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在姨公家的第三个表现,也是第三个考验,也在同步进行着。
每年七月、八月的这些天,是本地的暑天,天上没有一片云彩,地面没有一丝微风,赤裸裸的太阳从早到晚,天天如此地瞪着眼睛没有丁点儿温柔。
如果你没有悠闲在躲在空调房间,而在置身在房外,那么,白晃晃的阳光底下,气温早已无情地攀升到40度以上,滚滚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地恣意流淌,无情地笼罩着、烧烤着周围的一切,又将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吹得滚烫滚烫!
还有那些公路、桥梁、房屋,及所有的建筑物,还会助纣为虐地配合着,将热浪一波又一波地幅射到每一个角落,让你无处藏身。这就是本地的夏季,年年如此!不然,你怎么能记得住“火炉”的滋味呢?
但是这会儿又是农村收获的季节,顶着火辣辣的烈日收获庄稼,应该也是农村人辛苦的一方面吧?这当中辛苦的滋味,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的广大的城市朋友,你懂么?
姨公家那个村社处在山区,田少地多,姨公家除了一小块水稻田之外,村庄后面有个圆形山头上的山坡地,也不知道有多少面积,全是姨公家的承包地。
那块地上有几十棵柑桔树,估计姨公对种植果树并不在行,那些果树长得七高八低,东倒西歪。据姨婆说,姨公舍不得花钱,没叫农技员来处理,长出来的桔子既不大个儿,又酸溜溜的进不了嘴。有一年冬天,水果是大年,收了不少桔子,姨公挑到街上叫卖。
本地卖水果都有个习惯,在买之前允许客人先品尝一下口感如何?谁知只要尝了一口的人都不肯再买,姨公挑着担子顶着寒风等待了一整天,卖出的钱还不够中午吃饭。到天黑了,无可奈何的姨公只好气喘吁吁地挑着剩下的满满一担桔子往回走,把他气昏了头。
姨公自己跟自己生气一场之后,便把桔子拿去送亲戚。本来在城里,人家送你水果,你是欠了人家的人情。姨公这回却成了例外,本村的亲戚大都知道姨公的桔子是个什么味?那些有馋嘴小男孩儿的家庭还勉强收下几斤,其他的都不肯收。姨公说了好话几大筐,反倒好像欠了人家人情似的,这才又送出去了一些。最后,堂屋墙角边仍然还码放着一大堆,姨公只好果断决策:喂猪,让家里饲养的两头猪来享用了。
按说姨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了,姨婆也劝他把那些酸桔子树砍掉,另外种上新的品种。姨公却死活不肯,说是“我活了几十年,不靠那几根果树照样穿衣吃饭!”。姨婆当面背地都骂他倔驴犟牛,却又没办法把他怎么样?
不过,这以后姨公也不再管那些桔子树的事了,不浇肥,不除草,也不剪枝,任其自生自灭,也就成了我看见的那副模样了。
虽然如此,“病树前头万木春”,桔子树没有人去管,果树旁的庄稼,姨公并没有马虎,其他农作物还是蛮茂盛的。记得七月份这段时间正是收获包谷的时候,是吧?
我想应该不会记错的,毕竟那也是一段比较深刻的记忆。
最近这些年,什么粮食呵、蔬菜呵都可以温室里大棚里培养,寒冬腊月吃黄瓜吃西红柿反而成了常态,再遇上转基因这类高科技的玩艺儿等等什么的,完全忽略了季节与不季节的问题,搞得人们的思维都乱了,不知道这些应该是进步呢还是退步?
我呢?年龄不算太大,观念还是属于守旧的类型,我喜欢那种春播秋收,日月交替,寒来暑往的有序运行,即便我的口中的味蕾少了一些享受,也不喜欢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那些用化肥用激素以及改变内部基因等培养出来的东东。就好像一个天生的美女,与另一个是垫高鼻梁、磨尖下巴、割双眼皮,通过人工整容出来的美女相比,大多数爷儿们都更喜欢天生的美女吧?
好了,美女的话题不能说得太多,毕竟看书的并非全是爷儿们。还是回到姨公家的包谷地来,那一个山坡上的包谷,具体有多少面积?记得姨公曾经说过,当时我只想讨好姨公,对庄稼没有兴趣,对土地的多少也没有实感,过了就忘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大片山头,总不止三、五亩吧?
至于姨公家只有三口人,能不能分到那么多的地?这个问题我后来也想过,那些穷僻偏远的山区,土地肯定不会如城里边那样珍贵,更不会如北上广深那般每平方米可以达到**万元的价格,所以多一点儿少一点儿没人追究,再加上姨公也有个占小便宜的习惯,那个田边地角的土地,他总是想方设法往外扩张,一回就一点儿,今年用锄头往外挖出去一寸,明年再扩二寸,姨公的土地又在山林边,不会与人起纠纷,天长日久下来,姨公那块土地多出来的可能就不是一丁点儿了。
所以,姨公那块山坡地的包谷,让我接受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多星期的考验,而且是头上顶着“七月流火”那般烈日的炙烤!
本来如果姨公身体好,与我两个人一起干活儿,也许用不了几天,偏遇上姨公把我引到包谷地转了一圈之后第二天就生病了。
回想起来,姨公肯定是中暑,然后引发了身上的老毛病。姨公接连吃了几付中药都不解决问题,姨婆就唠唠叨叨地劝姨公到镇里的卫生所找医生开西药。谁知姨公坚决不肯,反而发了一通脾气,这就和当年鲁迅老先生不同,鲁老先生不喜欢中医,而姨公偏爱中医,为什么呢?
听姨公与姨婆在争执中也透露了一些信息,卫生所开一次药少则也有几十块,而姨公自己也略懂一点儿医道,看着白花花的几十块“大洋”流出去,绝对是剜却了姨公的心头之肉。姨公说到镇里草药一条街找“李草药”,两块钱就可以买一付草药,既治了病又节约了钱,岂不两全其美?
人既然吃了五谷,就难免要生百病。等到我后来长大了更懂事一些了,也常听到老人说,年青时用健康挣钱,老了就用钱来买健康。又与朋友聊天,朋友的一番议论把当今的医院挣钱之道刻画得入木三分。
朋友说:许多人的心目中,认为医院还是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的地方;实际上,医院早就变成了企业,企业是做什么的?就是以利润为目标,它的目的就是赚钱;你到一家商店去,老板娘笑眯眯的把你奉为上帝,欢迎你招呼你,向你介绍哪一款服装漂亮哪一件商品实惠等等,老板娘的所作所为,就是希望你多买她的东西,自觉自愿地把腰包里的钱掏给她。
而医院呢?同样如此,所以经常有一个普通感冒便花上几百元,一点儿小病花上几千几万元的事,全然不会考虑到老百姓中的绝大多数并非贪官污吏,他们的钱挣得极不容易。遇上你病急了乱投医时,你为了尽快治好疾病,减少病痛,甚至还主动地迫切地希望医院为你用点特殊的药物或者办法时,你就正好中了他们的下怀;就算你不乱投医,他们也有办法,你在医院里经常听到医生说“你再不治就会如何如何的后果?”、“你再晚来一点儿,就会如何如何的严重?”这就是好些医院的口头禅和杀手锏。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