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岁月里挖掘出来的传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聂 军    阅读次数:21834    发布时间:2022-11-23

——读小说《山鹰》有感


一位退休老同志,一位赤水本土的“红色文化”挖掘人。他常年游走于赤水的山山水水之间,穿行在历史与岁月交汇里。2006年至今出版文学作品十余部,200余万文字 ,长篇小说《独臂村医》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类三等奖。如今,一部《山鹰》又踏浪而来,小说取材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期间由中共川、黔边区地下组织领导的“石顶山起义”。以长篇章回小说为载体,承载赤水红色文化之基,讲历史却重在写人,涉风土而专纪事。居庙堂之高,更有江湖之远。这也是作者立足乡村,挖掘乡土文化的又一丰硕成果。其文艺耕耘之勤,作品孕育之爱,乡土文化之精,无不让人敬服。丹青赤水,人杰地灵。勤劳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那一位,永远是最勤劳的那个人。

文化之美,美在语言。醉美贵州,让人难忘。贵州的酒可贵的地方就是它的醇和,所谓“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醉在桌子上,喝了不上头”。小说《山鹰》的成功,除了以话本小说方式展现传奇故事,除了略显夸张的情节与细腻的人物塑造下了不少功夫之外,作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特别是将本地俚俗之语大量使用,让读者在阅读中寻找快乐与本真,品味纯天然的地域风情,无不为作品添光增彩。

首先是山歌的大量运用。山歌是我国传统民歌的重要载体,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但曲调优美、情感质朴,往往以直白的歌词抒发劳动人民纯真的情感。而赤水地区山歌丰富,船工拉纤要唱山歌,石匠开山要唱山歌,老百姓薅秧时也要唱山歌……有句话叫“我的山歌多又多,山歌好比赤水河”。山歌是岁月留下的粒粒珍珠,也是寄情赤水美丽山水的宝贵财富。在小说《山鹰》中,作者大量使用本地山歌,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增添了作品可读性。

如小说第二章第7页中讲主人公王老五是神枪手,16岁就被石顶山猎人推举为“棚子”首领,因为他行走如飞,捕猎勇猛……随后用一首山歌使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石顶山上王老五,狩猎棚子神枪手。

百米举香亮光闪,一声枪响灭火头。

其次是歇后语的巧妙运用。小说中歇后语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这些歇后语,有的至今还在流传,有的正在消失被作者重新挖掘。虽然文字的作用是记载和留存,但在小说中,歇后语的作用更在于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如小说第12页。板斧汉子蔑视王老五的猫写,“板斧汉子瞄了一眼三名持枪人,转而又看了看王老五,心里想:一个区区草药太医,用得着动枪吗?干脆活捉他,让喻区长亲自砍下他的右手……凶神恶煞地说:你们都别上,让我一根筷子吃面条,单挑”。一句“一根筷子吃面条,单挑”让人越品越有味道。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哑巴做和尚,妙不可言”“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乱坟堆上撒花椒,麻鬼”等等。

第三是文尾诗的应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善于“以诗解文”。作者运用章回话本形式来成文,自然也采用了文尾诗形式。文尾有诗,即使这诗可能只是顺口溜,但也能迅速把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意思三言两语加以概括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引出下文。如小说第十二章结尾诗就十分精彩。

外婆饭店真热闹,两家二爷货成交。

腊八节日吃黄鱼,巧施计谋治脓包。

地下活动处处顺,下章不知说哪招。

另外,作品中除了山歌、歇后语,还有不少流传民间的俚语俗语。如“一个婆娘三只奶,怎么没得说出有的来”“燕子不大风里飞,秤砣虽小压千斤”“饿肚酒,醉死牛”“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等等。但岁月如同杀猪刀,无数的精典逃不过岁月,在时间的长河里已悄然淹没。文化传承的可贵就在于传承,正因为有了文字的记录,那些被埋没的珍珠才得以重见天日。所以说赤水有了何开纯老师是赤水之幸,何开纯老师写出了《山鹰》这样的作品更是赤水文化之幸。

文化之美,美在源流。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也体现古老中国智慧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小说以赤水为背景,描绘的自然是赤水地区的风土人情,迎合了现代人远离都市、寄情山水和回归自然的需求。本书对于希望在阅读中探寻川黔巴蜀文化根脚与渊源的读者更是十分有益的。

这里有黔北小镇的描绘。小说第6页描写大洞场非常精彩。“大洞场逢赶场赶集十分热闹,四周村民或扛或提、或背或挑、或买或卖;抱鸡的、抱鸭的、拉猪的、牵牛的直往场上拥。街上布摊、米摊、肉摊、百货摊,摊挨摊、货挨货。赶场人从场头挤到场尾,小孩挤得哭,大人挤得直冒汗。”寥寥数语,山村小镇赶集图已然呈现。

这里有民俗文化的探究。小说第九章开头写道:“合江县九支场与赤水县城一河之隔,由于是川黔水陆码头,赶场时非常热闹。场上有一家茶馆,也是唯一一家,是合江、赤水两县有名的袍哥李厚道所开。李厚道因为是袍哥会鼎鼎有名的‘仁字旗大爷’,茶馆进出人很多,可以说:红道、黑道,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袍哥有个规矩,急求人、急避难、急消灾……只需进门拿个言语,‘仁字旗大爷’就会鼎力相助。”在这一段文字中生动地描绘出解放前川黔地区的热闹场面,涉及到的就有码头文化、茶馆文化、袍哥文化等等。阅读这段文字,好像回到那段历史画面,江湖之气迎面而来。

还有对解放前黑暗现实的揭露。小说第十四章第184页云:天下行业有三苦,拉船、打铁、推豆腐。对船工的痛苦生活,非常鲜活地描绘了解放前赤水地区船工的悲惨生活。船工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角,但作者视角并不是唯主角,而是更加宽泛。所以我们读了小说,才更能感受黔边赤水地区的普通百姓的悲惨。如这一首打油诗所描绘的,正是当时现状的体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0222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