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土地“革命”方兴未艾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再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谌剑    阅读次数:38128    发布时间:2021-01-02

 

回望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面对东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坚船利炮的轮番轰击与敲打,军事上溃不成军,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的嬴弱不支,清廷屡战屡败,割地后又割地,陪款后又陪款,勒紧裤腰带仍无以满足列强口腹之欲,全国关税收入自主权转由列强掌控,农业资本疲弱无力抗衡外国先进农业高科技产出的破门入关冲击,旧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始终落在国际分工产业链未端,原始低端农业产品与钨矿等矿产资源始终是出口商品与易货贸易的主角与大佬,国际收支连连出超,各式应运而生的新生工业生产被洋人与本国买办官僚牢牢把持,所有新颖的贸易组织形式与各种飘洋过海的泊来品及其本土化产品统统冠以了带有字开头的自卑的自我歧视自我侮辱性称呼,洋行”“洋火”“洋铲”“洋油等系列对彼时当年上了年纪的见证人耳熟能详的响亮称谓迟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在中国广大偏僻山区销声匿迹。旧中国落后封闭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屡屡在帝国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纠合的硬软实力较量中,落伍败北,结果惨不忍睹!民族工业自萌芽之初就一直在外国资本的牵制压制下苟延残喘,艰难求存。工业反哺农业,更是当年遥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其时,中国的农业农村哀鸿遍野,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农民一贫如洗,人民在清廷这艘露风渗雨的破船上颠簸摇曳,整个国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越陷越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没有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带有个人主导专属性私权的洋务运动打造的亚洲第一海军舰队,甲午海战,不敌明治维新后厉兵秣马、磨刀霍霍、举国团结节俭备战更新装备一致对外向敌的蛮夷倭国日本的联合舰队,大清全盘自德国外购的铁甲军舰致远号”“定远号等在日寇同仇敌忾的排兵布阵与完胜己方的舰船航速,舰炮射速、多维转动的射击角度,烈性暴头的黑火药加持下,一败涂地,折戟沉沙黄海,英勇的管带与清兵随同心爱的战舰壮烈殉国。伤筋动骨,折损元气的大清,自此更加的萎靡不振,国力越益孱弱,举国迷茫无助,朝野上下及至民间,各种救国主张与强国呼吁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公车上书徒唤奈何,维新改革胎死腹中,预备立宪制宪改头换面操作手法下摄握皇权徒有其表,封建压榨与盘剥敲骨吸髓,中国人民与中国农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其势越发沉重压顶!中国何去何从?中国人民与中国农民何时才能翻身解放获自由?!制约阻滞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围绕土地问题的核心地权主权所有权问题何时才能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得以尘埃落定?所有这一切又一切的疑惑与困顿随着苏俄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一声炮响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逐渐冲破迷雾,明朗、清晰!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广阔的农村新天地,心无旁骛,心底无私,通过近百年的勇于实践与接续奋斗,成功破解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土地难题!中国农村面貌天翻地覆,中国农民生活今非昔比,中国农村的治理模式是在集中又民主中彰显高效快捷的坚持完善党的领导的乡层村级政权的有效组织建设形式,中国农村是当前世界范围农村定义标准中的农村中发展最好变化最快变化最大的现代化新农村。中国广袤农村不再存在历史上所谓的土地问题,中国现阶段的新农村的土地问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释放社会生产力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再延续,再完善、再巩固、再深化、再拓展!这样的不再是土地问题计利当计天下利,为民当为天下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的社会政治实践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初心与使命的鲜活诠释与生动写照!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底色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耕地者有其田”“均田赋”“免田赋”“种植农户国家直补等一系列不可想象的兑变为现实利益的收获,沉甸甸、金灿灿、明晃晃,夺目眩目,光耀全球!

1229日落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怀惴不变的火热初心,牢记恒久不变色的忠诚使命,坚毅执著引领中国航船乘风破浪,杨帆远航!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中国的乡村振兴盛景一定会如诗如画!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9724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