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文抒胸臆,诗里透哲——李发模诗歌评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宋世宽    阅读次数:36871    发布时间:2021-01-17

 

他抒情描写景物的诗歌字句形象生动,不仅风趣、且还有韵律的情调,让读者在欢悦中朗朗读完,如《云囤写意》--车向云门囤,“山路几歪歪,沟壑几拐拐,太阳几晃晃,林竹几筛筛。云门囤到了,山路开开,楼阁排排,停车漫步向河谷。云影儿摆摆,花朵儿乖乖,美也养人,闲也开怀,鸟翅斜斜飞,蜜蜂仰仰采,快步上前去,船儿几歪歪,坐位几摆摆,浪花跳起来,人爱云门,一囤山水,把门儿开开。”这类作品,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把你带到景区旅游了一番。

他对“山”的抒情描写可谓气势豪迈,如《登上娄山关极顶》:“登上娄山关极顶,放眼,千峰万峦。山哟,远远近近,高高矮矮。山哟,苍苍茫茫,汹涌澎湃,啊啊--这遵义人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大黔北顶天立地的舞台。我不是刘邦,却好想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不是项羽,却一腔热血澎湃,力拔山兮气盖世,啊啊--这才是遵义人的气概。补天,我们是女娲站起来。填海,我们是精卫站起来。追日,我们是夸父站起来。移山,我们是愚公站起来,一山一排好汉,一岭一批雄才。我们是山,我们是岩,从山挤岩的褶缝中站起来。如果说中国是醒来的雄狮,我们龙腾虎跃”……这类作品,折射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而产生的大气磅礴,让读者产生豪情万丈进而充满我们的文化自信。

哲理类,他的哲理可分为“拆字解说哲理”和“社会现象哲理”。拆字如“己”:“己,指自己,古体字之变形,由乙字变形而来,似弓,天乾濳乙而下变成‘己’,身躬耕苦读以求衣食。自己的‘己’,融入人与自然,懂得感恩,识大体,则天人合一。己在‘易’数十天干中居六位。《说文》曰:‘己承戊’,戊己为中央土,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为君子”……他的这类诗歌涉猎传统“易经”等,足见他的学识宽广。作为现代诗人,把传统文化的“哲学”揉进现代诗歌且能做到“妙趣”,尤其是诗人要通过对汉字结构的谙熟并展开极为丰富的联想才能够完成;现象哲理类,是诗人通过独到的眼光去捕捉、洞察世间得出的某些现象哲理,如《弯刀之问》:“是屈原的‘天问’?屈原问天,不,是百姓的天问。屈原问天,以诗。百姓的弯刀问山,以汗。问天者,问国家大事。问山者,问衣食饱暖。百姓的弯刀还有一问,屈老夫子,假如你不受排挤,还问不问天,而我百姓要衣食,世世代代都必须以汗问山。难怪,只有千年的百姓,没有千年的官,也难怪,真正的《离骚》与《天问》,是民心,在民间”。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因屈原不得志而以《离骚》问天,是“政治”与“民”的普世现象的“哲理”,倘若屈原“得志”--事业如日中天,正如诗中所问:“屈老夫子,你还问不问天。”答案已经清晰,这种现象的“哲理”,客观反映了从古至今文化人的秉性,也是人之“共性”。

除外,李发模诗歌谈人生的哲理更为透彻,寥寥数句,把整个人生剖析得如镜子般明亮,如:“从母腹血的起点,到殡仪馆的终点站。其间运程,少壮勾践志,天问屈原愤。中转抢占的坐卧,已换哪个。运转在加速,从远方来,一件旧行李,一脸老地图,想正眼看看时运的列车,还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就要进入灰化的盒子,那才是天长地久的服务站。”

最后是“八卦类”。古人云:“伏羲仰现象于天,仰观法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之德,以类万物以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李发模的这类诗歌,正注入“八卦”的“万物以情”,这部分亦然很精彩,只是诗歌的格调与韵味变了,如《乾》:“乾字,从十日十和从乞,日是宇宙中大日如来。上十是大菩萨,下十是十大菩萨顺天合而下,向宇宙十方普撒生命种子。从乞,万物生长乞求于天,即乾。《易》卦里,乾卦乃纯阳之卦,二进制数里111为七,自然代表天,动物为马”……再如《坤》:“坤字,从土中从申。从土,指地球,大地。从申,指地球运转着天乾,潜下乙乞的伸束,地控元气,伸缩于坤。坤音通困,困住元神,坤卦对应乾卦,纯阴二进位数理000为零,自然物为地,动物为牛,人物为母。就人而言--人体为腹,属性为顺,厚德载物,五行为土,内脏为脾”……这类作品深藏“玄机”与“玩味”,可谓百看不厌,也足见他对易经八卦研究之深。

事实上,李发模的诗歌哲理类应细分为“人社象”(人与社会之现象),“拆字”,“八卦”三类。他的“八卦”是对自然、宇宙的深度剖析得出的哲理,那是时空宇宙之哲理,是与天、地、人等息息相通的“天道(理)”,正所谓“天地大同”,“天人合一”。实际上,世间万象皆与宇宙时空、天地融为一体,相生相克地运转着。他的悟道不仅从诗歌里表现出各自的哲理与情怀,还流露出佛、道等的精神(现象)内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6561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