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苏轼密州超然与深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山东潍坊 苏良进    阅读次数:9523    发布时间:2025-08-30

 

数年之后,当苏轼从徐州调任登州,再次经过密州城时,那些曾经被他救助的孤儿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听说恩人苏轼经过此地,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接和看望他。看到这些曾经孱弱的孩子如今已是健壮的青年,能够自食其力,甚至成家立业,苏轼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与自豪。他知道,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爱与希望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份跨越血缘的父子情深,这份心系苍生的仁爱之心,是苏轼密州岁月中最温暖的底色。

 

三、密州大地上的实干者

苏轼,这位以诗文名满天下的文人墨客,一旦成为了密州的父母官,便立刻展现出了他务实干练、勤政爱民的一面。他丝毫没有官僚的架子,深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道理。要治理好一方水土,就必须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疾苦与需求。于是,他常常脱下象征身份的官服,换上粗布麻衣,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夫村妇促膝长谈。在那里,他虚心请教农民们消灭蝗虫的土办法、老经验,倾听他们对官府政策的真实看法和诉求,甚至亲自挽起袖子,与他们一同劳作,体验农耕的艰辛与不易。泥土的芬芳,汗水的咸涩,让他与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贴得更近。

一次与老农的闲聊中,苏轼得知了连年旱灾与蝗灾之间的恶性循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这之所以年年闹蝗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连年干旱啊!土地干裂,庄稼枯死,蝗虫便乘虚而入,愈演愈烈。”苏轼眉头紧锁,追问道:“那近两年,官府可曾组织过祈雨等活动,以缓解旱情?”老农摇了摇头,接着说道:“城南有一座常山,相传是东岳泰山的支脉,山上有神祠,自古以来祈雨就很灵验。只是这些年,天灾不断,官府似乎也无暇顾及这些了。”

闻言,苏轼心中顿时有了计较。他深知,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祈雨不仅是民间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信仰,更是官府与百姓共同祈求天恩、凝聚人心、共度难关的一种重要仪式。它能在绝望中给人以希望,在困境中凝聚力量。于是,他当即决定,亲自前往常山祈雨,并撰写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回到府衙,苏轼顾不得疲惫,挥毫泼墨,一篇饱含深情的《密州祭常山文》跃然纸上。他在文中写道:“……今者,民食不继,盗贼蜂起,蝗蝻遍野,天旱不雨。轼以罪废之余,待罪于此,实惧不能称职,以羞君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轼不敢爱身,惟愿天早降雨,以活斯民。……”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对上天的虔诚祈愿。随后,他沐浴更衣,焚香斋戒,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祭文和密州百姓的殷切期盼,率领僚属,步行前往常山。 

常山之上,松柏苍翠,神祠肃穆。苏轼亲自诵读祭文,其声悲怆,其情恳切,闻者无不动容。他先后两次登上常山祈雨,那份执着与真诚,连天地也为之感动。或许是他的诚心真的感动了上苍,又或许是巧合的自然现象,在第二次祈雨归来的路上,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骤起,乌云密布,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久旱的密州大地,终于迎来了一场甘霖!

这场久违的大雨,不仅滋润了干裂的土地,更滋润了密州百姓久旱的心田。百姓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对苏轼更是感恩戴德。苏轼站在雨中,任凭雨水打湿衣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望着这甘霖普降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激动不已。为此,他又挥笔写下了《次韵章传道喜雨》等诗篇,以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尽情抒发着对雨水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在祈雨的过程中,苏轼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在常山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他看到一股清澈甘冽的山泉,汩汩流淌,四季不涸,潺潺汇入山下的扶淇河。他深知这股泉水对于缓解当地旱情、保障百姓饮水和灌溉的重要性。于是,他当即下令,命人在此挖井七尺深,以蓄水源,并在泉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取名“雩泉亭”,以纪念这次祈雨的应验。雩泉,从此成为了密州百姓抗旱救灾的宝贵资源,也成为了苏轼爱民如子、因地制宜的又一见证。

苏轼不仅关心农事,更关心百姓的生死存亡。在密州灾荒最严重的时期,他看到百姓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作为一方父母官,自己有责任与百姓同甘共苦。于是,他以身作则,带头过起了简朴的生活。《后杞菊赋》中,他生动地记载了这段“以杞为粮、以菊为糗”的日子:“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白天,他与通守刘庭式一同沿着古城的废圃,采摘枸杞和菊花为食,以此来节约粮食,救济灾民。这种与民同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密州的官吏和百姓。在他的带动下,密州的官员们也纷纷效仿,节衣缩食,将省下的粮食用来救济灾民。

除了应对天灾,社会治安也是苏轼面临的一大难题。连年的灾荒导致“盗贼蜂起”,一些贫民为生计所迫,铤而走险。苏轼深知,“民之为盗,非天性也,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残,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因此,他在严厉打击恶性犯罪的同时,更注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一方面加强巡逻防范,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积极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发放救济粮,改善民生。

在处理一起悍卒滋事的事件中,苏轼展现了他刚柔并济、机智灵敏的一面。当时,安抚司派遣的一些悍卒在密州境内横行霸道,与百姓发生冲突,扰乱治安。苏轼没有简单粗暴地将其镇压,而是先稳住他们,假意不信其事,麻痹对方。随后,他暗中派人调查取证,并迅速将逃散的悍卒召回审查。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悍卒们无从抵赖,苏轼依法严惩了为首的肇事者,对其余从犯则进行了训诫教育,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起到了震慑作用。这一事件的妥善处理,使得密州的社会治安迅速好转,苏轼的威望也因此大幅提升。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39801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