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种颜色的春天》,顺着《嘴唇上的河流》《与风一起流动》到《对岸》,便读到了司舜的第五本散文诗集《乡村物语》。
没有乡村的世界显然不能称之为世界,没有物语的乡村显然不是真正的乡村。所以,评审团给以刚刚获得冰心散文奖且已入围鲁迅文学奖的《觅渡》(邢小俊著)这样的获奖辞:“虽然我们真实的故乡在某个远方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心中那个故乡却无限美好”。陈忠实说:“这是一个人对消逝乡村的怀念和悲悯,对浮躁城市的思考与低吟”。陈长吟概曰:“我们终于明白,乡愁的境界有三种,一是怀念,二是留恋,三是敬畏”。读了《乡村物语》,此感殊深。所以作者在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因为我们以后很可能要失去故乡,所以我很愿意带上我的文字,一遍又一遍从城里回到乡村”。
为了证明我们对于乡村日益深重的怀念之情、留恋之意和敬畏之心,为了阻止至少是延缓乡村在地理消失之后心灵不至如影随形般立即荒芜和失落,我们需要一本《乡村物语》来为我们的曾经美好的家园立此存照,也为我们日益贫乏与困惑的未来提个醒。每念于兹,便不禁让人又得去想念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本文先前所拟题目本为“来自诗经的光芒”,现用题亦与此有血脉之缘)
那时候,河洲水野田间地梁植物妖娆鹿鸣呦呦。卷耳、谖草、 桑蔴、麦黍、薇、唐、蔓,每一株植物都有着可亲至美的名字,闪亮着芬芳着。女人们水媚水甜水灵灵,象晨曦初照的露珠在花瓣里晶莹,羞羞的采桑采芹采唐采薇,采葛采萧采艾采荇,巧笑倩兮,巧目盼兮。男人们骑马追兔撒网捕鱼,放牛牧羊逐狗飞鹰。琼琚兮三月,琼瑶兮三秋,琼玖兮三岁。关关睢鸠琴瑟友之,桃之夭夭蒹葭苍苍,氓之蚩蚩褰裳涉溱,宜其室家云胡不喜。漫天是歌而舞的浪漫,满心是恋与爱的欢喜……如今,《诗经》的乡村不再,乡村的《诗经》安在?
于是司舜便认为很有必要走到一本书的封面,而且为我们虔诚地把这本《乡村物语》一页一页地打开,然后再一章一章地轻轻诵读——
阳光,尽是做出许多好事。她把一棵小树打扮成姑娘,她把许多形容词都着上彩妆……,她写出的诗句不知有多美。而我们,因为有了阳光,我们就无法管住自己的喧哗,还有洋溢的爱。
一棵不起眼的小矮树,很小很矮,但不影响我注视他。我还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使用我的注视,包括曾经婀娜多姿的恋人。
蚕在桑叶上写爱情诗,蛙在池塘里唱黄梅调,蜻蜓、蝴蝶和蜜蜂,它们甜蜜的事业是展开翅膀,运输阳光。
她那一身禾苗一样的打扮在诗经里被爱慕了几千年。不用渡河,我常常能找到某些彼岸的东西。
……
在乡村,也只有在乡村,虽然已经是记忆且今或许已难四处寻觅的乡村,虽然有早己蒙尘的《诗经》为我们描述着且就在我们刚刚转身前还亭亭玉立的乡村,即便一棵那么很小很矮的树,都那么让人喧哗让人爱。那些弥天漫地的小精灵,一个个都有着甜蜜的事业。忙碌欢快的燕语莺歌,朝呼暮应的蛙鼓蝉鸣,盛开了鸟影彩霞明月纤云之花的蔚蓝色天空,弯腰的母亲,握镰的少女,木讷的情人和那些憨皮的后生。桑葚要红,是那种羞涩的红。豆荚要黑,往甜蜜里黑。麦子要黄,丰收了情诗也丰收了新娘。正如是蚕让桑走向鲜亮的丝生活,司舜用他对于河流、庄稼、劳动和爱情的深情赞美与讴歌,让乡村走向意义,那就是难舍难分的怀念,不离不弃的留恋,彻心彻肺的敬畏。这忽然就令人想起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来,只不过《乡愁》里的新娘、母亲和祖国,到了司舜这里全部变为乡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了。于是,渐行渐远的乡村,便也从那头那边走进了被坟头隔开的“里头”。乡村“外头”一遍又一遍徘徊和吟哦的诗人于是不得不在诗集的封面特意为读者留下一行提醒的文字:“我表述的乡村美好而喧闹,每个季节,每个场景,都是最美的诗”。这提醒的“表述”赫然于书面,令人欣慰亦令人辛酸。博士诗人金松林显然是受到了冲击的,故而便有了他关于《乡村物语》“文本的自我触摸和对现实的救赎祈祷”的精当持论。原来自我触摸的文本“之外”,是对乡村“现实的救赎祈祷”。所以,触摸的令人欣慰终于没能掩饰住救赎祈祷的辛酸。诗人关于乡村的“物语”,于是便成为这个即将失去乡村的世界《诗经》一般“表述”的诗歌档案。换言之,即是《诗经》乡村吟诵的回光返照。以免让我们的后人在偶然读到《诗经》的时候,除了“啊”的一声苍白嚎叫之外,什么感觉也没有。
司舜的诗除了纯粹还是纯粹。内容是纯粹的,形式是纯粹的,内容和形式的呈现都是纯粹的。他仿佛就生活在《诗经》里,带着露珠从《诗经》里走来,又把你除去了人间烟火带回《诗经》里去。土得掉渣的乡村和爱情,妙曼无边。灰头土脸的劳作和耕耘,其乐无穷。一切当下(此处省略准会让读者生气或者于不屑的文字若干)灰飞烟灭,所有尘嚣(此处同样省略准会让读者生气或者于不屑的文字若干)阒然我外。“我们热爱这样的村庄,推开柴门,打开花朵,填满粮囤,养肥牲畜,把脚踏实地的思想种到天边”。“因为与我的相遇,所有的卑微,那是无法言传的美”。
王朝明在人民日报2014年5月26日“聆听乡村最柔软的心跳”一文中饱含深情地劝谕世人:“聆听、抚触并呵护乡村最柔软的心跳,梦想的脉膊将更加铿锵,前行的脚步将更有力量”。作为城市的母亲,乡村有幸终得一瞥,尽管多少有些漫不经心,已让作为一个华夏子民的我倍觉温馨。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啊,正如《诗经》才是我们诗歌的祖国一样,乡村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祖国。
《乡村物语》,桑园借我,做一回祖国。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