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今年才十五岁,本是该上学的年龄,然而,她已经失学在家做农活三年了。三年来,杨慧敏心中时时刻刻都非常想上学读书。她上小学时背的那个花布书包,虽然已经很旧了,杨慧敏却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放在自己的枕头边。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是抱着那个花布书包睡觉。每逢上学的早上,杨慧敏在山上割草或地里干活,看到弟弟和邻居的小伙伴们,还有本生产队和本村的男女小孩,三五成群,一起去上学。她总是一直目送他们走到远远的学校,眼泪默默的流下来,低声哭泣道:“我也要上学,我也要读书。”
杨慧敏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住土城区、竹海公社、桫椤大队二队,是贵州省的一个边远山村,贫穷落后,没有公路,交通很不好。离只是个小乡场的乡政府,有二十多里路,连乡政府都没有公路,要区政府土城才有公路。但她家离土城有五十多里路。中国的西部地区,这种贫穷落后的边远乡村很多。父亲杨中政,是个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的农民。母亲李青霞,却目不识丁,没有读过书。杨慧敏是长女,还有两个弟弟。家住的是矮小而有些破烂的木料房,房上盖的是杉树皮。下雨时,房顶到处都在漏雨。田的面积虽然宽,但产量很低,谷米根本不够吃。每年都要用很多包谷(玉米)、红苕、洋芋(马铃薯)兼着米吃。这一带的所有边远乡村,全部都没有电灯。杨慧敏的全村里,只有大队支书那里有个收音机,还是在习水县政府开会得表扬奖励的。
农村没有幼儿园,农村的孩子都是直接读一年级。杨慧敏七岁时上村小学读一年级。母亲不辞劳苦,翻山越岭,走了五十多里的山路,专程到土城街上去买了一块花布,在街上的一家缝纫店里,给杨慧敏缝了一个新书包。来回就是一百多里路。杨慧敏也非常喜爱这个新的花布书包。她家离村小学有两里多路。在杨慧敏的村里,地广人稀,有些人家离村小学有将近十里路。学校是村办的,全校有八十多个学生,有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学校只有三个老师,只有校长王老师是高中生,其余李老师和黄老师两个都是初中文化。但他们在全村却是学历最高的人了。三个老师,轮流教五个班级。每一节课,都有两个班级没有老师上课,学生就做作业或自习。三个老师,却要当五个班的班主任。每个老师当班主任是包班送,也就是当一年级的班主任,就要一直当这个班的班主任,直到将这个班教到五年级毕业为止。
杨慧敏长得眉清目秀,非常聪明,记忆力很好,反应能力也很强。上课时很很专心,回家后也勤奋好学,成绩很好,是全班第一名。班主任李老师很喜欢她。全班都选她当班长和学习委员。李老师是个女老师,也是全校唯一的女老师。李老师只有初中文化,可是在当时全大队(村),她是唯一上过县办重点初中的姑娘,所以大队长(村长)、大队支书和一些社员都称她是:“女秀才”。李老师是初中毕业,刚要上高中时,正遇到“文化大革命”,各处学校都停止上课,因此辍学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公社、大队领导都要她当小学教师。现在已经教了多年的书了。李老师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书教的很好,多次得到公社(后来是乡政府)、区、县教育部门评的先进和优秀奖状。
杨慧敏上的村小学,每天只上半天课。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上五节课,星期六上四节课。每天放学后,全校师生都各自回家。杨慧敏读一年级时,两个弟弟还小。大弟弟杨二才四岁,小弟弟杨三还不到两岁。放学后和星期天、节假日,只要是没有读书的时候,就在家里照看两个弟弟,小弟弟还经常要抱和背。有时还要做一些农活。读二年级起,除了照看两个弟弟,有时还要去割猪草、牛草和捡柴。杨慧敏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妈妈就起床煮早饭。杨慧敏也起床,坐在灶头前,一边往灶里添柴烧火,一边看书。一年四季,每天都是吃完早饭才天亮。
杨慧敏读三年级以后,人逐渐长大一些,干的农活也要多些,不但要割猪草、割牛草、捡柴,还要煮饭、喂猪、铡猪草。农忙的时候还要到地里和父母一起干一些农活。白天很少有时间看书和做作业,杨慧敏每天都是晚上做作业, 早上看书。读四年级的时候,杨慧敏在家里和地里干的活就更多了。小小年纪,双手就如锉的纹理一样,很是粗糙。不但布满了镰刀、牛草割的伤痕,而且还有干茧。
杨慧敏在家里很勤快,每天都要做很多家务活农活。尽管如此,杨慧敏的学习成绩依然很好。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全班第一名,一直都是当班长。班主任李老师非常喜欢她。
