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为地方社会史,《竹都传奇》通过对比性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赤水百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以竹为业,实现了由“中国竹乡”向“中国竹都”的飞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竹都传奇》是按照两条线展开叙述与描写的,一条是揭示金树成一家四代人的生存与奋斗的命运,一条是以时间的推进来表达赤水百姓几百年来以竹为业的地方社会发展史。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前者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将赤水山区的山民们特有的风土人情和山区特有的高山、流水、竹木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生态景观连缀起来;后者主要是将赤水解放前和解放后作鲜明的比较,以生动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说明赤水所有的竹木山水资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个问题。《竹都传奇》开篇引子部分就谈到黎家如何从福建引楠竹到了赤水的过程。黎作模的曾祖父黎致远虽说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但仍没有摆脱朝廷对他的迫害,一家人为此只好分散逃难。黎作模勤勤恳恳的帮一个叫周树云经营蓝靛和染料,周树云想扩大规模,叫黎作模帮他招工人,黎作模趁机到福建老家将侄子招来,其中就有家境贫寒的黎理泰兄弟。周树云相中黎理泰,便将女儿许配给他。黎理泰“管理有方,蓝靛销路又好,几年后有了积蓄,购买了许多土地,在坝子头修了新房”(3页)。家境好了,想回去将母亲接到赤水。母亲不愿离开故土,黎理泰回到赤水,起身之前,挖了四根包土的楠竹,带到赤水高山葫市山区栽种,活了三根。就是这三根,多年下来就是一片竹林。赤水高山无论气候、土壤还是土质,特别适合竹木生长。赤水本土只有几十种杂竹,没想到楠竹这个外来货不像慈竹靠兜繁殖,而是靠串根繁衍。楠竹之根,可以延向四面八方,只要有土,这种竹根部可以串去长出一根根竹子,从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两百多年,楠竹在赤水高山之处,已成海洋之势。《竹都传奇》在这一背景下,正式开启。虽说有如此雄厚的竹资源,但并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山区里的山民们,仍然依靠原始的刀耕火种来维持最起码的生存。书中第十九章金树成与黎清云有一段对话,导出了山民受苦受灾的艰难处境。黎清云打算烧一块火土,因人手不够请金树成帮去守火脚。金树成对这一片竹林被烧来开土感到惊讶,便问:“这些竹林砍了不可惜?”黎清云说:“丙滩山区人少土地宽,许多林地在岩高壑深,道路艰难的地方。即使是人迹可至,扛着木材、竹子也很难行走。有的是隔河道远,运价高,‘豆腐都搬成肉价钱’。于是,竹、木在山上干枯沤烂,没有经济价值。人们只有把它开垦出来,种上粮食才能体现土地的价值。”(128页)深感痛心的金树成感慨“倘若修路,许多竹木就可以利用了。”(128页)修路?这需要大批资金,谁来组织?谁来承担?这两位山民虽然不可能认识到改变山区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制度和政府为前提这一本质问题,但他们毕竟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所在范围。事实上,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有官员,所关心的是从老百姓那里收税,从不关心百姓的生存状态。清政府之所以关注仁岸盐商,并出银疏通赤水航运,因为盐巴运到贵州全境,能为政府带来流水般的税收。民国政府并未改变一切,相反,比清政府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大举进攻,国民党不但没有组织民众进行抗战,而是把主要精力和主要兵力用于对付友军的围剿,如此庞大的财政开支,只能以税收的方式转嫁在全国民众身上,赤水以竹为业的艰难生存的山民,也不例外。把共产党视为最大敌人的国民党大小官员,一旦怀疑某人是共产党员,灾难便会降临在这个人身上。篾匠出身的傅缉光的儿子就是这样被国民政府暗杀的。悲伤过度的傅缉光无心思在自己设在四洞沟的编织厂继续经营下去,气绝而亡。抗战胜利并没有为老百姓带来生存环境的改善,忙于内战的国民党无力支撑更大的军费开支,只能无限制印钞来弥补财政漏洞,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民众的所有劳动所得,只会成一堆无用的废纸。接过傅缉光编织厂担子的金有才见工人们一个个离厂而去,自己也无心无力再经营下去。只能关厂停业,总之,国民党统治时期,只能用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来形容。共产党来了可就完全相反了。首先进行土改,1951年赤水县委根据《土地改革法》和相关细则,将没收地方的山林和征收富农的山林进行汇总划分,将500亩以上成片山林划归国有,其余的分给各户山民。几年之后,进行合作化,又将分到各户的山林并归集体。由此,我国所有山林,不再有个人买卖的私有山林的现象,彻底杜绝了因山林所有权买卖而引起纠纷甚至悲惨事件的发生,为以后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归属权这一社会前提。尽管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竹木的所属权又派生出承包权、经营权、租赁权等,但所有权的归属始终没有变过,因为这是保证所有山民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前提,从这一不变的所属权派生出来的各种权,则十分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为了让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当地百姓的生活财富,历届政府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从生产环节看,地方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楠竹从陡险的山上运输到码头或公路边的劳力负担,在许多山区给林区村民建了滑索道,继后又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将公路修建到林区,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又将这些公路延伸到采伐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