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火焰山的情(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贵阳 王才学    阅读次数:9730    发布时间:2019-08-19

我们的“再聚首”车队来到了曾经的进厂公路——“清水公路”。

在路口,横跨公路的铁架上方,“清镇市卫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红字招牌赫然醒目。清水机械厂旧址已经“变成”—— 清镇市卫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公路两旁,原先的一片片庄稼地已经被一幢幢农家小楼和门面替代。沿途,有饭店、有酒坊、有百货店、有汽车修理厂、有理发店……商业味、开发味十足。

我们“再聚首”车队沿“清水公路”行驶进入开发区,在母校大门口停了下来。

我们的母校——清水机械厂子弟学校,它是一所为了解决当时清水机械厂职工子女教育问题由工厂出资开办的一所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当地政府不承担教育经费和财政开支,但行政上也隶属当地政府教育管理,所以既有它的独立性也有它的归属性,是在特殊年代产生的一所“特殊”学校。

永乐村村长李村长、村委会委员我的三叔等在母校大门口迎接我们。

“李村长你好。辛苦你们了。”我赶紧迎上前去说道,“李村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些是我的同学们,这位是我的同学徐晶晶,她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我们的会长。”

“你好,欢迎你们,欢迎大家回家乡看看。”李村长说,并伸手同徐云晶同学握手。

“你好……麻烦你们了,谢谢李村长。”徐晶晶同学笑着说道。

“不要客气。我们书记还在学校里面等着你们呢,大家进去吧。” 李村长笑着说。

李村长是位女同志,看上去三十来岁,一米五几的个头,眼睛大大的,皮肤黑黑的,看上去很干练,很有村官的派头。

母校大门口,“清水子弟学校”的牌子已经不存在,现在挂的牌子是“清镇市卫城镇幼儿园永乐村分园”。

大家来到了学校操场上,永乐村书记陈书记等几人早已等候在那里,李村长向我们互相做了介绍。

“欢迎同学们回到家乡。”陈书记大声的说。

陈书记是位男同志,三十多岁,大约一米七的个头,胖胖的,看上去很结实,给人的直觉有抱负、有实干精神。

曾经的学校教学大楼、操场,被装饰得很“卡通”,幼儿园味儿十足,在学校大楼的二楼和四楼墙上,赫然挂着两副大大的、长长的横幅——“欢迎您回到青春年华的地方”、“家乡人民永远是你们的亲人”。

得到家乡人民热情的接待,同学们都很感动,也很兴奋,都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女同学甚至还在操场上玩起了幼儿园的“玩具”,很开心。

“你们曾经的教室301室现在是一间幼儿园教室,我们已经打开,你们可以先去感受一下,然后到四楼会议室集合,我们给你们介绍永乐村的发展情况。”李村长说。

在三楼301室,摆放了很多小朋友坐的小板凳、小课桌和各种小玩具,墙壁四周,画满了色彩斑斓的儿童卡通画。我们都“变成”了幼儿园的小朋友,按照当年的同桌“对号入座”,大家笑着、闹着,充满了“童趣”。在教室的黑板墙上,同学们打出了“清水子校1989届高中同学毕业28周年再聚首” 横幅,大家拍照留念……

 

十一

2017年7月15日上午10点30分。

母校四楼,永乐村会议室。

同学们和永乐村干部们围坐在椭圆形会议桌旁。

永乐村为我们准备了“农夫山泉”矿泉水,还有家乡特产“卫城李子”。

“请大家吃卫城李子。”李村长说,“下面请永乐村陈书记给大家介绍永乐村发展情况。”

同学们都鼓掌。

现场气氛很温暖!

大家的心情也很温暖。

“首先,欢迎同学们回到家乡。”陈书记说,“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永乐村的村情及发展情况。”

据陈书记介绍,卫城镇永乐村位于卫城镇南部,村委会驻周家寨,距离卫城镇政府1.5公里,全村共6.8平方公里,人口3600多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400多人,是卫城镇“四圈”产业发展布局的古镇配套服务圈,毗邻火焰山麓镇西古驿·农科城,贵黔高速、成渝高铁卫城站落户永乐村火焰山麓,交通便利,区位条件突出,村里成立了村集体控股的清镇市发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清镇市镇西古驿服务有限公司,以公司作为经营主体,选择“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改革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和群众搞改革、谋发展,目前已同深圳贵州商会贵州卫道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意向性合同,准备依托贵州农科城和寻味贵州项目群优势,开发火焰山旅游项目,打造“火焰山”牌大型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中心,这其中包括以清水机械厂旧址为基础,成立的贵州“三线”航空博物馆……

听完陈书记的介绍,同学们再一次鼓掌。大家都对家乡美好的发展前景叫好。

“三河,你是土生土长的卫城人,你就代表同学们说几句话吧,以感谢书记他们的热情接待。”“会长”徐晶晶笑着对我说。

“好。”我点了点头, “那我就代表同学们说几句话。”

“陈书记、李村长及大家,我们班有34位同学,我们这次活动实到28人,另外6位同学因为其他原因缺席。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我们高中毕业28周年。其中回到家乡、回到母校怀旧是我们活动的第一站,得到了家乡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我代表同学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热情周到的接待。刚才听了陈书记对家乡发展情况的介绍,让我们这些在外面工作、学习、生活的卫城永乐人心情很激动、很振奋,我为我们家乡美好的发展前景点赞!我们今后将在各自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倍加努力,不辜负家乡人民的厚爱。最后,祝愿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漂亮!祝愿家乡父老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合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大家鼓掌。

现场气氛很热烈!

