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一隅的黔北大地,赤水,这座被翠竹簇拥的城市,宛如一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当你踏入这片土地,目之所及,皆是竹的世界,翠竹漫山,如碧波荡漾的海洋,风起时,竹浪滔滔,似乎在低语竹都人与竹之间那千丝万缕的渊源,展现着竹都人深入骨髓的竹之情愫。这里的每一根竹子都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赤水的竹林,不仅是生态的宝库,更是竹文化传承的圣地,这里的竹工艺、竹建筑、竹食品等,无一不体现着竹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情感。
赤水的清晨,总是以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开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排的一场序幕。在这个时候,竹林成为了主角,它们静静地伫立,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薄雾如同轻柔的纱帘,轻轻地缠绕在每一根修长的竹身周围,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阳光开始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这些光影在地面上跳跃,宛如梦幻般的乐章,为这片竹林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活力。居住在竹都的人们,在这片竹的怀抱中醒来,他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然后带着满满的活力和希望,开启一天的生活。每一个清晨,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赤水的清晨,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开始。
对于那些生长在竹都的孩子们而言,竹林不仅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更是他们童年时期最天然的游乐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总是充满了竹子的清新香气。他们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竹林之间,那些高耸入云、笔直而坚韧的竹子,仿佛是他们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男孩子们特别喜欢攀爬到竹梢的高处,感受微风轻柔地拂过他们的脸庞,仿佛在那一刻,他们能够与竹子一同触摸到那蔚蓝的天空;而女孩子们则喜欢在竹林中寻找那些鲜嫩的竹笋,那些尖尖的笋芽,从湿润而肥沃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宛如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神秘礼物。孩子们在竹林里尽情嬉戏玩耍,他们清脆的笑声与竹叶随风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出一曲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生命序曲。
在竹都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老人们与竹子之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厚情感。他们常常安详地坐在手工制作的竹椅上,享受着和煦的阳光,手中则忙碌地编织着各种竹制工艺品,如竹篮、竹席等。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但他们的目光依旧专注而充满慈爱。竹条在他们灵活的手指间仿佛有了生命,轻盈地舞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竹的故事。他们所编织的,不只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更是承载着对过去时光的深情回忆,以及对竹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尊重。每一个编织的图案,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纹理,都深深蕴含着他们对这片竹都土地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赤水的竹林,不仅构成了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风景画卷,而且成为了竹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这些竹子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可能。竹都的居民们,正是依靠着竹子的这种顽强生命力,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和劳作。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是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展现着他们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
在竹材加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仿佛在为工人们奏响一首激昂的劳动赞歌。工人们手法娴熟地操控着各种先进的机器设备,将一根根质朴无华的竹子,通过他们的巧手和智慧,魔术般地转化为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竹制品。从最初的毛竹,到精致的竹地板、竹家具,这中间凝聚着竹都人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不怕辛苦,不畏艰难,就像那坚韧不拔的竹子一样,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挑战,都能挺直脊梁,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竹都这片土地上,农民们与竹子之间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厚情感。每当春季来临,春笋破土而出的季节到来时,对于这些农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忙碌的时节,更是一个充满喜悦和期待的时刻。天色尚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他们便已经肩扛着竹篓,踏入那片幽静而神秘的竹林。在微弱的光线中,他们依靠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精准无误地寻找到那些鲜嫩多汁、肥美可口的竹笋。挖笋的过程其实并不简单,它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既要确保竹笋的完整无损,又要避免对竹根造成伤害。然而,尽管过程艰辛,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因为这些竹笋不仅仅代表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他们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竹都人民的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下,赤水市的竹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竹林面积已经扩展至132.8万亩,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竹都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赤水市还培育了近400家竹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竹都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2020年,竹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62亿元,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竹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了竹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竹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20万人的人均收入增加,每人增收超过32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传统的竹编工艺、竹制家具,到现代的竹纤维制品、竹炭产品,竹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进步。他们利用竹子的天然优势,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竹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竹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得竹都的竹子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是扬名海外,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张闪亮名片。竹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他们以竹之韧为生活脊梁的生动写照。他们将竹的潜能挖掘至深,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上展现了竹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理念。
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尚品德的象征。它以其坚韧不拔、虚心向上的特性,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而在赤水这片土地上,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竹都”,这里的居民将竹的这些品德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和灵感来源。
在被称作竹都的这片土地上,学校里的老师们经常利用竹子作为比喻,向学生们传授着深刻的道理。他们告诉孩子们,要努力成为像竹子那样的人,拥有谦逊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像竹子一样保持坚韧和节操。孩子们在竹林的环绕中成长,从幼年时期就逐渐领悟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竹子所代表的精神,就像春天的细雨一样,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他们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行为。
在竹都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生活中,竹子的高尚品德无处不在,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邻里之间,他们互帮互助,彼此扶持,就像竹根一样紧密相连,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竹都的人们总是能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携手并肩,共同克服难关,勇往直前。这种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竹魂在竹都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它激励着每一个竹都人,无论面对何种逆境,都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断前行。
在竹都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艺术家们不断地从竹子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无数令人赞叹的优秀作品。画家们运用他们的画笔,以精湛的技艺描绘出竹子那独特的神韵和风采,书法家们则以墨香为媒介,书写出竹子那高洁的气节和坚韧的品质。而诗人们则用他们那富有韵律的诗句,赞颂竹子那高尚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这些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竹都的独特魅力,更广泛地传播了竹子的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竹都,感受竹都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