这年九月份开学,杨慧敏读五年级了。李老师要五年级全班学生写作文,可是全班学生很多东西都一问三不知。不要说飞机、火车、轮船,就是汽车、电灯、电影、小河等,都没有见过。因为那些大山区,没有电灯,没有公路,要区政府土城街上才有公路,有汽车,有电灯。桫椤村离土城有五十多里路,路小而陡,要翻山越岭。大人上土城赶场都是去要走一天,回来要走一天,上一次土城赶场来回要两天,小孩根本就走不去。因此,全班的学生,都没有到土城街上去过。李老师觉得,这些大山里的学生见识太少了,于是决定国庆节,带五年级全班学生,到土城街上去开开眼界。
李老师在国庆节前的一个星期,就叫五年级的全班学生通知家长,国庆节要到土城街上去秋游,开开眼界,每个学生要准备十元钱。很多家长都不同意,有的担心路途太远,多是羊肠小道,要翻山越岭,孩子吃不消。有的担心路上安全,有的害怕孩子在土城街上走掉。有的家长没有钱,有的家长心痛十元钱。李老师五次三番到学生家里去,给家长们做思想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许多家长是在老师的劝说和孩子的要求下,才同意孩子和李老师一起到土城街上去。有六个学生家里只给五元钱,不够由李老师补贴。
国庆节到了,按国家规定,学校要放三天假。李老师叫五年级的全班同学提前做好准备,在放假的第一天早上七点钟,到学校集合。五年级有十六个学生,加上王校长和李老师,一共十八人。全体都穿的是“解放鞋”,还带了中午在路上吃的“干粮”,有的带的是饭粑,有的带的是烧红苕,有的带的是煮洋芋(马铃薯),然后由王校长带队,李老师押后,热热闹闹的向土城出发。
桫椤村到土城街上的路,不但很远,而且山高路陡,既要翻山,又要涉水。走到悬崖峭壁的地方,王校长和李老师就将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牵过危险路段。遇到过溪沟时,大家都脱了鞋,所有学生都没有穿袜子,卷起裤脚,由王校长和李老师牵着手,一个一个的涉水过溪沟。同学们实在太累时,走到平而宽的那种路段,王校长和李老师就叫同学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再走。
一路上,王校长和李老师,都叫同学们要步步小心,注意路滑,不要踩在青苔上和泥浆上。幸好那几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山路不滑。沿路都是森林和荒山,极少有人家。走到下午一点钟,王校长和李老师看到路边有一户人家,就带着同学们到那户人家,借了一些板凳,在坝子里坐下来歇息。大家把家中带来的“干粮”吃了,还在那户人家找了些水喝。王校长和李老师叫同学们要吃饱喝足,歇息一会再走。
歇息了四十分钟,王校长和李老师有带着同学们上路,还是由王校长带队,李老师押后,朝土城街上走。走到下午三点过后,很多同学就觉得脚走痛了,人也很累,很疲劳。很多学生在一天内,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不想再走了。王校长和李老师一边鼓励大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就是胜利。一边又给同学们讲,土城街上有电灯,有公路,有卡车,有客车,有大河,有机动船,街上商店里有很多好吃的糖等等,要大家鼓起勇气,坚持往前走。王校长还找了些干树枝,让学生们拄着走。有三个实在走不动的女生,王校长扶一个,李老师扶一个,班长杨慧敏扶一个,扶着往前走。
王校长师生一行十八人,走到傍晚六点,日落西山,才走到离土城街上还有一里多路的地方,同学们看到了土城街上的电灯,看到了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河里航行的机动船,所有的学生都欣喜若狂,欢呼鼓舞。登时大家精神大振,忘了疲劳和脚痛,跑步往前走。王校长和李老师也松了一口气。
王校长和李老师带着五年级的全班学生,终于走到了土城街上。还是王校长带队,李老师押后,大家整整齐齐的在街上走。王校长的一个好朋友是开旅社的,王校长带着师生十八人,到朋友的旅社吃饭和住宿。晚饭过后,所有的人都觉得腰酸腿痛。王校长叫大家用比较烫的水加盐,烫洗脚和小腿。然后王校长负责安排和照看男生睡觉,李老师负责安排和照看女生睡觉,大家就睡觉了。全体师生都太困太累了,睡得很熟很香,动都不动。
第二天早上八点钟,王校长和李老师叫全班学生起床,洗脸过后,就带着同学们到街上去吃早餐。早餐店里,有包子、馒头、油条、豆浆、面条、米粉、饺子等等。除面条外,其余的那些东西,很多学生以前不但没有吃过,而且还没有见过。于是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吃东西。很多学生同时吃几样,心里是很想每样都吃。所有的学生都吃得很饱很饱。
