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常青惨遭霜冰凌,希冀红日早东升。
历过苦寒千般冻,方感暖阳沐浴恩。
(四)
几道土菜瓦缽蒸,足慰谗肠胜山珍。
离家仙游百般好,难忘儿时故园情!
(五)
百年古樟历沧桑,晨起敬奉三炷香。
心祈树魂青常驻,襄助林泉添绿装!
(六)
晨启门帘迎故人,顽童已是雪霜鬓。
相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
(七)
冬雨沥沥到天明,蔫草残花乱纷纷。
本是甘霖润万物,陡增冷寒来袭身!
(八)
聆听晨读稚嫩声,犹忆当年搏功名。
华章写尽烟云散,墨汁仍留香余生!
(九)
身披晨曦又离乡,列车送我去南方。
前瞻后顾难两全,唯祈普世福安康。
文学来源于生活,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源头活水。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文学本源有过探讨,“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对诗歌而言,任何一个生活的场景,就是引领诗人走向精神世界的一束光。许峰老师诗里的这一束光,至少照出了两种功能:一种是诗体结构的完整,一种是思想境界的升华。他不满足于欣赏或观看这一幅幅场景,而是徜徉其间,源源不断地拓展情感与某种画面之间的联系。因而也就拉长了时间,拓宽了空间。
本组诗的第一首诗,可以肯定,是诗人回到故乡后所写的第一首诗。因为景是受情制约的,言为心声,为情服务。我们抛开诗歌的排列顺序,也可以窥视诗人的喜悦心理。这时候初回家乡,久别重逢,内心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物都朝气蓬勃,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与意气风发,所以处处都是美情美景:“山鸡”“百鸟”“野兔”“松鼠”“灌林”“霜花”“叶草”朝霜”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鄂东地区独有的、赏心悦目的风景画。诗人那些含而不露的喜悦之情,就这样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首“满山浓雾罩林泉,斑竹枝枝泪珠连。谁解个中酸楚意?一声长叹和清弦!”
鄂东和我老家湖南的气候环境极为相似,秋冬之际,山林常有晨雾。这时候的场景,勾起了诗人略带愁绪的情感,于是产生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慨。还有叹人生艰辛,时光飞逝之意。古语云:“句到沧桑便是工!”,这种带沧桑感的句子,更容易拨动人的心弦。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谁解个中酸楚意,一声长叹和清弦!”让我们陷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久久无法自拔,诗歌的感染力,就这样跟随而来!尤其一提的是,在这首诗里,可谓一字一景,诗人连用了几位超级大咖的诗词意象,首句出于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句子;第二句则从毛泽东主席的《七律.答友人》中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化用而来,一刚一柔,非常应景,又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高度!第三句“谁解个中酸楚意”,语自曹雪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意象;第四句则从唐.张枯的《宫词二首(其一)》中化用而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首诗能融这么多的古诗词意象,是较少见的。我说的可能还不够全面,请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或者补充。
第三首诗抒写的人生感悟,且有“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隐喻没有出现,和毛泽东的“她在丛中笑”的意境如同一辙。毛泽东主席的诗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其他诗人写“秋光”都是寂寥,他写的却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个浪漫主义传统,在许峰老师的身上得传承:“历尽苦寒千般冻,方感暖阳沐浴恩!”哀而不伤,堪称名句。
第四首诗写了一个生活具体的场景一一儿时的几道土菜,由此展开联想,胜过山珍海味,由具象到抽象,故乡的情,故乡的山水,都浓缩在诗人的回味中!
第五首是上文解读过的,承前启后,可看作这组诗的中坚,也是诗人人格魅力的再现!
第六首诗“晨启门帘迎故人,顽童已是雪霜鬓。相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这首诗应该是写给朋友的。早晨有朋友来访,出门迎客,看到儿时玩伴,如今是白发苍苍,不禁感慨岁月易老,风华不再。读此诗,想到了王国维先生的佳句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尽管岁月不居,时光易老,不变的乡情友情依然,没有随时间和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难得的人间真情弥漫在诗人的心里。整首诗有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情景,却比他更幸运。贺知章回到家乡时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而许峰老师回乡时,却依然能遇到儿时的玩伴,而且是“相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
第七首诗我认为著名诗评家邓三君先生点评得非常好,我就此引用,他说:“这首诗表面看诗人是写初冬突降的一场寒雨,给本已萧瑟的大自然植物带来的雪上加霜的境遇,实际上诗人是借自然物象表达了自我的襟怀和情绪。我们从诗人愁绪心理与自然演化规律相悖的矛盾中感觉到了世间的纷繁和维艰。”
许峰老师是有大爱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从屈原、陶潜、李杜苏辛、陆游、龚自珍、闻一多、毛泽东、陈毅等历朝历代大诗人里传承而来的慈悲心肠。屈原曾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是许峰老师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
三、华章写尽烟云散,墨汁仍留香余生
“聆听晨读稚嫩声,犹忆当年将功名。华章写尽烟云散,墨迹仍留香余生。”这是第八首。此诗也是许峰老师心情的写照。他现已退休,但他的功绩却留在了天地间。这首诗由闻听学子们的读书声写起,联想到少时求学搏功名时的情景,再到墨香人生,就是诗人成长的足迹。诗人把这首诗放到尾二,可看作是诗人告别军营政坛走进诗歌天地的实写,也看作是诗人即将离开家乡返回广东的前奏。但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无愧于人生,胸怀天下、为民请命的贡献功绩,自会彪炳史册!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