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许潮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新探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湖南省靖州县    刘冰    阅读次数:600813    发布时间:2024-02-06

  

二、许潮文化旅游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许潮文化旅游理念,科学规划许潮文化旅游

一是以许潮文化旅游理念深度融入靖州城市建设。把许潮文化旅游与靖州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许潮文化旅游理念深度融入靖州城市建设。树立“许潮文化旅游”的理念,在靖州上下形成“打造许潮文化旅游景区”共识。把许潮文化旅游理念深度融入靖州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打造具有许潮文化符号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把靖州渠阳古城(含许家巷)建成靖州许潮文化旅游大亮点和靖州城市大亮点。一定要精心保护靖州渠阳古城(含许家巷),特别要精心保护许家巷,特别要精心保护许家巷的古路、古屋、古墙、古石基、古石阶、古石座、古岩板、古青石板等“古东西”,逐步恢复许家巷的“许潮”文化氛围。让“许潮”源源不断地吸引八方游客,全力恢复渠阳古城(含许家巷)昔日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切实提升靖州城市的许潮文化旅游魅力。二是科学规划“许潮文化旅游景区”。结合许潮文化旅游开发,做好“许潮文化区域”相关文化旅游工作。着眼前瞻,重于战略。将靖州渠阳古城(含许家巷)深度融入许潮文化元素后,有机地形成新的“许潮文化旅游景区”这一旅游产品后,在保护上:让其更古,让其更香。在开发上:着眼旅游战略,让她走向世界。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成立高规格的 “许潮文化旅游景区”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由市、县领导兼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聘请高资质、高水平的旅游规划机构高标准做好“许潮文化旅游景区”旅游规划,用旅游规划来引领“许潮文化旅游景区”保护、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三是把渠阳古城(含许家巷)建成古色古香城。靖州要把渠阳古城(含许家巷)各类景观融入到许潮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呈现“条条古巷、古屋风景、古色古香”的古文化景观。继续实施苗侗建筑景观风貌改造,继续对渠阳古城(含许家巷)部分建筑恰当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尽量统一建筑的许潮文化元素(含苗侗元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四是把许潮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公园。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房改以及水、电、路、通信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高标准景区建设、景区景观风貌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充分挖掘、整合、包装景区特色资源,争取有更多的“国字号”招牌效应。依托景区“百年老字号”等金字招牌及与渠水、潩溪相邻的条件,强力推介和发展渠水游船、潩溪花船、许潮文化工艺、许潮文化演艺、民俗小吃、民俗体验、城中休闲、苗侗工艺等旅游新产品。五是把许潮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大观园”和旅游集散地。狠抓许潮文化旅游景区标准化提质建设,构建以靖州整个县城为中心,以许潮文化旅游景区等为架构的旅客集散体系。重点推进许潮文化旅游景区升级等工作。提升许潮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购物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靖州县要修建五星级旅游宾馆至少一个,提升旅游接待能力。通过着眼前瞻,重于战略;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改善环境,提升档次等有效举措,使“许潮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中国许潮文化旅游的“大观园”,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含许潮戏曲教育、许潮文化教育)基地,成为中国旅游集散地。

(二)把“许潮文化旅游+”作为靖州产业新增长点来发展

一是发展“许潮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效益。充分发挥许潮文化旅游业的拉动、融合、催化、集成作用,使许潮文化旅游成为推动靖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发展“许潮文化旅游+文化”。深度挖掘许潮文化,着力打造许潮文化节庆、许潮文化产品、许潮文化演艺、许潮文化赛事(含许潮诗歌朗诵大赛、许潮诗歌万人现场书法大赛等)、许潮文化街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发展“许潮文化旅游+商务”。加大许潮文化旅游特色产品、许潮文化旅游手工技艺品、许潮文化旅游特色美食等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加快县城许潮文化旅游特色商品街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发展“许潮文化旅游+体育”。强力加快许潮文化旅游景区“许潮文化旅游+体育”项目建设步伐,打造许潮戏曲广播体操、渠水生态垂钓、体育竟技等新兴许潮文化旅游产品。二是加强“许潮文化旅游+其他”,放大能量。“许潮文化旅游+其他”之“其他”范围很大,除了“业态”以外,常见的主要有“营销”、“媒体”、“公司”等。加强“许潮文化旅游+营销”,扩大内需。积极抢占旅游市场。加强“许潮文化旅游+媒体”,创意策划主题形象。高端策划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题形象营销活动,全力扩大靖州许潮文化旅游的形象影响力。加强“许潮文化旅游+公司”,联手营销许潮文化旅游。出台并完善许潮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业态建设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 

(三)以中国许潮文化建筑标杆引领许潮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建设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978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