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苏轼密州超然与深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山东潍坊 苏良进    阅读次数:9492    发布时间:2025-08-30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五月,春风和煦,二十岁的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踏上了前往汴京的旅程。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仕途的憧憬,奔赴那场决定命运的科举考试。次年春天,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中,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上,苏轼以其才华横溢、文思泉涌的策论,赢得了满堂喝彩,最终高中榜眼,一时之间,名动京师,“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不胫而走。

时光荏苒,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十一月,苏轼正式踏上仕途,出任凤翔府通判。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担任实际的官职,年轻的苏轼满怀激情,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在职期间,他清廉自守,勤于政务,深入民间,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切的同情。当时,北宋王朝已显露出内忧外患的迹象,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苏轼亲眼目睹了改革不彻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负担日益沉重,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因此,他对于后来王安石推行的变法,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他并非全盘反对,而是反对那些过于激进、不切实际的措施,对于如免疫法等确实有益于民生的政策,他则表示支持。这种务实的态度,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笔。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苏轼在凤翔府的任期届满,回到了京城。然而,此时的朝廷政局已非昔日可比,党派之争愈演愈烈,新旧两派的矛盾日益激化。苏轼因眼见当时党争激烈,不愿卷入这无谓的党争漩涡之中,更不愿因仕途而违背自己的良心与原则。于是,他主动请缨外放地方任职。这一决定,既体现了他对朝政的清醒认识,也彰显了他不恋栈权位、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与文人风骨。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改任杭州通判。杭州,这座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虽然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民生问题,其中旱灾便是一大顽疾。苏轼与当时的知州携手合作,积极组织抗旱救灾,兴修水利,为百姓谋福祉。在这段经历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治理地方灾害的经验,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为政一方的责任与担当,这为他日后在密州的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一纸调令,苏轼被任命为密州知州。这是他首次出任地方一把手行政长官,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苏轼而言,这既是朝廷对他的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携家带口,告别了繁华富庶、湖光山色的杭州,奔赴遥远而相对贫瘠的山东密州。路途遥远且艰辛,水陆兼程,晓行夜宿,直到十二月的寒冬时节,他们才终于抵达了这个与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的北方小城。

然而,刚到任密州的苏轼,还来不及抖落一身的风尘,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他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州府气象,而是一片凋敝与萧瑟。沿途,他看到许多老百姓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冰冻的田地里艰难地翻土。苏轼心中不禁生出疑惑:如此严寒,为何还要劳作?经询问得知,这里正遭受着严重的蝗灾。为了杀死田地表面和草丛中的蝗虫虫卵,百姓们不得不冒着严寒,进行着艰苦的劳作。苏轼的心,瞬间被揪紧了。他深知,这场蝗灾对于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颗粒无收的绝望,是家破人亡的威胁。

到达府衙后,苏轼顾不上休息,立刻着手调查蝗灾的情况。他发现,蝗灾已经连续几年肆虐密州,每到夏天,铺天盖地的蝗虫便会将庄稼啃食得精光。百姓无粮可食,只能四处逃荒,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更糟糕的是,粮食的匮乏还导致了盗贼的肆虐,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整个密州仿佛一个生病的巨人,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在调查过程中,苏轼还遇到了一些令他气愤填膺的事情。当他向一些僚属询问蝗灾情况时,竟然有腐败的官员无耻地声称“蝗不为灾,为民除草”!面对这种颠倒黑白、漠视民生疾苦的言论,苏轼怒不可遏,斥责道:“蝗不为灾,将谁欺乎?坐观不救亦何心?”他明白,要治理好密州,首先要整治的就是这种麻木不仁、尸位素餐的官场风气。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苏轼没有退缩,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密州的百姓正翘首以盼。他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官吏和百姓投入到消灭蝗虫、抗旱救灾的斗争中。一方面,他即刻撰写奏议状,详细陈述密州灾情,上报朝廷,请求豁免百姓的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官员和百姓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灭蝗工作。他查阅农书,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灭蝗方法,并将其推广开来。

然而,在救灾的过程中,苏轼还遇到了更为揪心的一幕。他在巡查灾情时,先后发现了几个被抛弃在路边的孩子,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奄奄一息。一位同行的老吏叹息着告诉他,这些孩子都是因为家里实在没有粮食可吃而被无奈抛弃的,有的甚至连父母都已经饿死了。听到这些,苏轼心如刀绞,一种深深的自责感涌上心头。他一边责备自己未能早日带领百姓改善生活,一边毫不犹豫地将这几个孩子带回自己家中收养。据他后来在与好友的通信中提到,他在密州期间,前后共收养过三四十个快要饿死的孤儿。

一己之力终究有限,经调查,城中有上千名嗷嗷待哺的孤儿,苏轼深知自己一人无法全部抚养。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日夜思索着解决的办法。最终,他费尽周折,从官府的粮仓中寻来数十担粮米,首先接济那些最危急的孤儿。同时,他在城中张贴告示,鼓励有能力的百姓收养孤儿,并宣布官府将每月为每个被收养的孤儿补助六斗米。这一举措,如雪中送炭,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响应。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孤儿,最终都被好心人收养,重新获得了家庭的温暖和生存的希望。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39800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