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都匀一中的荷塘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昌勇    阅读次数:32157    发布时间:2023-04-21

 

荷塘中有迂回的石桥穿过,供行人于塘中观赏荷叶荷花。石桥长约50米,宽约1.2米,密密叠叠的荷叶太过茂盛,不少荷叶从桥两边水中伸展过桥面,交接在一起。游人过桥,便与荷叶擦肩而过,两旁的荷叶如柔情款款的绿衣少女轻抚游人的肩头,要将你挽留在这荷塘之中与佳人共享良辰美景。佳人相邀,你又怎会忍心拒绝?于是,你不得不驻足于石桥上,手扶石栏、静下心来尽情享受这荷枝亭亭、荷叶田田、荷香盈袖的荷塘美景来。

如遇雨后,荷塘又是另一番景象。有了雨的滋润,往日酷热的天气变得格外清爽,一切景物都得到了净化。经历一场风雨的洗礼后,有的荷叶己经枯黄、倒伏于水中,只剩下荷枝上残存低垂的莲蓬。当枯萎的莲蓬从荷枝上折落入水中,莲子又在水下生根发芽,来年又生长出新的荷枝、荷叶,开出荷花,结出莲蓬,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更多的荷叶有了雨的浸润愈加丰润鲜灵,柔曼端庄,好像一个个刚出浴的少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荷叶上缀满如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都匀一中莘莘学子努力学习流淌的汗水。那满池飘逸的缕缕荷香,化为馨馨墨香,浓浓书香,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都匀一中人。我虽没有看到荷塘盛夏荷花绽放的美景,但我想,荷花盛开的时节,正值高考的考试和录取时期,也是都匀一中高考的丰收时节,一批历经三年努力拼搏的学子,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出高考成功的花朵。那满池盛开的千百朵荷花,仿佛是千百名都匀一中高考学子的灿烂笑脸,在明媚的阳光下唱着甜美的歌,走出都匀,走出贵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夜晚的荷塘,有一种别样的静谧与柔美。来到一中第一晚,我便去寻觅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那份清新淡雅的意境。夜空流云的轻纱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掩隐着一弯如镰新月,深邃的夜空散布着稀疏的几颗星,在夜幕下羞涩地眨着眼睛。月光和星光并不很明亮,但却让夜空增添了灵动的柔美。淡淡的星月光芒与路灯的光照下,荷塘成了波光粼粼的一片银灰色。欢愉了一个白天的荷塘似乎已经疲倦,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成千上万的荷叶在月色下成了睡美人。塘边的垂柳,仿佛还在为白天的比美中输给荷叶心有不甘,仍在顾影自怜地轻扬婆娑的柳枝,如水边浣发的淑女在梳洗舞动飘柔的长发。静寂的夜色下,春心荫动的雄蟋蟀此起彼伏不知疲惫地“唧--唧”地唱着恋歌,吸引着雌蟋蟀来谈情说爱。寂静的荷塘是它们恋爱的殿堂,这个夜晚,在爱的协奏曲下,不知有多少对蟋蟀在这荷塘边完成它们的婚礼。

夜风清凉,荷塘暗香浮动,随风飘送来不远处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在这清雅脱俗的荷塘四周回荡,声声入耳地敲击着我的心房,让我净拂心尘,静静感悟人生成功的真谛。我明白,这些读书声是这个夜晚最动听的声音,对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持之以恒地积淀这种读书声,厚积薄发地增长知识,终究会改变命运、走向成功、创造未来。

秋水浮香揽星月,荷塘夜伴读书声。我爱这迷人的荷塘夜色,沉醉而忘却归路,直到凌晨十二点多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宿舍。但心己经完全留在了荷塘,沉睡在荷塘月色的梦境中,直到天明。

因有这荷塘美景,引来不少学生休息时来荷塘边和鹤楼书院散步、赏景、看书、学习、做题。正如荷塘边回廊上一副对联所写:欲离凡眼开天眼,直把荷香作墨香。荷塘陪伴和见证着一中一茬茬的学子从这里走向广阔的人生舞台。

在都匀一中校园小住期间,无论清晨、黄昏、夜晚,每当我途经那湾荷塘边,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下来,静静地观赏品读荷塘的美景。走进塘边流翠亭柱上那副对联“池映前贤浇园影,月描吾辈赏荷姿”的意境,肃然起敬地仰望她,膜拜她。此前,无数次邂逅荷,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我与荷塘的相会,是与历史在对话,与先贤在交流。我越亲近荷塘,我越与她心有灵犀,结合近期以来工作上对都匀一中的了解,我渐渐读懂了荷塘与都匀一中的血脉关联。

荷,洗尽铅华,风清骨傲,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清远唯美的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那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等众多闪烁着清高脱俗思想灵性的荷,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深受仁人志士的赏识和喜爱。所以当年张翀被贬谪至都匀,虽身处蛮荒之地,却志存高远,徜徉荷塘边浅吟低唱,以荷的高节作为自己的人格典范,写下了被《四库提要》誉为“旁引曲证,以推明事物之理”的《浑然子》十八篇,践行自己不慕荣华不求富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诠释了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贵品质。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6297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