    ……

“同学们,下面请村长、书记同志们同我们到楼下合影留念。”“会长”徐晶晶兴奋的说。

 

十二

在母校操场上,在曾经的教学大楼前,同学们以曾经的教学大楼为背景,尽情的拍着、照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都希望留下所有的珍贵记忆。

……

“同学们,我们在母校的怀旧活动基本结束。”“会长”徐晶晶说,“下面我们请李村长带我们去参观卫城酒厂,当然,需要买酒的同学自费。”

“好的。”李村长说,“卫城包谷酒名誉黔中,是名副其实的卫城特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是安酒、平坝窖酒、朱昌大曲的基酒,那时候的卫城酒厂是比较大的国营企业。现在,酿制卫城包谷酒的酒厂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作坊式的,其中以龙关井酿制的为最好,因为龙关井的几家酒坊是用地道的龙关井井水酿制卫城包谷酒,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佳酿。现在我带同学们去参观参观,品尝品尝。”

于是,同学们都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母校。

已经是上午11点20分。

太阳已经出来了,天空很晴朗,天气有一点闷热。

大家都不时的回头,都希望再多看母校一眼。

“再聚首”车队在李村长的“带领”下,向龙关井进发。

龙关井是卫城镇永乐村下辖的一个组,是永乐村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在去龙关井的乡村公路上,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清爽。公路两旁,是绿油油的成片成片的包谷地,包谷地里还栽了很多比包谷杆高出很多的桃树、李树等果树,树上挂满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水果,青黄不接。坐在车里,不时有说不清楚的清香味儿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同时,在公路两旁的包谷地里还若隐若现的看到一些休闲凉亭和步行走廊,村民们别具特色的住房“点缀”其中,规划整齐,“世外桃源”的感觉油然而生,令人神往。也许,这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美丽乡村吧!

“再聚首”车队在一户农家小院门口停了下来。

一股浓浓的酒香味儿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真有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同学们都纷纷下车来到了院子里。

院子干净、整洁。

“这是龙记酒坊,在卫城是比较出名的一家酒坊,他们家酿制的卫城包谷酒是用龙关井井水酿制的,大家进去看看嘛。”李村长说。

同学们走进龙记酒坊,老板明龙师傅正在酿酒车间酿酒,接在酿酒设备上的烟囱冒着白烟,随着酒香味儿不断向外散去。

在墙上,挂着“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照。

龙师傅热诚的欢迎我们,并给我们介绍酿酒制作工艺流程,同学们似懂非懂的听着。

在成品库房,整整齐齐的排着二十多个很大的陶瓷酒坛,在每一个酒坛壁上都有一个标签,标明这坛酒的度数。

龙师傅说每个酒坛装满可以装八百斤酒。

龙师傅还说饮卫城包谷酒的话,五十二度的最适合。

他还从装满五十二度卫城包谷酒的酒坛里打酒出来给大家品尝。

说到品酒,应该提一提我们班的黄乐天同学。他大小就很能喝酒,酒仙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算得上是个“品酒专家”啰。你想想嘛,大学毕业后从部队“品到”一个团级,再从团级转业“品到”地方,再从地方“品到”一个县处级,而且还得继续“品”下去。这么复杂而漫长的“品酒”资历,不是一个“洋专家”就是一个“土专家”。不过,管他三七二十一,是个“专家”就行。

黄乐天同学接过龙师傅递过来的酒,往嘴里呡了一点,砸吧砸吧嘴巴,没说什么,然后嘴巴一撇,环顾了一下四周,说,“这酒好,不错,纯天然佳酿!是咱们正宗的家乡味道呀!”。

黄乐天同学的一句话,给龙师傅家的酒确定了“标准”,于是大家都纷纷买酒回家品尝。

我买了十斤明龙师傅家的酒,十元一斤。

那天,同学们总共买了二百多斤酒。

最后,龙师傅还送了五斤酒给我们大家,说方便我们在就餐的时候喝。

离开“龙记酒坊”后,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天气闷热。

永乐村安排我们去卫城镇“福旺酒楼”吃正宗贵州民间名宴——卫城八大碗。

 

十三

卫城饮食文化悠久,素有“吃在贵州,味在卫城”的说法。卫城烹调以川味为主,兼以广味,形成了卫城辣、麻、甜、酸俱全的特色菜系——“卫城味”。无论煎、炸、炖、炒、荤、素、冷盘,均力求做到油而不腻,淡而不薄,饮酒下饭,无不适口。味中寻味,食客可以从中寻找所代表的禅意、闲趣、境界、情礼、文韵。“卫城八大碗”就是卫城饮食文化的浓缩精品,它具体包括卫城辣子鸡、玉珠八宝饭、盐菜肉、玻璃鱿鱼汤、醸蹄条、脆皮一品酥等。

畅游卫城,能够吃到正宗“卫城八大碗”,是主人对客人的最高礼遇,当然,客人以因此引以为荣。

今天我们来到家乡,我们以“主人”的身份享受了“客人”的待遇,我们要感谢家乡父老对我们的厚爱,感谢家乡父老的一片真情。

在卫城“福旺酒楼”,我们吃着家乡名宴——卫城八大碗,喝着家乡美酒——卫城包谷酒,美哉!乐哉!

