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博览会走过了十个年头,算起来也不能概念化地把时间累积,更不能用嘤嘤啼哭到慢慢长大这样一种规律性的方式诠释文化思路。而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在深圳这样一个前沿城市“抢着来”,虽然本身有着地方的特殊性,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能不说只有深圳能够做得到第一个开始。因为这里,文化贸易成为了搭建文化产业这个平台的使命不二选择。
既然是文化贸易,那就不能不从经济学角度,更高端地做深文化产业这个“面孔”,以及更有说服的国际影响力。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仅有深圳这个内涵之外充满活力的城市,更让人们看到的是文化产业在这个城市体现的现实爆发力。
总体来说,文化被做成了贸易产品,还被人们看得到摸得着的那种真真实实的软实力。这不能不说蓬勃发展的背后,总有那么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创新精神。唯有创新,人们才能看得到希望,也唯有创新,才让文化这个大概念慢慢进入人们视野,且更有价值地体现出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4年,首届深圳文博会大幕开启。可以说,深圳不仅“闻其身”,而且“见其人”。用最快的速度,搭建起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发展交融的使命。真正扬起了文化产业这艘大船,不停地向前航行、远征。因为来自全国各省、市、县的文化产品,都会在这里凝聚,是“驴子、是马”拉出来亮一亮身份,能不能真的体现特色,自己说了不算,拿得出手才是真正的实力。
文化虽然是一个大概念,可要真正能赚得来钱,能受到这个行业的大佬们亲睐,可绝非是一件易事,如果没有一种独特的引力,一定不会聚焦来欣赏的目光。因为社会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在时时更新。从产业角度来说,就是要做得出市场。不管文化是精神,也不管文化是实力,写着“春天故事”的深圳,没有更多能解释这个产业的理由。
“文化+科技”、“文化+创新”、“文化+金融”,是全国、全世界文化凝聚在这里的宗旨。因为这个宗旨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强力发展,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推动,更是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在已经在深圳早就根深蒂固了,也是屡试不爽,长期实践的历史证明。
文化领域的“深圳道路”,不断拓宽,不仅占据着中国文化产值的半壁江山,且仅深圳这个地方文化创意设计集团企业就达6000余家。因为这些企业不仅得到了自己的收获,也让地方百姓享受到了这个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如果没有文化产业创新,相信就不会有深圳的建设,没有文化产业创新,也不会有这个沿海城市大胆的改革发展精神。
可见,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文化在这里融合,也看到了这里前瞻性的潜能。这或许就是中国梦创新发展的一部分。在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不仅是文化产业的终极目标,也是日渐清晰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