早饭过后,王校长和李老师带着学生们,到土城街附近的公路边,看卡车和客车,那是一条县级公路,又是交通要道,过往车辆很多。同学们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汽车,都觉得汽车开得很快。有的学生问王校长,汽车开得有多快?王校长说:“开得慢的,一小时都要行驶六十多里,开得快的,一小时要行驶一百多里路。”学生们都惊叹不已。杨慧敏说:“我们村里到土城街上要是有公路,我们坐车到土城最多一个小时就到了,走路却要一天时间。”有的学生问李老师:“货车一车能装多重?”李老师说:“可以装十多吨,有两万多斤。”同学们都惊叹不已。然后王校长和李老师又带同学们到河边看大河、机动船。回到街上后,带同学们听收音机、录音机,土城街上有几家人还有电视机,全体师生们又在一户人家里看了两集电视剧:《霍元甲》。下午,王校长和李老师又带学生们到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峨眉飞盗》。
晚上,全体学生都非常高兴,都觉得今天他们真是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山里虽然离街上只有五十多里路,却是天上人间,两个世界。王校长和李老师对同学们说:“这街上不算什么,城里还要比这街上繁华热闹得多。你们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里工作。大城市不但有汽车、轮船、电视、电影,还有飞机、火车。”同学们个个多说是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到大城市里工作。王校长和李老师叫同学们早点睡觉,明天一早就要走路回家。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王校长和李老师就叫同学们起床,洗了脸后,离开了旅社,到街上吃早餐。王校长和李老师叫同学们要尽量吃饱点,早餐后要走路回家。早餐过后,全体师生都准备了中午在路上吃的东西,有的买的是包子、馒头,有的买的是面包、饼干。然后由李老师带头,王校长押后,全体师生又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的走路回家。天气也很好,这几天都是晴天。
全体师生们又翻山越岭,淌水过溪。上午时,同学们上午都走得比较快。到了下午,许多学生的脚都走痛了,有的互相牵着手走,有的捡来干树枝拄着走。同学们都说,要是有公路,坐车最多一个小时就到家了,就不用这么辛苦的走路。直到日落西山,大家才回到桫椤村,此时大家都走得筋疲力尽,腰酸腿痛。王校长和李老师,将学生分成东,西两组,王校长送村东方向的学生,李老师送村西方向的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亲自送到他(她)的家里,交给了他(她)的父母。每个学生的父母都非常高兴,对老师非常感谢。直到天黑,王校长和李老师才将学生全都送到他(她)们家里。王校长和李老师松了口气,放下心来。打着电筒各自回家,行动终于圆满结束。但这次秋游,王校长和李老师自己用的和补贴学生的钱,就花费了两个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其实,王校长和李老师家里也比较困难,但是为了学生,两个老师就豁出去了。
国庆节过后,又上学了。李老师要五年级的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同学们有的写理想是长大后要开汽车、轮船,有的写理想是长大后要开火车,甚至是开飞机。有的写理想是考上大学,将来到大城市里工作。杨慧敏写的理想是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要当修公路和桥梁的工程师。要得富,先修路。不但要为本村本组修通公路,还要给全国所有的边远农村修通公路,不但要村村通公路,还要家家通公路。要全国所有的边远农村,交通好而方便,所有的农民都发家致富。李老师看了同学们的作文后,对同学们说:“你们以前写作文,是“闭门造车”,都写得不好。这次到土城街上去开眼界回来,大家增长了见识,作文都写得很好,班长杨慧敏的作文写得最好。以后有机会,同学们要多走出山去,增长见识。”
