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境内本无苗族,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古老民族是濮人、彝族。因此,如同境内的汉民族一样,苗族也是外来民族。史料记载: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民族,同汉民族一样,其祖先都发祥于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一部苗族的古代历史,贯穿着苗族从黄河流域向西向南不断跋涉的迁徙过程,直至今天,少数苗族并未停止迁徙的脚步。这种频繁的迁徙,使本来相同集中的苗族日趋分散,并受到新栖居地延绵山区的限制,让这本已分散的群体继续产生分裂。上世纪八十年代,苗族历史专家王治新根据对苗族的迁徙古歌研究,认为生活在贵州西部与西北部的苗族,从黄河中下游迁徙到甘肃、青海地区,再经过自古以来沟通中国南北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进入川滇黔地区。因此,其语言、风俗、服饰、头饰等都与居住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大相径庭。
生活在赤水的苗族,也是这样迁徙来到赤水河流域。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直隶仁怀厅志•风俗志》记:生活在赤水的苗族与汉族“习尚不同,惟马鞯一种,零星散处,喜种山土,随所佃之土为居,迁徙无定,性颇淳,现七八十户,无土司管辖,盖渐靡久矣。”此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增修仁怀厅志•风俗》记:“鸦雀苗,男与汉人无异,女以丝绳挽发,上尖下大,如覆盆状,女不着裤,以青布裙围之,前为盛,今亦稀少,首里更少。马鞯苗,以布拥腹,如马鞯,女亦不着裤,仍以青蓝布裙围之,道光初尚多,今亦罕见。”由此可见,生活在赤水的苗族,从迁到赤水河流域以后仍然在迁徙,清道光年间生活在这里的马鞯苗,到清光绪时已罕见,又迁入丝绳挽发的“鸦雀苗”,而如今生活在赤水市内的苗族,已经看不到丝绳挽发的“鸦雀苗”,他们自称“蒙”,属“红苗”,亦称“红头苗”。
生活在赤水的苗族,长期以来形成分布广,聚居少,散居多,居住高山与半高山多,居住平坝少的特点,并主要分布在大同、葫市、元厚、官渡、天台、两河口等乡镇及市区3个街道,其中以大同镇的大石盘一带最为集中。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之战结束后,以怀阳县旧地建立仁怀县,大石属仁怀县十里的河西里第二甲。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里建区,区下仍设甲,但设多少区,大石属何区现已无考。民国4年(1915年),赤水县下设7个区,废甲设保,大石属第三区第一保。民国18年(1929年),在区以下撤保甲,实行乡镇闾邻制,大石属第三区大同镇。民国23年(1934年),改乡镇闾邻制为联保、保、甲制,大石属第三区大同联保。民国28年(1939年),对区实行调整,将原7个区合并为4个区,原第二、三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区署设在复兴场,大石属第二区大同联保。民国31年(1941年),实行新县制,撤区设乡镇,全县共设22乡镇,大石属大同乡。
1949年12月1日,赤水县解放。次年2月,赤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全县设立3个区,分别管理22个乡镇,大石仍归大同乡管辖,属区公所设在复兴场的第二区。1950年7月,随着剿匪斗争胜利与清匪反霸斗争的开始,全县3个区划分为7个区,保留22个乡镇。同时,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大石由保改为大石村、民族村,建立起村农协会,大石村下辖9个村民组,民族村下辖3个村民组,两个村都归第三区大同乡管领。
1953年1月,赤水开始“民主建政”,实行以地名冠区名,第三区改为大同区,原大同乡分设为大同镇、庙沱乡、石佛乡,大石村、民族村属石佛乡管辖。1956年3月,赤水县对乡镇进行调整,撤销石佛乡,大石村、民族村划归庙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大石村改为大石生产大队,9个村民组改为9个生产队,属大同人民公社庙沱管理区管辖,民族村改为民族大队,3个村民组改为3个生产队。1961年3月,撤销区级人民公社,恢复大同区,庙沱管理区改为庙沱人民公社,大石与民族仍为生产大队,各自生产队全部保留。
1984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赤水县撤销各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恢复建立乡(镇)、村、村民组。同时,新建赤水县大石苗族乡,新建的苗族乡由原庙沱公社的大石、民族两个生产大队与天堂生产大队(原和平生产大队)的第九生产队、石佛生产大队的第七、第八生产队及洞坝生产大队的第五生产队等组成,新设为大石、民族、联建等三个村,共有16个村民组,437户2120人,其中苗族66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1.46%。全乡总面积约10.9平方千米,有耕地159公顷,林地140公顷。乡政府驻地设在大石盘,距离大同场7千米,距市中17千米。
1991年7月,赤水市按省政府安排“建镇并乡撤区”(简称建并撤)试点,经过反复论证和征求群众意见,参照赤水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考虑到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将原来的6个区1个区级镇36个乡(镇)“建并撤”为9镇5乡3街道。大石苗族乡被撤销,所辖大石、民族、联建等3个村,划归大同镇管辖。1993年,大同镇对村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27个村撤并为24个村,联建村在这次调整中撤销,所辖村民组分别就近划归民族、天堂等村。2002年10月,赤水市实行撤小村并大村,大同镇所辖的24个村合并为6个村,保留民族村,将天堂、石佛、大石三个整村合并到民族村。现在的大石民族村位于赤水市西北部,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北部与九支镇毗邻,西部与合江县五通镇接壤,东部、南部与本镇的大同、两汇水村相连。全村面积14.5平方千米,耕地433.38公顷,有林地958.68公顷。2020年有人口985户3292人,其中苗族185户696人。境内有大石小学和村级卫生室,现已建成通村公路和苗族风情园区,村两委办公楼迁建在孔滩桥。境属半高山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峦峰延绵,溪涧纵横,林木葱郁,农作物以水稻、包谷、红苕、洋芋等为主,盛产木材、楠竹、杂竹及柑橘、柚子、葡萄等水果。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