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县2017年到2020年中学少先队组织发展的宏观来看,全县少先队组织存在多元化发展,每个中学少先队组织在党组织、团组织、队组织一脉相承中,工作开展的积极性有所差异和区别。部分中学少先队组织工作的发展依赖于小学少先队组织工作发展的推动,这导致中学少先队工作偏向或被动,工作创新会有所影响。
尽管如此,但镇宁自治县中学少先队工作始终坚定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前进方向。众所周知,少先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就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增强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素质和少先队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明确了战略地位、时代主题和职责使命。这给中学少先队工作的完善提供了有力可实的动力。
2019年,镇宁自治县中学少先队组织开展了“领巾大,责任大”换戴大号红领巾仪式。为全县中学少先队员成长的工作定了一个标杆。不仅如此,中学少先队组织应加大力度着力在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强化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化和实践化工作体系、优化辅导员队伍素质结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实现新时代中学少先队的深彻变革,真正让中学少先队成为培养“红青年”的红色摇篮和红色学校。
但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全球经济趋势和国与国多边文化渗透,国内政治、国外政治的变化,少先队教育也面临着考验和更高的要求。那么,少先队辅导员如何面对这种复杂而多变的现实局面,也是眼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所以,如何奋力推动新时代少先队事业实现新发展成为了少先队辅导员的重大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
少先队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少先队员从年龄结构而看,在其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少年儿童和青年的接轨点,如何把这轨道接好,更值得深入来思索其发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带领少先队履职尽责、奋发有为,为红领巾增添新时代的光荣。做好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全队要努力,全团更要努力。共青团要充分认识到少先队工作就是自己的责任田,以锐意进取、只争朝夕的改革精神,落实和推动党团队一体化建设,鲜明树立起将团的各项工作延伸至少年儿童的意识,更好担负起全团带队的政治责任,真正不负“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个光荣称号。这是中学少先队工作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中学少先队组织要牢牢抓住其自身特点和实际来展开切实可行的育人工作。
真正深入中学少先队工作,依稀还能遇见少先队员和教师对少先队组织认识的偏见,但这绝不会成为当前中学少先队工作的全部内容。在中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各学科的发展会对中学少先队工作开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但中学少先队工作的融入,甚至影响着各学科成长成熟,至少在德育教育中绝对起到良好作用,进而更多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所以,不管是学科教师、校长及中层领导干部,以及共青团组织和教育部门,要清晰、清楚、全面的来认识少先队教育,特别是中学少先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正如少先队专家张先翱在《论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四个特征》所说:“少年儿童的教育有四个支系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少先队组织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居少年儿童教育的中心地位,少先队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人们常说,少先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教育作用。”所以,中学少先队教育在中学,而又区别于学校教育,说明中学少先队教育的重要。
1942年4月4日,毛主席同志为《解放日报》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9年之后团中央一直提出,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将这一思想作为活动原则写入1962年12月颁布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1980年5月,邓小平主席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少年宫向少年儿童祝贺节日时提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从小学习做人”“要从小学习立志”“要从小学习创造”。2017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颁布《少先队改革方案》。2020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而中学少先队员在全国少先队员中,所占比例很大,这意味着中学少先队工作对整个少先队工作的完整性。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