第二年春节过后,学校又开学了。开学的那天早上,杨慧敏高高兴兴的背着那个洗得干干净净的花布书包,准备去上学报名。爸爸杨中政说:“杨慧敏,你不要去读书了。”杨中政很简单很平淡的一句话,杨慧敏却似五雷轰顶,一下惊呆了。在那些边远山区的农村,失学儿童太多了。杨慧敏那个班在四年级时,就已经有两个同学失学,家里不许他(她)读书了。不想这事落到自己的头上了。杨慧敏苦苦央求爸爸:“爸爸,你让我去读书吧,我读半天书,还是能够干半天活。”杨中政吼道:“农村姑娘,能够背得小九九,写得起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书读多了没有用!”杨慧敏说:“王校长和李老师说,书读得越多越好,将来考上大学,毕业后就有工作单位,就可以在大城市了工作。”杨中政骂道:“你是读书读憨了,想读大学?你是异想天开,你的老坟没有埋到好地,我也没有钱送你读初中、高中。我才读了二年级,你妈还没有读过书,你已经读到五年级了,你该知足了!”杨慧敏哭着求爸爸:“爸爸,你就让我读书吧,除了学费以外,我一分钱都不用,我不买新衣服,不买新鞋。没有读书的时候,尽量多干些农活。”杨中政怒吼道:“我说不许读书就不许读书!农村人,生来就是干农业的,书读多了也没有用!”杨中政无论如何都不让杨慧敏读书,杨慧敏非常伤心,中午就赌气不吃饭,也不干活。杨中政火冒三丈,用楠竹枝对杨慧敏一顿暴打,边打边骂道:“你小小年纪,翅膀还没有长硬,竟然就不听大人的话,就无法无天了!”打得杨慧敏满身伤痕累累。直打到杨慧敏承认要吃饭,要干活,要听话,不读书,才停手没打了。妈妈李青霞,觉得父女二人都没有错,只是这种地区环境和家庭条件造成的。对杨慧敏是既同情,又可怜,却无可奈何,只有偷偷的流泪。
报名的第二天,报名已经结束,开始上课了。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长杨慧敏和另外一个叫袁贵宾的学生,没有来报名读书。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杨慧敏和袁贵宾为什么没来读书?”一位是杨慧敏邻居的同学说:“听说是杨慧敏的爸爸不要杨慧敏读书了”。一位是袁贵宾邻居的同学也说:“袁贵宾是他的爸爸不要他读书了。”李老师一听,心里一惊,登时觉得事情不妙。因为李老师已经在农村教书多年,经常都遇到父母不要儿女上学读书情况。每次遇到父母不要儿女读书的,李老师都和王校长一起,亲自上门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有的父母又让孩子去读书,有的却是坚持不要孩子读书了。李老师是最怕遇到父母不要孩子读书,每次遇到有种种原因而失学的学生,李老师心里都非常伤心和惋惜。
下课后,李老师就把杨慧敏和袁贵宾没有来读书的情况,与王校长说了。
王校长刚才收到教育局的来信,他的工资涨了,并且还要把他转为正式公办老师。当时,在农村教书的民办教师的工资,比公办教师的工资少好几倍。王校长正“人逢喜事精神爽”,听到李老师说有两个学生没来读书,脸上立刻失去了笑容,叹道:“他们眼看就要毕业了,竟然不得来读书。”王校长也很怕遇到有学生失学。
下午放学后,李老师和王校长没有回家,一起去杨慧敏的家里。走到离杨慧敏家不远的山坡上,看见杨慧敏正在山坡上割牛草,王校长和李老师连忙走上前去。杨慧敏见王校长和李老师前来,登时放声大哭,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李老师和王校长安慰杨慧敏说:“别哭,我们就是专程来给你父母做思想工作的,我要他们让你上学读书。”然后,王校长和李老师来到杨慧敏家里,找杨中政谈话。
杨中政在房前的土里栽洋芋(马铃薯),看见王校长和李老师来了,心中自然知道两位老师的来意。王校长和李老师直接走到土里和杨中政谈话。杨中政也停止干活,和两位老师一起,坐在土边的石头上谈话。王校长说:“杨兄弟,杨慧敏年纪还小,学习成绩也很好,你怎么不让她读书了!”杨中正说:“王校长,农村的姑娘,多少认得几个字,能够写得起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读太多的书。”李老师说:“你这种想法不正确,就是农村的孩子,多读点书也有好处,况且你的女儿学习成绩很好,将来能考上大学的。”杨中政说:“得了!农村的姑娘怎么可能考上大学?我的老坟没有埋到好地,我家不可能出大学生!”王校长说:“怎么不可能?杨慧敏的学校成绩那么好的,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你不要相信迷信。”杨中政说:“这学期就是让杨慧敏去读书,她就是考上了中学,我也不能让她去读中学。因为下半年开学,杨二读三年级,杨三也要读一年级了,我没有钱供她读中学,还不如现在就不读。”李老师说:“杨慧敏的学习那么好,考上了中学你就应该尽力而为的送他读书,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杨中政说:“考上大学,不可能,我们杨家的老坟没有埋到风水宝地,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当过官。再说,我根本就没有钱送杨慧敏读中学,更没有钱送她读高中、大学。”王校长说:“没有钱读高中,那可以初中毕业就考中师、中专等学校,读出来照样有工作单位,摆脱农村。”杨中政说:“我没有钱送杨慧敏读中学,并且读中学是在土城街上读,离家有五十多里路,要住校。她一个人在住学校里,我也不放心。”李老师说:“土城中学是县、区合办的正规中学,学校的纪律很好,住校的女生也很多,你不用担心。”杨中政说:“别人的姑娘住校读书我不管,但是我的姑娘是不会让她一个人去住校读书的,既不放心,也没有钱。”