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社会人群,通常包括政府普通职员、临时工、企业小职员、无业游民、社会闲散人员,广大工人、农民,和作坊里的手工业者。他们属于无钱无势,无文化,无稳定职业,无稳定收入的一群人。他们中大多数,出生于贫困的原生家庭。他们中大多数人,依靠出卖劳动力而维持生活。与其说他们在维持“生活”,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努力地维持“活着”。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没有文化,属于文盲或半文盲。无法从事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仅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虽然工作无贵贱之分,但却有收入高低之分。而收入的高低,是由一种工作的技术含量所决定的。通常是技术含量越高的职业,收入就越高。反之,则收入就越低。
从社会生态上说,身处社会底层之人,是在社会夹缝中谋求生存。或许正是由于他们没有文化,身份卑微,收入微薄,而导致他们没有能力考虑“大事”、“大义”,也没有机会赚“大钱”博“大利”,更没有格局和眼光去判断“是非对错”。因此,相较于互帮互助,利益共赢,他们往往更热衷于睚眦必报、斤斤计较、互相踩踏。因为,这可以让他们在某个时间点上,更容易获得直接利益。
例如,我有个牙医朋友,跟另外一个牙医合租了个门店,开了家牙医诊所。各自接诊的收入,归各人。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诊所里,谁接诊的病人越多,谁收入就越高。而让我朋友非常意外的是,那个跟他合资开店的牙医,会乘他不在诊所时,故意搞坏他的仪器,以此通过借助我朋友维修仪器的时间,来接诊更多的病人,继而获取更高的收益。而我这位朋友由于没有直接证据,也只好忍气吞声。这就是底层社会人群,所特有的“底层逻辑”:要想走在别人的前头,你除了要拼命往前跑之外,还得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给别人使绊。
想必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大都有过抓螃蟹的经历。当我们抓到第一只螃蟹的时候,丢进篓子里的同时,一定要盖上盖子,以避免它爬出来。而在抓到第二只螃蟹丢进篓子后,就再也不必盖上盖子了。因为当篓子里有两只或两只以上螃蟹的时候,不论哪只想爬上去,其它的螃蟹,都会伸出蟹爪把它扒拉下来。这就是螃蟹与生俱来的习性,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人类底层社会的习性呢?正是因为人类底层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有此丑陋的习性,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类底层社会特有的螃蟹式生存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底层社会的“螃蟹生态”。
看到这里,你就不难理解前文所述的那位“表妹”和笔者的遭遇了。为什么她买了新房后发朋友圈,不仅没有亲友点赞,而且还有人酸溜溜地讽刺呢?而我,为什么开个公司,自己的同学不仅不给予祝贺,而且还说酸话讽刺呢?这其实就是底层社会的“螃蟹生态”中的一种常态。同在底层社会的每个人,其实都像是同在一个竹篓里的螃蟹。相互之间,你夹着我,我夹着你,谁也别想抢先一步爬出竹篓,直至所有的螃蟹,都被人给一锅煮了。
无论那位“表妹”买新房,还是我开公司,在本阶层的其他人看来,其实都属于试图摆脱本阶层群体,往上爬的“异类”。我们这些“异类螃蟹”往上爬的举动,将导致同一个“竹篓”里的其他“螃蟹”心理不安,严重破坏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他们绝不会允许的。他们的冷眼,他们酸溜溜的嘲讽,其实与竹篓里一只螃蟹钳制另一只向上爬螃蟹的举动,并无二致。
你只要超越同阶层的人往上爬,就自然而然地会被同阶层的其他“螃蟹”往下拉。这就是底层社会“螃蟹生态”中,螃蟹式命运。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你身处底层社会,就得无条件地接受这种相互钳制的,螃蟹式生存法则。要想摆脱这种螃蟹生态中的螃蟹式命运,惟有全力以赴,尽力摆脱一切阻力,不惜一切代价地向上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寻找一切机会,尽最大努力地向上爬。像螃蟹一样,拼命爬出底层社会。才有光明,才有未来,才有美好的前程。
作者简介:
杨黎明,曾用笔名:黎明、杨榆、杨瑜。毕业于医学院校,曾为内科医生。现已弃医从文,下海经商。系“黎明读书会”和“黎明书院”创始人。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地1000余家刊物。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