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山河刺青录:解码大屯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六盘水 陈军    阅读次数:7292    发布时间:2025-09-02

早有耳闻——“乌蒙藏大屯,大屯藏秘境

 

如溜耳河大峡谷的桥上桥半边岩狮子山梯子岩夫妻山狗穿洞等自奇观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亦常听闻——“月琴调余韵悠长,祭山神古风犹存。

 

更有三官寨的挽歌谣挑花绣火把节……种种人文瑰宝无不引人驻足流连。

 

既然神秘大屯诱我深入,我何不将其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一网打尽,与诸君共享


——题记


每到一处,我习惯于先看其自然景观是否吸我眼球,再考虑要不要挖掘它背后的人文历史。就像追求淑女一样,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哪有心思了解她的内在

到大屯,我第一站是先到名声在外的溜耳河大峡谷,它是大屯乡的旅游门户。

我这人喜山,但山要峻拔,奇秀。

溜耳河大峡谷的飞瀑、绝壁、裂缝、天坑、断崖、石柱、石笋……像一颗颗飞向我的子弹,正中我下怀,夺走我一声声尖叫。看,那山泉,在梯子岩上马失前蹄,沿七级阶梯层层翻滚,先梨花带雨,继飞花带泪,后放声咆哮。再看,那裂缝,肯定是雷公震怒,居中一击,一山为二,慢慢撕裂,泪化长河。再来看,那天坑,是不是哪吒闹的,要不,怎么和他的乾坤圈大小一样。看,那些奇花异草,这家伙怎么不带走呢?看来,他只是耍点小性子而已,心中还是有生态保护意识的。还有那断崖,是不是藏着断肠人……

我这人喜水,但水要有情有义。

目视溜耳河静默地流淌,宛如大屯肌体上一道悠长而清晰的脉络。它又像浣纱姑娘,不声不响地抚摸着怀中的鹅卵石。风拂过水面,无数细小的涟漪仿佛无数张嘴,讲诉着彝家那些被时光浸染的故事。于是,大屯的前尘往事,便悄然在这河水的低语中徐徐铺展。

 

大屯的往事,远的可以从扯勒部落建立说起。在公元147年至178年,也就是汉恒帝建和、灵帝光和年间,恒部(始祖为穆阿卧——彝族六祖之一)第十九世德赫辉率部九千,渡白水江进入赤水河上游两岸(现在的泸州市古蔺一带),建立扯勒部落,开启了扯勒部落的文明。

近的可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奢安之乱开始。奢安之乱历时九年,政权抗争的烽烟终以奢安兵败散落尘世。为避朝廷秋后算帐,其部族人改姓为余、杨、苏、李、禄、张、陇,分布在当今的阿市、杨柳湾、烙烘、金沙岩等地。然,时光流转,历史变迁大屯乡政府所在地三官村的彝家人,作为扯勒部落的后裔,至今仍延续部落流传的建筑风格、婚丧习俗、文化教育以及传统节日。例如祭山神唱挽歌火把节等活动,无不显示三官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尚,对生命的敬畏。

在三官村彝族历史文化陈列馆,那泛黄的羊皮典籍,让后来人抚去岁月的蒙尘,穿过历史的长廊,感受、继承、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古色的牛皮盔甲,冰冷斑驳,它不仅是刀光剑影和英雄梦想的沉寂,更是一个民族在远古图强的依赖;陈年的蓑衣,承载着这个民族多少历史风雨多少血泪和辛酸只有每一片针叶知道。

查阅诸多彝家古藉译本,令我惊叹的是,心理学不是汉文化的专利,在远古,这个民族已经有了心理疏导的方法,如彝家古籍《武数谷数》,这是治精神病人的书籍。视其病人病情,可按方抓药,可由数额施术。尽管数额被称为巫师,多数人认为其术是巫术。实质上,认为是巫术的人,都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以及耐心。数额之术和汉文化中的叫魂观水碗算八字一样,都是提醒久困英雄,指点迷途,能否达到目的,我们暂且不言,至少我们能看到希望,身心放松获得愉悦。这些活动,只是具不一,手段各异,皆殊途同归。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迷信,我以为该批,不评。往往被诟病的东西也有可借鉴的一面,一切皆看取舍。

三官寨,作为扯勒部落文明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它的历史厚度让我咂舌,让我不敢小觑这其貌不扬的汉子,更多想法是进它的体内,探索它身后的神秘。

 

告别三官彝族历史文化陈列馆里凝固的时光,再深入到大屯乡大屯村和平组,在这里,我仿佛又摊开了一部活态史书。

在大屯村和平组这片土地上,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大屯土司庄园。它是西南三省境内,乃至全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庄园。历史上,它尽管经历几次修缮,仍不失王者之风霸者之气。土司庄园依山而建,其靠山呈卧虎之势,向山如万马归巢。我们从侧门走进庄园,正墙中轴线上,余氏家徽赫然醒目。家徽由一大一小同心圆构成,喻意为团结和谐,简单的线条含有天地人三才和彝家虎的图腾。在我国,家徽是标识,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早在远古部落时期就出现了,它类似于一个民族的图腾。

土司庄园按建筑用途分,分左路、中路、右路三个区。我们从右侧进入,先到右路区,即是轿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室内停车场。主人外出归家皆从这里起落轿。然后到中路区,中路区是整个庄园的中轴线,纵向并列三堂,即大堂、二堂和正堂。大堂用于会客,议事和审判;二堂是老年人的起居室,设有回廊和天井;正堂是庄园主人及其家眷的起居场所。最后到左路区,左路区有亦园(接侍客人的地方,园内有花圃,客房)粮仓和绣楼。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76039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