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播州府仁怀邑有两件世间宝物,冯家美人,罗家诀。
冯家祖籍宁夏固原人氏,宋迁赤水河,代代出美人,与周边名门大户联姻,三百年来,势焰冲天。
罗家先祖为长安官宦人家。近祖乃是明末平奢安之乱,功封卫远侯、骠骑将军罗乾象之嗣,改朝换代,易姓于李。
江湖传闻,罗氏祖传藏酱诀,得之,武功与财富垂手可得。诀曰:
红山红粱红水漾,瓮里春秋日月长。
何人能解此中诀,九九又添八八强。
藏酱诀虽人人知晓,可惜得诀不得法,无人能解,神秘至极。
千百余年来,传言都说,罗家之藏酱诀,计上下两诀。
上诀为蒟酱秘法,凡七七四十九法,上法日月之行,下法四季之变以夺天地神功;下诀为无当功,风雨雷电四招,凡四四一六式,师法自然,势如雷霆。
得之,上诀可实现财富自由,下诀可以护家卫国。
诀源于汉武帝。时,唐蒙在番禺得尝蒟酱,投箸大呼天下奇品,进而欲占为己有。于是,罗氏先祖罗福,便同唐蒙沿长江进赤水河入夜郎都城。夜郎王多同为表示对汉朝的归附诚心,赠予唐蒙“蒟酱”之法。罗福在代管此法期间,乘机偷记于心。
唐蒙最终没在长安造出美酒,含恨死去。罗福知道蒟酱乃世间神品,如能酿造,富比长安。当然,他惧怕唐蒙发现自己的不轨之举,招来家族的杀身之祸。
临死,从枕下取出藏酱诀对儿子说,待我死后,迁赤水河吧,此酱得诀得法不得地利,不能酿也。
传至罗亁象时,他天资聪慧,博采众长,潜心研习,将前辈遗留在老仁怀旧治处的酒业,发扬光大,终成大器,集功名利禄于一生,风光一时。
天有不测风云,富贵本是云烟。朝代更迭,失去势力的罗家,给拥有藏酱诀的后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恐慌。为躲避清廷和各方势力的追杀,只好易姓于李,埋名赤水河岸大洞场的深山老林。
半个多世纪来,云集赤水河的客商只知李家酒,不知前朝罗家酱。
二
寻找藏酱诀的风潮,表面上似乎已经沉寂了,事实上却在江湖暗流涌动。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以反清复明为旗号,聚集江湖人士意欲推翻清朝政权。
于是,曾静从三个方面着手:自己亲自游说,意在策反陕西总督岳钟琪。利用前明旧臣仇恨,他暗派女侠吕四娘刺杀雍正皇帝。派无影星九天廖秘密潜入赤水河,寻找藏酱诀,以上诀酿酒,筹集反清复明经费;以下诀至乘武功训练武功高手,为反清做准备。
九天廖此人诡计多端,所习混元派武功,轻功一流,无人能及。得到飞鹰传书后,打扮成盐商模样,不日进入老仁怀。
一番打听后,心中有了眉目,计上心头。
一个黑漆夜晚,在犁辕坝冯家豪宅红灯笼的晃动里,隐约一轮黑影飞升上屋,眨眼工夫,待嫁新娘冯香闺阁,霎时灯灭、血溅、影飞,一切行动干净利落,如一道闪电往南而去,随即房中丫鬟一声尖叫,划破苍穹。仅仅在挥手之间,一代美人香消玉殒。
护园家丁应声而出,各奔东西南北追寻,直至天明,未有半毫蛛丝马迹。
美人不是嫁给别人,正是李家二少爷李酱。
一段时间来,李家通过酿酒,再成地方富户。玉树临风的李酱得娶美人,也是实至名归。
李酱得知即将过门的娘子忽遭无妄之灾时,父亲李藏刚刚从藏宝洞中,运用藏酱诀下诀最后一式“风云济会”调兑美酒出来,见李酱欲取风雷刀,及时制止了李酱,目的是怕因此走泄身份,李酱只好转而提剑带着众家丁径奔冯家而来。
到了冯家后,除了空怀一腔冲天愤恨之外,也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三
李酱料定飞贼今晚必将前来。故而,留守冯家,守株待兔,瓮中捉鳖。
李藏则似乎从中嗅到了一种不祥的味道。
待儿子去后,捋须静思:飞贼杀人不窃财,到底何为?莫非……莫非知悉新娘将嫁,故意分散注意力,调虎离山,乘机偷袭盗取藏酱诀?
进而再一想,半月之前,亲如己出、朝夕相处二十多年的阿春,突然提出要回陕西老家,莫非阿春已被贼收买?
想到此,启动了护园的机关暗器。独自一人进入藏宝洞,等待着将要发生的一切。
晃眼就到巳时,九天廖从左边山路进入山庄。
每过一道关口,藏宝洞的铃铛就要响一下,这样,足足响了七下,藏宝洞的石门被九天廖的混元功一掌劈为两半,轰的一声倒在地上。
李藏知是来者不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右手在胸前划了一圈,打出一掌,名为“平地风雷”,掌风过处,飞沙走石,直抵石门。
九天廖避过掌风,瞬间进入藏宝洞。
何等聪明的九天廖,知是要从李藏手中得到藏酱诀,断不可能。于是,早与阿春布下天衣无缝局。此时,九天廖用掌力对准早已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阿春向李藏推来。
李藏看见被九天廖打得遍体鳞伤的阿春,觉得是自己错怪他,便将使出的“电闪雷鸣”掌收住,去接飞来的阿春。
九天廖乘机以移步大法进入李藏身后,使出混元掌第三式“从天而降”,拍向李藏顶门。顿时,李藏一边倒地,一边口吐鲜血,只听见噗的一响,倒地身亡。
正在冯家的李酱,得知消息后,回庄进入藏宝洞时,发现父亲早已身亡,只有奄奄一息的阿春还躺在地上。
半月后,阿春成功救治。李酱自始对阿春信任有加,形影不离,比亲兄弟还亲。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