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雷锋包里的百姓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东泉    阅读次数:6762    发布时间:2016-10-09

古书记,你又来下队来了啊?你先到家里坐,家头有人在, 先去喝杯茶,我把牛栓到坡脚就回来。

李老嘴嘴(老头儿)你这邀(赶)着牛是要去华田(犁田)还是要搞点儿那样哇?你要有事你就先去忙。

老嘴嘴(老头儿),你先去忙你的,我先到王老嘴嘴(老头儿)他们家去看哈。看哈他们上次从乡里面领来的生姜种没得,成活率高不高,顺便给他们在技术上给他们指导指导,要不然到时候上面来验收又是凯(个)麻烦事情。您抓紧去把牛栓了回来,我也要到您哪里去看哈。

古书记,是县里派到富平乡乌江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自从中央提出:在2020年让全国七千万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以来。全国便燃起了一股决战扶贫工作的热潮,为了扶贫政策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老百姓能够从中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各级县委县政府,作为决战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一线指挥所。各级领导出谋划策,着眼全局,纷纷向各乡镇派出了驻村第一书记,这样做就是希望能够把政府的眼睛,放在百姓的家中,放在百姓的田间地头,放在百姓的锅里。

古书记,是众多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他被派到富平乡的乌江村。富平乡是典型的极贫乡镇,乌江村则是富平乡的极贫村,乌江村三面环水,交通闭塞一直以来都是乌江村发展中的短板,闭塞的交通环境,极大的影响了乌江村的发展。村里的东西出不去,村外的东西也进不来,犹如一潭死水。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路是链接内外的纽带,要想打破乌江村的发展僵局,修路是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古书记,召集乌江村的村组干部,在村委会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针对在乌江村修路的问题,村干部一听是关于修路的事情无不赞同。在统一了村组干部的意见后,接下来召开了村民大会,正当古书记要说修路的事情时,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说道:“古书记,你就说吧!不管是出钱出力,还是占田占地,只要能把路修通我们都没有意见。”老百姓的热情高涨,也让古书记自己觉得干劲十足。

人心齐,泰山移。为了讨个好彩头,村民一致认定在春节过后破土动工修路,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希望乌江村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新的变化。在修路的过程中,乌江村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修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大有把乌江村这些年落后的东西都要在这条路上抢回来的势头。

乌江村特殊的交通环境,使得乌江村在修路的过程中会遇到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的困难,修路所需的机器、材料,只能靠乌江村民肩挑背扛。就是在这样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乌江村民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修通了出村的公路。

然而,这一切都与我们的古书记分不开。用乌江村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古书记,就没有我们的通村路。”在修路的过程中,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古书记四处奔走。问了乡里问县里,问了县里问市里,只要能够筹到资金,哪里他都去。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不断的往返在乌江村的林间小道上,挂在他肩头的那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包,已然成了这条林间小道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了乌江村民脑海中的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乌江村虽说交通闭塞,却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阔的水域就是上天赐给乌江村民的宝贵财富。修好了通村公路,还得要有东西走出去,才能实现我们脱贫致富的目的。

古书记,对乌江村水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广阔的水域面积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不二之选,乌江村三面环水,鼓励当地的民众发展水产养殖的念头油然而生。古书记希望,通过走产业发展的道路来带动乌江村的民众脱贫致富。以改变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古书记,为民办好事,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发展,在乌江村已是家喻户晓。所以当古书记提出搞水产养殖时,村民们还是那句质朴的回答:“古书记,您说吧!不管是出钱出力,还是占田占地,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只要是为咱们村的发展,我们都支持。”

民生无小事。为了水产养殖项目尽快的落地生根,古书记加班加点的拟定方案,上报上级部门,希望能够得到上级部门的资金帮助和在养殖技术上的指导。

为了能够争取到上级部门的帮助,古书记是上级部门村里两头跑,一时间挂在他肩头的‘雷锋包’成了他的干粮袋。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自带的山泉水。有时候他回村比较晚,一些村民会在村口的大石头上等着他,像是在等自己的朋友,像是在等自己的亲人,像是在等自己久未归家的孩子。

一天清晨,整个乌江村还在云山雾海的笼罩中,一辆时代轻型卡车,缓缓的向乌江村口驶来。古书记从车上下来,站在村口的大石头上,欲言又止。笼罩在云雾中的村庄是如此的安详宁静,古书记仔细的端详着这个村庄,他似乎要记住这个村庄每个角落的模样。

正当古书记凝神聚目时,李老嘴嘴(老头儿)邀(赶)着他的牛朝着村口的方向走来。

古书记,您这么早就来下队了?

老嘴嘴(老头儿),你去通知哈王支书,叫他喊几个人来帮忙把鱼苗下(卸)了,人家师傅还得赶回去。

不一会儿在王支书的带领下,十几个村民兴冲冲的朝村口走来,他们虽然没有笑出声,却无法掩饰他们脸上写满幸福的样子。村民们爬上车,不停的下(卸)着车上的鱼苗,随后赶来帮忙的村民越来越多,不一会儿车上的鱼苗就下(卸)完了。

下(卸)完鱼苗,古书记,按照先前大家自己上报的养殖规模进行鱼苗发放,村民们在领取鱼苗的那一刻,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他们把鱼苗放进自家渔场时,好像在说:“我们在自己的幸福路上种下了一颗种子。”

看见村民们纷纷把鱼苗放进自家的渔场,水产养殖的这项工作也算基本尘埃落定。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民生工作永远没有完成时。

坐在村委会沙发上的古书记,还显得十分疲惫,上面来验收生姜种植情况的工作又接踵而至。为了迎接验收工作,古书记立即召集村组干部开会,要求村干部下去对生姜种植户的种植情况进行如实的统计。以免错登漏登,给老百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自从古书记,进驻乌江村以来,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古书记常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此次验收工作中,乌江村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而是获得了上面的肯定。

我们在奔跑,时间仿佛也没有停下它的脚步。不知不觉中,古书记,来乌江村驻村已两年了。两年来,他始终关注着乌江村的发展,始终关注乌江村民的冷暖。

两年的时间里,乌江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羊肠小道,变成现在的通村硬化路;以前空置的水域面积,变成了现在的养殖场;以前的荒地,变成了现在生姜种植基地。唯一没有变的,是肩挎雷锋包的古书记,穿梭在乌江村那条林间小道上的身影。

古书记的雷锋包里,随身带着一个日记本(民情日记),日记里记着乌江村的山川风物,乌江村的日月星辰,乌江村的民情民意,乌江村过去和现在额模样。

在日记本的第一页,大大的写着:把民生放在包里,挎在肩上,永远走在路上。


【编辑  张兴梁】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0696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