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龙回来我就到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谋划创作这部小说,可动笔写了五千字却写不下去,原因是创作资料不全,对这个历史事件和当时的背景了解得还不深透。后来我又动笔写了九千多字,但还是感觉思路不清、人物形象不明朗,不得不再次停笔。经过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再次认真梳理,终于理出头绪,次年元旦之夜我丢掉原先的创作另起炉灶,重新动笔创作这部小说,二0一八年二月总算完成并于八月出版了。
在创作《南明忠魂》的同时,我已在构思《大明第一清官海瑞》,待《南明忠魂》稿子一交付出版社我马上就进入创作角色,并利用中午、晚上和双休日不停地创作。二0一九年十月我提前退休,这下创作时间充足了,在家专门从事小说创作。经过几年时间,经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去年九月,《大明第一清官海瑞》一脱稿,我立即又以扫黑除恶为题创作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国家出手》,遗憾的是没能出版。
这就是我十多年来的小说创作生涯。
其次,谈谈我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体会和感受。搞什么创作首先都得找好选题,长篇小说创作选题尤其重要。说长篇小说创作选题至关重要这并非妄言,它决定了你创作的小说能否得到出版社编辑青睐,能否出得来与读者见面。实践证明,一旦选题选对了,再加上自己过硬的文学功底,写出的作品肯定会被出版社看重,一定会变成铅字放在读者手上。相反题材没选好,不管你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白做,出版社肯定不会出版你的作品。
长篇小说创作要写的题材非常多,现实的,历史的,工业的,农业的,事件的,人物的,不一而足,都可以写。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别,从事的工种各异,知识、阅历也不尽相同,爱好也有相差,这就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作偏爱和喜好,有的喜欢拿现实和当下的人或事来作选题,有的则喜欢从故纸堆中搜寻他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来进行创作,有的喜欢农业题材,有的却喜欢工业题材,有的喜欢写事,有的则喜欢写人,总而言之,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创作侧重点,所选题材自然就不同了。
那么,长篇小说创作到底如何选题呢?记者在采访女作家付秀莹时,她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人和事。”
付秀莹的说法我极为赞同,在这些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也是这么做的。除此而外,我个人主张选题时既要观照历史,更要注重当下。所谓历史,就是曾经过去的人或事;所谓当下,就是作家现如今生活的时代。但无论选什么题材,都最好是像作家付秀莹说的那样,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甚至是不写都不行的那些人和事,这样创作起来才会顺利一些,创作出来的小说才会有读者和市场。
要投入真情实感。一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它是创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情感渲泄,创作时一定要投入真情实感,要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苦、同乐,情到深处,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就血肉丰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悲可怜,故事情节就会让人可信甚至难忘。记得那年冬天我在火炉边创作《情毒》这部小说时,由于受小说中人物的悲情感染,我的眼泪禁不住流淌下来,一旁的妻子见了问我怎么哭了,我说没事,起身去找脸帕拭去眼角泪水继续创作。在创作《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时,当我写到海瑞受人污陷被朝廷调离人们依依不舍送别的场景,写到他买棺材遣散家人冒死进谏嘉靖皇帝和他两个小儿死在牢中,写到他七十老母离世朋友出钱替他安葬,写到他临死前逼仆人帮他退还户部多给的七钱银子,写到他死后家人无钱安葬和南京市民自发穿上白衣送他灵柩离开南京时,我的泪水禁不住一次次的往下流淌。除了投入感情,小说作家还要熟知自己所要刻画的人物,做人物肚子里的蛔虫和“知心朋友”, 要融入到构置的人物生活中去,知道人物的冷暧,明白人物的苦衷,把自己当成你小说中的人物,而不能置之于外漠不关心。这样,你创作出来的小说才有可能被读者接受。
把老百姓当作读者。长篇小说的功能主要在于娱乐,真正的读者在老百姓中,创作要为老百姓创作,而不能一味的去追求政治效应。实践证明,一味追求政治效应的作品是没有读者的,就算有也是廖廖无几,只有把老百姓当作读者,你创作出来的小说才会有人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作家总是一味的去追求政治效应,甚至是把它当成仕途升迁的金钥匙。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出来的作品,除了送人,有多少读者也就可想而之了。当然,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家的创作也要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讴歌党和人民的事业,否则就偏离了方向。再者,长篇小说创作应该要有个性,要写出灵魂和人性,否则就算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小说也没人看。可以这样说,这么多年来我是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读者对象来创作作品的,甚至是把“做有良知的作家,写百姓喜欢看的书”当作自己创作的座右铭来鞭策我去创作。当然,我说的有良知,就是要无愧于读者,无愧于人民,替人民写作,除此别无它意。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