住了,预感到一场大的灾难即将来临。 还有一段赵木匠喜得小儿子的描写,特有喜剧色彩:“半夜里赵木匠被二旦儿的尿泡醒了,他急忙开了灯咋咋呼呼地对老婆说:“快着快着,咱儿子尿炕了,给我们爷俩换被子。”把一个烧包儿式的,想儿子想得都跑偏的男人,刻画得活灵活现。 再有的就是最后大旦儿和重生的对象给死去父子两个办后事,这段描写更是寓意深远。后事办得深得人心,但不是给死者立昂贵的碑,更不是给死者修豪华的墓。而是多方集资,筑起拦洪的堤坝。巍然的堤坝了却了父亲心愿,平复了父亲心头的愧疚,当洪水再次“百年一遇”的时候,这个曾搭上父子生命的大坝保护了淳朴的村民和肥沃的土地,不会再有亲人生离死别的“肝肠寸断”了! 岩波擅写长篇,短篇小说也能写的这样荡气回肠,可见他的写作功底如此扎实和深厚,期待岩波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734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