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喜闻桂花香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江亲莲    阅读次数:1586    发布时间:2024-10-18

每天早上,踏进工作的小院,桂花的芳香就扑鼻而来,瞬间觉得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一天的任务好像更有了激情。忙累了、腰酸了、背疼了、眼迷了,我们总会走到桂花树下静静地听听桂花盛开的声音,舒展舒展筋骨,释放久结的疲惫。小院的桂花树只有四棵,而且长得只有一人高,不知是哪一年种下的,我们来时便有了,每年都会开花,只是树上开的桂花并不多,但却散发着浓郁醉人的香味,引得我们下班了都还不舍得回家。

桂花又名“月桂”“木犀”,是一种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花木,原产于中国南方,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象征着吉祥、胜利、崇高、友情和富贵。早在1983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便将桂花确定为市花。1984年,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又将其定为市花。查阅资料,看到后来还有不少城市也将桂花定为市花。可见,桂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花朵。其实,桂花不仅有很好的美学价值,能够美化环境,还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每朵花都有它的花期,就像我们一样,总会长大成熟,只需默默耕耘,静待花开。一直听人说,8月桂花开,或许是说的阴历8月吧,其实不管是8月还是9月,只要是桂花开了,就说明秋天已经来了,那冬天还会远吗?不是也有句诗歌说,金秋八月丹桂飘香,花开十里有余香。可今年的桂花开得有些晚,现在已是寒露过后,还好虽晚但至。或许是因为连续两三个月的高温天气,让本该在9月就盛开的桂花竟在10月中旬才盛开,看来天气变化和气温高低也是影响花期的重要因素。

其实,桂花的品种比较多,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四大品系就是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花瓣也分黄色、米色、橘色和白色。桂花不光开出的花朵颜色很漂亮,桂花树还很容易生长,不管是乡村土地还是城区土地,都是好养活的树木,好像不太挑地方,只要给它点阳光和雨露,不用杀虫和锄草,就能自由生长,终在某一天还你意想不到的静怡与舒心。这也像是在说我们,不管是一棵多么孤单的小草,只要足够尽情的生根绽放,简单一点通透一点,长成参天大树也不是不可能。

据统计,在我们家乡泸州,主城区就有近10万株桂花树。放眼望去,这段时间每天都能看到很多路人围着桂花树打转,有的拍照打卡,有的唱歌跳舞,还有的约上三五个好友畅谈天地。出门是桂花香,小区是桂花香,车上是桂花香,工作地也是桂花香,满城都是桂花香,走到哪里都是或淡或浓的花香味,惹人怜爱如痴如醉,真觉生活在这个飘满花香的城市太幸福了。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相信良好的环境下人的心情总会更加美好,那拼搏的干劲是不是也就更大了呢?不如,停下脚步放慢生活,闻一闻花香的浓烈,听一听花开的纯粹,看一看叶落的自然。

我旅游去过攀枝花、内江、自贡、成都、宜宾等省内很多城市,还去过合肥、苏州、咸宁、马鞍山、铜梁等省外的一些城市。看见他们也喜欢把桂花树种在街边绿化带中、小区空地中,甚至花园、公园中,在春天时感受桂花树带来的成片成片绿意盎然,在秋天时感受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清香和唯美,别提有多赏心悦目了。虽身处异乡,但闻着满满的桂花香,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乡也是那么重视桂花的培育和栽种的。每次,看见已经开了的桂花,我总想站过去,合着一起拍张照,定格下这一瞬间的幸福。

秋天来了,秋风秋雨比较多,更别提是深秋了。有时,一场雨过后或一阵风过后,就能在地上、草丛中看到飘落的许多桂花,似乎给五彩的图画又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完全没有违和感,妥妥的一幅水彩画。随着桂花花期的慢慢结束,盛开的桂花也会跟着慢慢枯萎、落地,一点点地掉到地上,当桂花落得差不多时,好像又给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毛毯,松松软软、香香甜甜,好想要摸一摸再躺上去,尽情地放开双手,抬头仰望蓝天,看云卷云舒,看云淡风轻,多想让时间就停留在此刻吧。那秋日的浪漫,便是这桂花给予的了。

浪漫归浪漫,切不可贪玩,还得保重身体。而桂花不失为秋冬乃至四季都可以利用的天然材料。桂花因其浓郁的香味和金灿灿的颜色,再加上有着祛痰止咳、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美容养颜、清新口气、疏肝理气等药用价值,还被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美食中,广泛制作成饮品、甜品、糕点、调料及腌制品,好吃又好用。比如,桂花酸梅汤、桂花茶、桂花雪梨银耳羹、桂花酒、桂花酿、桂花蜜、桂花糖水,桂花栗子羹、桂花糕、桂花糯米藕、桂花月饼、桂花汤圆,糖桂花、桂花香囊、桂花干,桂花条头糕、桂花鸡头米、桂花酱、桂花鸭等等。

金秋十月,转瞬即逝,不求繁花似锦,但愿岁月静好,一切美好如约而至。爱在深秋,爱在四季,爱在桂花,爱在人间,且行且珍惜。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88033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