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一部集民俗、生态、地方社会发展史与人的命运为一体的文学奇书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王应昌    阅读次数:21175    发布时间:2025-03-20

 

昌宇先生为什么不惜笔墨充分描绘这些细节呢?显然是为了把已经不再时兴的这些民风习俗充分展示出来。改革开放使许多地方的民风习俗消失得很快。许多精英人士建议,修建民俗博物馆、将一件老物件装点其间,或请熟悉民情世故的作家写民俗方面的散文。这两方面的建议在全国很快有了结果,但又存在一个问题,民俗馆的老物件不能给参观者提供动态形象的感受,散文式的民俗文章固然能为读者提供灵动鲜活感,但文字毕竟太小,仿佛才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即刻就消失了。王昌宇本人就写过类似的民俗散文。昌宇考虑到这方面的局限。要想把民风习俗动态化的展示出来,唯有长篇小说才能提供这种运载工具。在《竹都传奇》中,许多地方都体现出赤水的民风习俗,例如金树成初到丙滩的拜码头,参与丙滩场上元宵耍龙灯、进深山野林祭神等等。民俗是在一定地区当地的老百姓在婚丧节庆和劳动生产的各种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民俗产生或改变(包括消失),取决于当地百姓的生存条件。令人奇怪的是,只要生存条件相同或相似,哪怕是不同的国家中完全不同的民族,他们的民俗也同样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例如南美秘鲁高原生活着的印弟安土著,和中国西藏高原生活的藏民,他们放牧使用的甩石器,完全一样,他们都用原始织布机织毛毯,唯一的区别是前者用羊驼的毛,后者用绵羊的毛。智利的矿工进洞采矿,一定要在洞中安几座神像,无论进洞或出洞都要祭拜山神,这同《竹都传奇》中金树成、王敬山和何京全一行来到桓山原始森林地界不自觉的要举行,“入山要祭神,出山要退驾”(230页)的仪式,应该都属于同一性质,因为面对危险,面对许多随时出现的无安全保障的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某种神和的精神力量会支配着人们去祈求神的保佑。王昌宇是著名的地方民俗专家,在写作《竹都传奇》之前,他就写了《古堡遗风》和《古堡万象》两部记叙民俗物件和相对应的人的专著,如今的《竹都传奇》,则将前面部所涉及的物和人合为一体,让人与物变得鲜活与灵动起来。《竹都传奇》中所涉及的民俗,大多数因为百姓生存方式的改变而消失了。仍保留下来已改变了形式。已消失的民俗不可能再复活,而《竹都传奇》却以它独特的方式,能够让我们感受这些仿佛变得古老的我们前辈的生活习俗。

三、作为竹木山水的生态,《竹都传奇》作了饱含豪情的抒写,大有徐霞客游记的风采赤水拥有全国最美最丰富的生态,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分原始区和人居区,原始区以乔木为主,人居区以竹为主。竹类又分楠竹和各种杂竹。竹木的储水能力强,无论什么气候,哪怕连续几个月的旱季,竹木的根部会渗出水珠,水珠汇成小溪,小溪又汇成沟水,从台阶型的低洼处飞流而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山、水、竹、木是构成赤水或壮观或灵秀景致的四大审美构成元素。由于四大审美构成元素配比的比例不一,由此又演化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在王昌宇的笔下,这些元素景观转化为一篇篇变充满豪情写景抒情散文,这些散文,既离不开人物的活动,又显得是脱离了主体而体现出自身审美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在《竹都传奇》中,这些的美景美文的段落太多,我们不妨挑选几处,看看昌宇对这些美景是如何倾注自己的感情的。对通天坳的描写:“这座山头顶天,脚伸下河顶天立地或通天达地。远远观这大山就是一顶龙冠,有碧玉,有翡翠,有山岚漂染,有白雾纱罩。细端详则是从一个高峰上,撒下一铺网,梭向赤水河。大埂分出许多分支,不断变换它的风姿,有如蛟龙寻水,猛虎出山;宛若巨蟒探海,犀牛觅食;更像麻姑水袖,嫦娥飘带。陡峭雄伟,绵延柔情。有梯有坪,有险有惊。更有丹霞镶嵌其间,戴在头上似珠帘,拴在腰间如玉带。啊!通天坳,抱着风凰嘴,牵着柏香林,孕育了洞岩。具峨眉的神韵,兼华山的雄姿。路顺着山峺往上爬,一坡过了,又是一坪,山花在路边躲着;一弯过去又是一峺,香风拂面迎接。全是楠竹林,老竹多,新竹少。弯槽竹大根,节水好,冰雪压弯、压断了许多。林下挖过冬笋,杂草少。峺上竹子小根,节密,伸展。”(17页)柏香林是通天坳山下的一座庄园。《竹都传奇》是这样描写完的:“脚下是滔滔奔流的赤水河,河中筏子成串,接二连三;上水盐船、下水煤船,如同赶场。河岸是梯田,楼梯一样的田爬至岩脚。一大片柏香树林镶在田边,大岩为其锁口押边。一道高高的丹霞岩,像一块屏风立在后面,这道岩叫“老鹰岩”。岩上是凤凰嘴一大片斑竹林,与楠竹林连接成浩瀚的竹海,竹海浪峰叫通天坳,插入蓝天白云中。就是翱翔遨游的老鹰,也很难飞出大山的边缘。门前、屋后树林中是赤水上遵义的大道,商贾络绎不绝。右边是山上山货下河的大路,竹木如流水注入赤水河。龙潭沟两级瀑布悬挂溪上深潭珠联,32步高高的跳石磴锁住了念愚潭。这里,山环而天圆,水抱而地秀,是上天绣出的彩锦,是大地描出的丹青。这幅丹青中好像没有房子。只有在晨曦或日落,看到缕缕炊烟从墨绿的柏香林里袅袅升起,你才会猜到那里一定有人家。沿着楼梯一样的小路,进入花香鸟语、茂密的柏香树林中,一座庄园静静地藏在这里,这座庄园叫柏香林。此时此景,你会觉得这个地名改得多实在,多自然。”(42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6647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