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香港作家、编辑家、出版家潘耀明的新书《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北大资深教授严家炎撰长篇序文推荐该作,并称“这部丰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该书甫一上市,便得到了诸多业内人士的倾情推荐,著名影星林青霞更是为其连发2条微博,称“从晚饭回家后看到了天亮”,名家墨宝和书信往来之趣味令她感到“随便翻到哪页都好看”。记者于日前专访潘耀明,作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新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对于香港文学现状的思考。
这一本书,潘耀明花费40年整理。书中展示了他与内地、海外文学家往来交流的大量书信、照片与字画,配以其本人撰写的回忆感触,再现了巴金、茅盾、老舍、艾青、冰心、萧乾等逾30位文学巨匠的风骨与才华。
其中,巴金的信札有十三封之多,都是用钢笔书写,“他晚年身体不大好,字体很小,却很清晰。”钱钟书的信札都是用毛笔写的,字体如其文章,挥斥方遒、苍劲而逸致。俞平伯的书法十分清秀,别有风骨。收录于书中的信件、书画等文人手迹只是潘耀明收藏的一部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与真情,因诸名家与潘耀明密切而真挚的书信往来,在文字中闪闪发光。
令众多大师敞开心扉,寄情于书,又能让大师们觉得有话可说,有物可聊并非易事,这需要丰厚的知识与学养。潘耀明谦称,全因自己早早树立起对文学的志向,又“在时间上捡了个便宜”。
走出校门后,潘耀明进入《正午报》历练直至编辑一职位。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曹聚仁在该报开有专栏,鼓励年轻人早树志向,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方向长久研学,将来必会有所成就。受到鼓舞的潘耀明便以自己感兴趣的新文学作家入手,通过报章杂志收集名家资料,或剪报、或影印,存放于自家客厅的抽屉里,他形容这分门别类的阵势犹如药房的中药柜,而这项孤独而浩瀚的工程,也为他日后与众名家的往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潘耀明先是担任《海洋文学》杂志执行编辑,继而进入香港三联书店工作,1978年,时任侨办主任廖承志邀请了一批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潘耀明作为其中一员,得以开启了拜访与结识早已深刻于心中的文艺名家之路。此后展开的便是潘耀明与一众文化大家甚至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从访问对象,到变成“无所不谈”的朋友。
“书写的年代已逐渐远去,文人的信札、手迹已成为历史陈迹。”潘耀明表示,此次他整理出的文人手迹中,有不少是第一手文史资料,而此间桩桩趣事、种种真情,读者也可到书中一探始末。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