王校长和李老师与杨中政一直谈到傍晚,杨中政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杨慧敏再去上学读书,只好无功而返。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王校长和李老师又到袁贵宾家里,去做袁贵宾父母的思想工作,要袁贵宾继续读书。王校长和李老师会到袁贵宾的父母后,虽然苦口婆心的劝说了一下午,但是其父母生死都不要儿子再去读书了。还说:“农村的男娃儿,生来就是干农业的,书读多了没有用。不望做官做府,只要能挑一百四五,犁田挖土。”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王校长和李老师觉得,杨慧敏各方便都很优秀,失学太可惜了。于是星期六的下午,王校长和李老师又去杨中政的家里,劝说杨中政让杨慧敏读书。杨中政对两个老师的到来,并不欢迎,没给好脸色。对王校长和李老师的劝说,不但不听,而且还不满,说道:“我不让我的姑娘读书,关你屁事?”王校长和李老师无可奈何,只得回去。
王校长和李老师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议论杨慧敏的事,李老师说:“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失学或辍学的学生,我虽然都伤心和惋惜,但没有杨慧敏这样强烈,对杨慧敏的失学,我是特别伤心和惋惜!”王校长说“我也是如此,杨慧敏的成绩太好了,失学太可惜了。国家又少了一个大学人才。”李老师说:“在我国的边远贫困山区,象杨慧敏这种失学的优秀学生,肯定很多!”王校长说:“肯定不少,我国边远山区失学儿童太多了!特别是女孩,失学的比男孩更多。一是边远山区的很多农民还有封建思想,不重视文化知识,二是太贫穷落后,很多人的确没有钱送孩子读书;三是离初中和高中学的校太远,交通又不好,去读初中和高中非常困难。”李老师说:“教育是百年大计,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否则,这些边远贫困山区农民永远都贫穷落后。”王校长说:“我都是这样想,可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谈何容易?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必须出台法律法规,未成年人必须读书,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读满初中甚至高中。如果父母不让孩子读书是违法的。并且要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给予补助,使其读得起书。国家还要提高边远山区的办学条件,农村的交通条件。”李老师说:“你的这些想法,不知要何时才能实现?”王校长和李老师边走边说,到了岔路口,分路各自回家去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王校长和李老师学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再次来到杨中政的家中,劝说杨中政让杨慧敏去读书。对王校长和李老师的再次到来,杨中政的心里非常不高兴,因为儿子杨二在校读二年级,幺儿杨三下学期也要去读一年级了,碍于情面,才没有发火。王校长对杨中政说:“你还是让杨慧敏去读书,她成绩很好,将来必成大器,我和李老师帮她付学费,笔和本子都由我和李老师出钱给她买,你不出一分钱。再说,杨慧敏年纪还小,在家里也帮你干不了多少农活。”杨中政说:“杨慧敏很勤快,干活要当半个大人了。现在你们帮她付学费,将来我还是没有钱送她读初中,这半年还是白读了”。王校长横下心来说:“以杨慧敏的学习成绩,肯定能考上县重点中学,她读中学的所有费用我来承担。”杨中政说:“王校长,你的工资也不高,你能供杨慧敏读中学吗?”王校长说:“只要你让杨慧敏去读书,我就是砸锅卖铁,借钱贷款,都要送她读中学,考大学。”杨中政说:“王校长,你不要在我的面前吹牛;就算你出钱送杨慧敏读中学,她一个人在外面,我还不放心。还有,她去读中学去了,我家里的活谁来干?”王校长说:“你们夫妇就辛苦点,家里要是出了个大学生,比你多干三十年的农活强得多!”杨中政说:“我的老坟没有埋到好地,出不了大学生,你们就不必超心了。”王校长和李老师又苦口婆心的劝了杨中政很长时间,要他让杨慧敏去读书。杨中政不耐烦的说:“我们村里没有去读书的孩子很多,又不是杨慧敏一个人;如果你把全村所有的失学儿童都叫去读书了,我保证让杨慧敏去读书!”王校长和李老师无言以对,无可奈何地走了。杨慧敏在家对面的山坡上割牛草,看见王校长和李老师忧心忡忡的走了,知道又是劝说父亲无效。于是扑在装牛草的背兜上大哭道:“李老师,我要上学,我要读书;爸爸,你太狠心了,不让我去读书!你毁了我的前途,我要恨你一辈子!”