 

十四

在卫城“福旺酒楼”吃完饭后,在我三叔的提议下,大家去“水源地”看看。

“水源地” 隶属永乐村顺河组,位于乌江水系——顺河下游,是当年清水机械厂修建的一个供水站。是当年清水机械厂生产、生活用水基地,同时也用于永乐村某些地方的农田水利灌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工厂和地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叔是卫城土生土长的农民,是卫城镇永乐村村委会委员、顺河寨组组长,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威望。

于是,三叔的农用三轮车当“先锋”,我们“再聚首”车队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向“水源地”驶去。

在我的要求下,李村长也陪同我们一起去。

从卫城到“水源地”,有十几公里的路程。

曾经去“水源地”的泥巴路,现在已经被干净整洁的水泥乡村公路取代。

我们“再聚首”车队在三叔的农用三轮车的“带领”下,在成片成片的包谷林地里穿梭着,时而左转、时而右转、时而上坡,时而下坡,享受着“山地”的快感和“绿色”的“凉爽”,我们“笼罩”在包谷地“无法回避、也不想回避”的清香氛围里,感叹大自然的拥抱是那么的无私和纯情,从而诠释了人性真正的内涵和大自然的“伟大”。

经过半过多小时的“享受”,我们“再聚首”车队来到了“水源地”。

目前,“水源地”供水站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顺河“十里竹堤” 休闲旅游胜地。

其实,从远处望去,顺河的两边都是灌木横生、“披红戴绿”的大山,顺河夹在山间,曲折蜿蜒,宛如一条银蛇,在山谷之中盘桓。从上游到下游,沿河岸两侧,生长着大片的野生竹林,延绵数十里,就像守护顺河河水的卫士,簇拥着清澈的顺河河水,“庄严”的向远处流去,没有“污秽”、没有尽头。也许这就是顺河“十里竹堤”的由来吧。

由于顺河“十里竹堤”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所以政府在那里增设了步行道、护栏、竹筏、水车、石刻、石凳等简单旅游设施,以崭新的面貌、优美的环境迎接八方游客,真可谓“十里竹堤待君来”。

据李村长介绍,顺河“十里竹堤”是卫城“荆州湖”旅游开发的一部分,将来在筑坝造湖的过程中,顺河“十里竹堤”将被淹没,不复存在,不过,“旧貌换新颜”,那时的“荆州湖”将更加广阔、更加美丽。

在三叔的安排下,我们的车停在了永乐村顺河组村民娱乐活动中心的水泥坝子里。

在乡村公路上,也靠边停了一些车辆,应该是来顺河“十里竹堤”休闲的游客的。

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烈日当空。

虽然有一点点山风吹着,但还是觉得很热。

大家沿着简陋的石梯一步一步的向顺河“十里竹堤”走下去。

李沪兵同学看到我走得很“吃力”,想扶我一把,也许是我长期以来“独立”惯了的缘故,我“不需要”李沪兵同学的“帮助”,我对李沪兵同学说:“老同学呀,谢谢你的关心,不过你不知道,有人扶着我我反而会更不灵活了,反而更不好走路了,真的,还是让我自己慢慢‘吃力’吧。”

快到河边的时候,就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还有游客们在河里戏水的吵闹声。

大家来到了河岸边,阵阵河风吹来,让人凉快了许多。

与山风相比,河风确实“很大”。

河水很清澈,河两岸大片大片的野生竹林倒映水中,如影如画。

一些游客在河里泡着、游着,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一些游客在河面上划着竹筏,水波荡漾,别有一番风趣;一些游客在河岸边专门规划的烧烤区享受着“烧烤”的乐趣和“口福”。

在河中央,构筑了一条河坝,河水流过河坝,由于高低落差的缘故,形成了一大片白白的瀑布群,似乎由此把顺河“切割”开来,分成了上下两节。在河坝上,修建了许多河桩,在河对岸,修建了一些凉亭,游客想到河对面凉亭里小憩,可以踩着河桩过河。

顺河“十里竹堤”优美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深深的吸引了同学们,大家相互“照顾”着,相互“牵手”着,都纷纷踏过河桩,到河对岸取景照相留念。在踏着河桩来到河中央的时候,听着“哗哗”的流水声、看着清澈的河水不停的从脚下流过的时候,心里悬悬的、浮浮的,真有点“水上漂”的感觉。到了河对岸,同学们要么在凉亭小憩,要么站在河边感受一下河风的“抚慰”,要么去茂密的竹海里亲身体验竹林的“笼罩”……

 

(待续)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761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