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星期天 ,天空雾蒙蒙的充满阴霾。
闵心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她打发七岁的女儿去外婆家,自己在家打扫卫生,想以此来排遣那不安 。
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彭彭彭,彭彭彭”她疑惑地赶紧去开门,见母亲牵着两个小孙女,一个是闵心的女儿,一个是兄弟洪生五岁的女儿。
母亲两手分别紧紧拽着她们仿佛唯恐失去什么似的。母亲脸色煞白,进得门来神色慌张地说道。
“洪生不行了!”
“啊!”
闵心顿时惊鄂得说不出话来。
“早上方芩叫洪生起床上班发现他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了,现送到医院了”(方芩是洪生的妻子,她早起给孩子做早餐送去幼儿园回来发现丈夫昏迷)
“我带她们俩个先去,你也赶紧去。”说着便带着两个小孙女走了。
此时闵心已无心打扫房间 ,她放下手中的扫帚随便收拾了一下,便向医院奔去。
母亲说的医院是厂职工医院,离家约两公里。
走在路上,她想着头天晚上的梦。一只黑色的大鸟飞来撞在她的胸口上。醒来后,不知这是什么预兆,现在想来,那只大鸟应该是来报凶信的。一路上,感觉心咚咚咚跳,荒得不知所以。
闵心的弟弟洪生之前患肺气肿住院治疗,病未痊愈就出院了,他担心自己如果长期住院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支撑。
“现在大概是肺气肿又复发了。”闵心一面心急火燎地赶路,一面在心里这样想着。
闵心兄妹三个,洪生小闵心两岁,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其下有个妹妹。
虽在一个单位,但平时各忙各。现在兄弟生死未卜,闵心此时方才感觉自己平时疏忽了对兄弟的关心,此时一种歉疚感涌上心头。
洪生命运多舛。小时候得过肝炎,那时候,他每天抱一个白色的搪瓷缸,里面装着白糖拌西红柿。母亲说,白糖拌西红柿能治疗肝炎。
文革时,父亲被打成“保皇派”,被“造反派”押着戴尖尖帽游街,那时洪生还是不懂事的年纪。他跑回家天真地对妈妈说“爸爸戴的帽子好好看喔,妈妈你给我做一嘛我也要戴一个跟着他们游街”妈妈听了他的话,真是哭笑不得。
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吃的苦较多,他当过知青下过乡,在农村锄地挑粪,挣公分养活自己。一次,他带了一块马肉回家,他说,马肉是酸的。他说村里开会,从天黑开到天亮。下面全都在打瞌睡,队长一直在不停的讲,讲得满嘴白沫昏昏欲睡。那时闵心听到这些感觉是一件有趣的事。
洪生下乡两年共回家几次,每次回家没呆上一会就返回村里了。
他天性乐观幽默风趣。那时,厂里汇演,各单位出节目,他们表演的节目叫“大寨亚克西”,他扮演新疆大叔,惟妙惟肖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台下观众乐不可支。
洪生恋爱婚姻不顺,因个头有些矮胖,之前喜欢过两个女孩,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妹妹的同学给他介绍了一个刚从技校毕业的女子,这个女子因想通过同男方的父亲接收她进厂里安排一份工作就与洪生结了婚。
那时洪生的父亲是厂里的领导,接收一个人进厂安排工作不是问题。
带着功利性的婚姻是不幸的。
婚后两人感情不和。女人性情乖僻刁钻,曾一度女人自己睡床上,让洪其生睡在地下。洪生性格懦弱,再者,觉得自己是个男人,应该让自己的着老婆,也就忍下来。
结婚两年没孩子,女人说洪生无生育能力。这段婚姻就此终结。
后来洪生认识了一个小县城的女子,这个女子同样离过婚带着一个有智障的女儿。
女子以开洗衣店维持生计。
洪生同这个女子相好家里不同意,认为她没有正当职业。然而他们在感情婚姻一连受挫的儿子执意要同这个女子结婚。
婚事是父亲操办的。他为儿子在厂食堂大厅里简单地置办了一桌席。
席间只女方的父母姊妹,以及的男方的父母和姊妹,空旷的食堂大厅,清白的日光罩着冷清的宴席,感受不到欢乐的气氛。
洪生的母亲没有到席,因为她是死活不同意这桩婚事的。
洪生的婚后生活还算甜蜜。女方有智障的女儿留在了她的父母家里。
方芩的父母是一对善良的老人,为了女儿的幸福,他们承担起了照顾女儿智障孩子的责任,她的父亲是林场退休工,母亲无职业,她的一只眼睛有残疾。
方芩姐妹三个,他们一家住在一个山洞里。虽然一家人的生活是清苦的,但他们家的孩子并不缺乏爱。
洪生夫妻两人婚后同家里较少来往。后来夫妻俩有了一个女儿,看着可爱的孙女,彼此关系方才有了缓和。
洪生上班挣钱,弟媳在家门口推着一个小车卖些小食品,一家三口小日子倒也和和美美。但洪生的母亲总是常常抱怨媳妇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过年时洪生一家没回来,母亲为此抱怨。
说“洪生带着大包小包带去方芩家过年,也不回来。”
如今自己的儿子生死未卜,母亲的心又是何等伤痛。
闵心急火燎地赶到厂医院急诊室。
只见她的弟弟直躺在病床上,一架呼吸机拢着他的半张脸,他脸色发紫双目紧闭。一根指母粗的引流管从被子里牵出。黄色液体一滴滴滴下来,下方用一个小盆接着已有小半盆。
闵心的父母并坐在床对面两步之遥的地方,他们黙然无语地看着自己在处在昏迷中的儿子,可怜巴巴的神情让人心痛不已。
一旁有一些人围站在哪里,他们是病人的朋友,他们同样黙黙地不说一句话,
闵心走到弟弟床头弯下腰凑近他的耳朵,“洪生你要挺住,要挺住哈,我们都在,医生正在想办法救治你”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