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运动兴起的背景
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特殊背景下,驻陕甘宁边区各部队放松了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军队和地方出现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有些人忘记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把军队与政府、人民对立起来。个别部队中存在着忽视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观念,对地方党委和政府不够尊重,违反群众纪律,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边区的建设和巩固。为此,1942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于1943年春节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留守兵团同时开展拥军拥政运动月。1943年1月15日,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拥军运动月的指示》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拥军月具体办法》。规定:1943年1月25日至2月25日,为全边区拥军运动月。1月17日,边区政府正式颁发《新订陕甘宁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优待抗日工作人员家属暂行办法》;边区政府、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联合发布命令,颁行《陕甘宁边区调整军民关系维护革命秩序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抗属离婚处理办法》《陕甘宁边区军民诉讼暂行条例》等法令。1月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作出《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关于拥政爱民运动月的指示》。规定:1943年2月5日至3月4日,为全边区部队拥政爱民运动月;2月1日,又公布《留直政工会议决定拥政爱民实施办法》和《八路军留守兵团拥政爱民公约》。自此,在党政军相互推动和密切配合下,双拥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43年初,双拥运动首先从延安兴起,并迅速推广到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双拥运动的兴起并非偶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具体实践。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党和军队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是军民团结光荣传统的升华,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从历史渊源看,双拥运动是人民军队自建立以来,在革命斗争进程中就形成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从井冈山到瑞金,再到延安、西柏坡,人民军队得以生存、发展、打胜仗都是人民群众支持拥戴的结果。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同样也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拥护才使一支弱小的队伍完成举世瞩目的长途跋涉,完成历史上的第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远征。当红军到达遵义的时候,遵义人民敲锣打鼓开门迎红军进城,是长征路上第一个打开城门迎接红军队伍的城市,遵义人民的举措是双拥的具体表现,欢迎红军的队伍里,不仅有农民、工人、学生,更有教师、进步工商业者、开明绅士。遵义之所以红得耀眼,不仅仅因为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和革命,还有因为遵义人民的思想觉醒,书写了拥戴红军的史话。在长征途中,贵州的黎平、遵义、四川的大凉山等地的群众和少数民族,也自发的为红军引路、让路、送军粮、送药品、做军衣、救伤员等行动,表达到人民子弟兵的爱戴。平正仡佬族的乡贤为红军送情报,伪乡长营救21名受伤红军,老百姓送子女参加红军,开明药商举办平民医院收治红军伤员500余人等被传为佳话,有力地支援了北上抗日的红军,鼓舞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只是这些行动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的朴素思想的体现,尚未形成一种理论体系,一直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才上升为理论和立法立规,并被军队和政府双向认知。双拥工作从1943年开始逐步成为军队和政府一条纽带,极大地改善了军地双方的关系,并成为之后革命战争的胜利之本。1944年1月6日,林伯渠在《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中指出:“1943年是军民团结更加巩固的一年,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我们的军队,曾经开展了两个极有意义的运动,这就是拥军运动与拥政爱民运动。由于拥军拥政运动的开展,边区的党政军民关系有了很大改进与巩固,加深了人民对于军队的认识与爱护。人民与军队之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
双拥文化的形成
陕甘宁边区开创的双拥运动及其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并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推动双拥运动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
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发出,要求各根据地仿照陕甘宁边区,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2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拥政爱民拥军运动的指示》发出,要求在来年旧历正月(1944年1月25日至2月23日)举行“军队的拥政爱民运动及民众的拥军运动”,并规定“旧历正月全月为拥政爱民及拥军月”。1944年元旦,朱德在干部晚会上作《开展拥政爱民运动》的演讲,深刻阐释了拥政爱民运动的重大意义。同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发出指示,要求所属各部队“必须开展拥政爱民运动,消灭部队中存在着的不尊重政府,不关心群众利益的现象,使部队与人民进一步的团结起来。”
在中共中央的大力推动下,双拥运动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军队中迅速普遍地发展起来。除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及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继续作出关于加强双拥运动的决定和指示外,华中、晋西北、晋绥、晋察冀、太行区、山东、华中、豫鄂边等根据地内的党政军机关也于1943年底或1944年初先后发出开展双拥运动的指示。从此,双拥运动形成稳定制度,一直贯穿到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个时期。双拥运动蓬勃开展,各种双拥歌曲、戏剧、小品、快板书等应运而生,双拥文化由此形成一种形态,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种文化深入到人民群众的骨髓之中,便产生了无穷的战胜敌人的力量。历史事实证明,在四支长征的队伍中,没有哪一支红军不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胜利,红军强渡大渡河,70多个船工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帮助红军撑船;抢渡金沙江时,100多名船工7天7夜不分昼夜送红军过河;1947年5月13日,在孟良崮战役中处在最紧急的关头,32名妇女毅然跳下冰冷的河水中当桥礅,让人民子弟兵过河投入战斗,她们以火热的心战胜了严寒,支持了战斗的胜利;在淮海战役中,70万群众用手推车送粮、送弹药、救护伤员,推出了一个大战役的胜利,书写了人民群众支前参与解放战争的精神谱系;抗美援朝战争中,小学生捐出零用钱,机关干部捐献工资,商人捐献钱物、文化艺人开展义演捐献门票,形成了强大的支援抗美援朝的声势,体现了支持正义之战的强大后方的声威。歌颂志愿军英雄、歌颂人民团结一心的歌曲创作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滋养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淬炼了共产党人的灵魂,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凝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体系,培育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业”的延安精神。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参与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双拥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在这里扎根。极大地推动了双拥运动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