王校长和李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心情都很沉重,王校长说:“我们这些边远贫困山区,这种失学儿童很多的状况,埋没了很多优秀人才。这不但是我们边远山区儿童的悲哀,而且是我们边远山区人民的悲哀,更是我们边远山区教育事业是悲哀,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悲哀。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所有边远山区的人永远贫穷落后,中国也不能富强起来。”李老师说:“这种情况希望国家能够重视,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杨慧敏再也不得去读书了,从此永远离开了学校。但是她心中非常想去读书。她读书背的那个花布书包,虽然很旧了,但是杨慧敏却非常喜欢;她把那个花布书包洗得干干净净,放在自己睡觉的枕头边。每天晚上,杨慧敏就抱着那个心爱的花布书包睡觉,在夜里经常哭泣说:“我要上学,我要读书!”
李老师教的五年级那个班,一年级时有二十多学生,到了五年级,只剩十六个学生了。杨慧敏和袁贵宾辍学后,全班就只有十四个学生了。五年级毕业升学考试,要到土城街上的学校里,全区学生统一考试。有四个学生被父母决定不让读书了,就不让孩子去考试了。说是已经不读了,何必劳精费神去考试,并且还要花钱。没有参加考试的四个学生,就有三个是女生。十个参加毕业升学考试的学生,有八个考上了初中,有五个男生,三个女生。到开学时,只有三个男生,一个女生去上了中学读书。面对这个结局,王校长和李老师都非常伤心、惋惜,却又无可奈何,只有望山兴叹。
王校长不但教书的工龄比较长,而且多次被习水县和土城区教育部门评为优秀教师。这次被转正为正式公办教师,调到土城中心小学当副主任。调到土城中心小学教书,是王校长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但王校长心里知道,他一调走,桫椤村小学将缺老师而无法办下去,全村八十多个学生将失学。王校长于是向土城区、习水县教育部门汇报了请情况,继续留在桫椤村小学当校长。全桫椤村的农民,对王校长的留任,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每逢上学的早上,杨慧敏不管是在山坡上割猪草、牛草,还是在地里干农活,看到弟弟和邻居的小伙伴们,还有本生产队、本村的男女小孩,三五成群,背着书包去上学读书,心中非常羡慕,总是默默地目送他们走到远远的学校。低声哭泣道:“我也要上学,我也要读书!”
有一天夜里,杨慧敏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去读书了。她还是很勤奋好学,学习成绩是全班第一名,也还是当班长。后来她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工程师,在许多边远山区,修了很多很多的公路。不但自己本村的家家户户都通了公路,而且很多边远山区,家家户户都通了公路。村民上街和到城里,到外省,都不再翻山越岭的走路了,而是坐车出行。村民把山里的土产品用车运出去买,都发家致富了。又在外面用车运来砖、瓦、水泥、钢筋,修了很多漂亮的新砖房。有了公路,汽车还运来了水泥电杆、电线、变压器,所有的边远山区,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灯;很多农民都买了打米机、打粉机、录音机和电视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山区的孩子个个都读书,没有失学儿童,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为了修更多更好的公路,使全国所有的边远山区,家家户户都通公路,杨慧敏不怕热晒雨淋,不辞劳苦,亲自设计施工,修好了一条又一条公路。一天,杨慧敏土城街上碰到了王校长和李老师,大家都非常高兴,拥抱在一起。王校长和李老师对杨慧敏说:“我就知道你能考上大学,能当上工程师,能修很多公路,你的理想能够实现。”
一觉醒来,杨慧敏的脸上还有笑容。杨慧敏马上回过神了,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个梦,并且是一个自己已经破灭的梦,永远不能实现的梦,于是抱着那个花布书包大哭起来,而且哭了很久很久。
【编辑 张兴梁】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