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皈仙高姓文心汇》学习修谱知识笔记之四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高致贤    阅读次数:44935    发布时间:2023-02-11

 

第二、难以求真务实。给生人立传,不宜正确评价功过,容易产生偏差,撰写人也会顾虑重重,难以秉笔直书。所以呀,不为生人立传,这个做法比较稳妥,这样可以减免或减少修谱工作中、带来的人为的困难和麻烦,更为重要的是,便于求真务实,准确反映人物的真实面貌,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第三、容易引起争论。传记在家谱中主要记载的是家族中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所做所为、好事歹事等。大多家人都了如指掌。有句俗话叫新光棍碰上老邻居,记载赞誉的多啦,在家人中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记载的少啦,传主又不乐意。编者一但有所偏向,在家族中就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就违背了立传的初衷。

人物传记是家谱中的重要内容,在家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物传记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编写人物传记成为修谱的一个传统。其他文学形式的传记另当别论,但在编修家谱时,一定不要为生人立传。

 

六、不要乱用词语。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家谱,是甲骨文家谱,而甲骨文家谱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来,特别是宋代以后,(由官修转为私修),民间修谱,逐渐兴盛,进而形成了编修家谱的特定基本用语。

在大多数的老家谱、族谱中,男子结婚并用,但意思义是有区别的。

对过继的规定也不一样。祧子、嗣子、继子、养子各有说法。祧子、嗣子必须是亲兄弟之间的过继,继子是五服之内兄弟之间的过继,养子则是过来的孩子,是不讲究血缘关系和姓氏的,既可在同族中抱养,也可抱养外姓小孩。(古代有些宗族有严格规定:抱养外姓小孩时,年龄不得超过3岁,养父母身故后,如果养子归宗不得带走其财产)。作为祧子、嗣子、继子、养子都有赡养现在父母的义务,但其中作为一子二或一子多的祧子有赡养两方甚至多方父母的义务,(是双方父母甚至是多方父母的儿子)

还有对年龄的描述,三十为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也叫伞寿,(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桃李年华:指女子20岁。不能把加冠之年写成桃李之年。

还有对丈夫的称谓,古代称郎、郎君、官人、相公等。现代称先生、爱人、男人、孩他爸等。还有一个有争议的称呼叫老公。过去,一种说法是对前辈或老年人的称呼如:公公、婆婆,外公等,另一种是对受人尊敬者的称呼,如关羽,人称关公”“美髯公等。还有一种称呼叫宦官,也叫太监,老叫啥呀,叫老太监

因此,在编修家谱时,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有许多词语是特定的,如果用词不当,就不能准确表述,从而发生不必要的误解。所以,编谱人员要多看家谱知识,明确用词含义,前后用词要严谨一致,最好不用有争议的词语。

 

七、不要贪大求全。编修家谱不要贪大求全,特别是一些大的姓氏、大的家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收集资料时,难度很大。比如王氏,他的总人口就有九千多万人,主要有太原王、三槐王、琅琊王、开闽王等等,即便是编修一个的家谱,就非常不容易。

因此,在编修家谱时,要根据家族实际情况,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最好不要超出家族的能力范围。如果有老的家谱,直接续下来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老家谱,需要重新创谱,有五代家族成员就可以直接编修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家修啦,他家修啦,大家都修啦,到时候,要修通谱、统谱、总谱等,就可以有足够的信息,纵向可以寻根问祖、瓜瓞绵绵,横向可以集族合宗、聚亲联脉。

所以,在编修家谱时,一定要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好高骛远,贪大求全。

 

八、不要本末倒置。木发千尺由本出,木之本在下,家有万代自祖传,家之根在上,尊称先祖或祖上。目前大多数家谱都是断代谱,拿刘氏来说,大家公认的始祖是刘累,在编修家谱时,如果从始祖刘累开始往下,要在千丝万缕的世系和盘根错节、浩若烟海的信息中,找到你这个分支,那是不好实现的。 因此,在编修家谱时,一定要从现有的家族成员信息开始登录,由近及远,自下而上进行寻根问祖,尽量往上追寻,追到哪一个始迁祖,哪个始迁祖就是一世,追到哪个开基祖,哪个开基祖就是一世。追到哪个最早的祖上,哪个祖上就是他们的一世,从一世祖开始往下,一脉相承,开枝散叶。有一个姓氏的家族,他们认为是黄帝的后人,就从老根黄帝开始向下寻找他们这一支家族,结果十多年过去啦,世系根本联续不上,家谱也一直没有着落。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658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