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仰望林则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8048    发布时间:2025-10-19

虎门,一个传奇、神秘的地方。很多年一直在我心中萦绕。

10的广州依然气未消,热浪不減,带着久有夙愿,怀着久有的敬仰,顶着烈日来到虎门销烟旧址,仰望林则徐高大的塑像。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而林则徐,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夺目的巨星。当我走近展览馆,阅读他的成长岁月,感受他的心路历程,的心一次次被他大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所震撼,一次次被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感动难当头,面对列强,林则徐始终以中华儿女的血性,不卑不亢,正义凛然。此,两广总督他异常敬佩,并紧密配合掀起强大的禁烟运动。

林则徐生活在清朝末年,那是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国外,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妄图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财富,毒害国民。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林则徐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救国救民的禁重任。

他留给后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虎门销烟。当时,鸦片像瘟疫一样在中国大地肆意蔓延,不仅严重损害了民众的身心健康,还使大量白银外流,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林则徐深知鸦片的危害,他痛心疾首地看到同胞们在鸦片的侵蚀下变得骨瘦如柴、萎靡不振。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向道光皇帝上书,力陈鸦片之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其言辞恳切,掷地有声。

道光皇帝被他的赤诚所打动,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深知此行责任重大,困难重重,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一到广东,他便雷厉风行地展开行动,亲笔拟写第一道禁烟令,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面对英国鸦片商人的百般阻挠和威胁,他毫不畏惧,坚定地表示:“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的强硬态度和果断措施,让那些不法商人闻风丧胆。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林则徐与两广总督一起共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余斤。1839 6 3 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正式开始。在虎门海滩上,林则徐亲临现场,指挥销烟。只见鸦片被倒入挖好的水池中,与石灰混合后,顿时浓烟滚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围观的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为林则徐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虎门销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林则徐也因此成为了民族英雄。

然而,虎门销烟的胜利并没有让林则徐的人生一帆风顺。英国侵略者不甘心失败,他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在战争中,林则徐积极组织抵抗,加强海防建设,多次击退英军的进攻。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并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林则徐也受到了投降派的诬陷和迫害,被革职查办,流放到新疆伊犁。

在流放途中,林则徐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到达伊犁后,林则徐已近花甲年,他不顾年迈体弱,积极协助当地官员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善民生。他还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边防情况,为加强边疆防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堪称世界奇迹的坎儿井长渠洒满了林则徐的汗水被当地群众尊称为林公渠

林则徐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当我仰望他的塑像,从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中,就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他不畏强权,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品格

走出展览馆,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历朝历代的忠良为什么屡遭迫害?良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重用?这个密码何时能破解!

如今,我们仰望林则徐,不仅仅是缅怀他的功绩,更要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学习他“海到尽头天作岸,山到顶人为峰”的博大胸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须知,当下被人强加的还在蔓延,我们需要觉醒,我们要学习林肩担道义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未知,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虎门,林则徐而光耀中华大地;西方强盗,因有林则徐样的民族英雄胆寒。我们今天缅怀一百多年前的英雄铭记林公的丰功伟绩就是要永远仰望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永远传承“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踏着林公的足迹,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445745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