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位于西南方向,流淌着一条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河流——赤水河。它起源于风景秀丽的云南镇雄,自那里开始,它蜿蜒曲折,穿越了云贵川三省的广袤土地。这条河流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的水体,它更像是一部记录着历史变迁的厚重书籍。赤水河的每一段流域,每一个转弯,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最终,它在四川合江县汇入了浩瀚的长江,仿佛是向这位伟大的母亲河献上最诚挚的敬意。而在这部历史巨著中,船工号子无疑是最为激昂、最能震撼人心的篇章。这些号子,是船工们在与自然搏斗、与激流抗争中所唱出的劳动之歌,它们传递着力量、勇气和不屈的精神,成为了赤水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赤水河的河道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在大地之上盘旋,两岸的山峦巍峨耸立,如同守护着这条河流的巨人。河中的险滩密布,暗礁丛生,当水流湍急时,仿佛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而漩涡则好似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令人望而生畏。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往昔岁月里,这条河流却成为了连接西南各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承载着货物运输的重任,成为了经济交流的命脉。木船,作为河上的主角,它们在波涛中穿梭,勇敢地面对着自然的挑战;而那些船工们,则是驾驭这些木船的勇士,他们不畏艰险,用双手和汗水,确保每一条船安全地航行在赤水河上,成为了这条河流不可或缺的守护者。
当一艘古老的木船缓缓地从码头驶离,船工们便开始了他们与汹涌澎湃的赤水河之间的较量。站在船头的号工,仿佛是这场艰苦战役的指挥官,他站在最显眼的位置,目光如炬,时刻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水流、风向以及隐藏在水面下的暗礁。他那洪亮的嗓音,如同洪钟般响起,在河面上回荡,引领着船工们的节奏和步伐。而船工们则分散在船的各个位置,他们有的在奋力地划桨,有的紧握着纤绳,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坚毅,每一块肌肉都紧绷着,充满了力量。这些船工们,他们用汗水和力量,与自然的力量抗衡,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船工号子,种类繁多,不同的号子适用于不同的航行状况。上水号子,是船工们逆水行舟时的呐喊。当木船在湍急的水流中艰难前行,船工们腰弯如弓,纤绳深深地勒进他们黝黑的肩膀,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此时,号工的领唱高亢激昂:“嗨哟啧来!”船工们齐声应和:“嗨也啧!”这一声声号子,仿佛是从他们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力量,节奏紧凑,充满了紧迫感,催促着船工们齐心协力,与汹涌的河水展开殊死搏斗。那号子声在河谷间回荡,与奔腾的水流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人与自然的一场激烈对话。下水号子则是在顺流而下时船工们唱出的旋律,它节奏明快,轻松愉快,与上水号子形成鲜明对比。在顺风顺水的条件下,船工们可以稍微放松,享受片刻的宁静。他们用号子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是上水还是下水,船工号子都是他们与自然抗争和合作的见证,是他们劳动的赞歌,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
平水号子,宛如一首舒缓的乐章。当船只行驶在相对平稳的水域,船工们的节奏也稍稍放缓。号工的声音变得悠扬起来,像是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平水号子心不急,歇口气来缓步前。”船工们应和的声音也变得轻松,“嗨啧,嗨啧”,这声音中带着一丝惬意,让他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能稍作休息,享受片刻的宁静。他们一边哼唱着号子,一边有条不紊地划动着船桨,船在水面上缓缓前行,泛起层层涟漪。这种独特的劳动号子,不仅是一种节奏的调节,更是船工们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寄托。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见证了无数船工的汗水与智慧。每当号子响起,仿佛能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那些在江河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水号子,这种传统的船工劳动号子,充满了豪迈与洒脱的气质。当船只顺流而下,随着水流速度的加快,船工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畅快淋漓。号工站在船头,高声呼喊出富有节奏的号子:“下水号子观水势,前梢摆动后梢移。”船工们听到这激昂的号子,便齐声呼应,他们的声音中透露出无限的自信与豪迈。此时此刻,船只就像离弦之箭,在波涛汹涌的江河中飞驰,两岸的青山迅速地向后退去,仿佛在为船工们的勇猛让路。而船工们的号子声,在风中飘荡,仿佛在宣告他们对大自然的征服,以及对未知水域的无畏挑战。
在船工号子的丰富曲调中,除了反映不同航行状态的号子之外,还蕴含着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号语”。这些号语是船工们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为了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而创造的独特语言。例如,在纤道遇到岩湾反背的险要地段,为了避免纤藤勒伤人,领头的船工会大声呼喊:“王三槐!”紧接着,其他船工们会回应:“反起来!”随后领头的又会喊:“王三板!”“勒腰杆!”这些简短而充满力量的号语,是船工们在长时间的共同劳作中逐渐形成的默契,它们在关键时刻起到了警示作用,帮助船工们避免潜在的危险。而在河流的转弯处,为了防止纤藤在转弯时弹起,将人甩下岩石,领头的船工会发出指令:“前头懒湾湾!”其他船工则会回应:“谨防梭滩滩!”这些号语仿佛是船工们之间的一种安全密码,它们确保了船工们在充满危险的河流上作业时的安全性。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