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座山峰,她名叫石顶山。她虽无泰山的巍峨,华山的险峻,但却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石顶山,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山脉,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宝库。
石顶山,位于川黔交界之处,海拔近千米,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山顶上,有一条川黔盐茶古道,这是古代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古道旁,奇险无比的“风动石”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传奇。石上有浸凉甘甜、常年不干的一碗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石顶山的神秘所在。
石顶山的美,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曾是红色革命的摇篮,1935年,石顶山暴发了一场成功策应中央红军抢渡赤水、北上抗日的农民起义。月台山起义遗址,这座占地1275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四合院,虽然如今已是断壁残梁,但那一扇刻着“月台山”的丹霞石庙门,依然屹立不倒,向来访者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起义队伍在此会师,群众在此公审大地主,川颠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在此成立,苗胞百姓踊跃参加,夜袭五通乡公所,全胜大同区公所的激烈枪声,破仓分粮,贫苦农民奔走相告的欢天喜地,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还在眼前。
离开月台山,我们来到位于石顶山村8社的桂林园。这座建于1861年的土木结构四合院,虽然破损严重,但依然能感受到她曾经的辉煌。院内的碉楼,虽然右前方的碉楼上面四层已拆掉,只剩底层和高高的红色基石,但依然能感受到她曾经的威严。桂林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砾,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向玉章老人的坟墓就在大院前的晒坝下,他是一位英勇的游击队员,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石顶山的美,还在于她的执着坚守。石顶山寺,这座位于石顶山顶峰的寺庙,是石顶人精神的寄托。寺庙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乾隆三年再修,以后多次损毁,多次再建,保存至今的庙堂是民国初年的作品。这座寺庙,是石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寺中的诗词对联,都是出自石顶人之手,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寺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清人曾蟾光和汪代香了。曾蟾光因喝了生基洞里的一碗水,一夜间便从目不识丁的放牛娃变成了能诗善赋的大文人。他的诗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预言了石顶山享誉川黔的未来。而汪代香,这位石顶乡兽医站退休职工,残疾人,懂得中医药理,上山管理寺庙18年。他看到赤水市旅游业日渐兴旺,唱起了梦想之歌:“石顶山,风光赛江南。革命圣地,开发旅游,丹岩变金砖”。他不仅管理寺庙,为人治病,还收集有关石顶山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文人诗书,为石顶山的旅游开发作铺垫。
石顶山的美,还在于她的原始风光。石顶山寺东北几十米处,有块“风动石”,因临风晃动而得名,石上有常年不干的一碗水。远观,此石如一个挂在崖边的千吨巨梨;近瞧,它又极像个巨人坐着把幼儿凳子,靠巴掌大的两个小靠垫倚着山崖。“风动石”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是女娲补天后剩石跌落而成,二是得道仙人刘真的弟子袁化,随手将所偷仙丹从笔架山扔到这里,那仙丹见光疯长,袁化咽不下也搬不动,又怕它滚落,就用一块小石垫其底,两块小石撑其背。而一些在川黔盐茶古道上过往的客商也怕它滚下伤人,便集资修了石顶山寺,让观音菩萨用法力镇住“风动石”,让它动而不落,稳如泰山。
从“风动石”前的盐茶古道下行几十米,有块匍匐于地的丹霞石,形如凤凰。站到“凤凰”头部望向尾部,你会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奇:两旁绵延的山脊,恰似凤凰张开的双翅,眼前的火凤凰,像要背着“风动石”和盐茶古道冲天而起。走下“凤凰”石,左面山腰出现了一个天然的“百米画廊”,石壁上刻着“神功造笔我来书”。其实叫它画卷更贴切,石壁上下左右的绿色植被如同一个天然画框,将画卷裱褙其中。画卷下,一条一尺来宽的便道紧贴山壁,人行其上如悬半空。
石顶山的美,还在于她的传奇故事。石顶山寺西北面林中,“安放”着石顶山第十二层天梯。下天梯右转,有三块丹霞石,名“牛郎织女”。仰卧而“乳峰”微现的是织女,侧卧的是牛郎,中间那块小石头俨然他们的孩子。这些传奇故事,为石顶山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石顶山于2024年12月17日夜晚,由于下面的小石头承受不住上面的千吨大石压榨崩塌了。石顶山这千万年天生的奇观不见了。赤水人倍感惋惜。很多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悲叹。贵州作家王昌宇老师有诗曰:
石顶山奇石悄悄地走了
一片挽惜声为这一景观送行
我却为它点赞诵经
在生时
它告诉世人
切勿渺视底层人的微小
弹丸之石力托千钧
千万人被顶石喊醒
不要自暴自弃
只要努力
平凡人都会创造奇迹
从不自吹自擂
却教化世人
实力才让人拱服
耐劳才拥有霞云
夜静三更
它悄悄地遁去
送它的是满天飞雪
遍地冰凝
迎它的是五彩朝霞
一路铺金
它的故事
它的精神
将与天地永生
石顶山,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山脉,她以她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执着坚守和原始风光,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她是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她是一座精神的寄托,承载着石顶人的梦想和追求。石顶山,走了,永远地走了。但石顶山曾留下的传奇将永远留在赤水、合江人民的心中。石顶山,你曾是大自然的杰作,你曾是人类的瑰宝,但你的过去和今生,永远值得我们去热爱、去赞美、去探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