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化艺术 >> 图书 >> 正文

仡佬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评《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农文成    阅读次数:5306    发布时间:2014-09-13

仡佬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贵州仡佬族有559041人,其中居住于遵义的就有40多万人。

  作为古夜郎人的后裔,仡佬族的文化源头可上溯到夜郎时期其先祖的神话和传说。但由于种种原因,仡佬族文化一直未得到过全面介绍。

  由遵义师范学院教授周帆主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资助,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013年出版的《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是目前国内第一套较全面、系统展示仡佬族文化形态的丛书。《丛书》由10本专著构成,内容涉及仡佬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生活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学术性、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的特征,是仡佬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也是又一诠释多彩贵州的文化读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仡佬族“人文百科全书”读本

  仡佬族作为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与其他世居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贵州的历史,推动着贵州社会历史的发展。仡佬族文化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属于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以社区为范围、以社会文化习俗事象为标志、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山地农耕文化。《丛书》内容有对仡佬族历史的记述和研究解析,有对仡佬族生产生活生态的描述性展示,有对仡佬族语言、习俗等文化的阐释,有仡佬族当代文化精英对现代文化、生活、社会的认知、解读、感悟、审美。从广义文化概念的意义上,《丛书》是一套仡佬族文化研究的集大成的系统展示和集中检阅,这样的系统性全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文化品牌标志性,是仡佬民族的“民族记忆”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审美、学术价值。

  构建仡佬族精神高地的“金矿”

  《丛书》传达出了仡佬族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文化知识,凝结了仡佬族的文化特质和群体精神,反映了仡佬族的世界观和价值系统,是仡佬族文化的“条形码”,和社会民众认知仡佬民族的“文化密码”、“社会密码”。采取这样系统性的方式对仡佬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进行集中研究展示,从社会学的意义上,《丛书》能够促使仡佬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使《丛书》发挥了民族情感认同的“粘合剂”功能,在促进民族认同、更新民族观念、统一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起着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认识仡佬族文化的平台窗口

  从文化传播学意义上,《丛书》提升了仡佬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人们了解、认识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平台、窗口”;而从经济学意义上,仡佬族文化是贵州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是推动仡佬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从社会文化学意义上,仡佬族文化的惟一性、差异性、独特性。使仡佬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拓展了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成为仡佬族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大武器和强大资源,《丛书》的出版,从一定意义上,对仡佬族参与全球化进程起着助推器的作用。

  诠释多彩贵州的生动文化读本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7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核心,是构建贵州对外宣传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丛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多彩贵州的精神文化内涵,更成为了解和诠释贵州的又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和文化读本。

  建立民族文化安全保护机制路径

  建立文化安全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工程,必须有顶层设计和全面的计划与安排。虽然历史证明,真正的文化进步与发展,都是由社会主导完成的,但在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多元的、有序的、非线性的社会发展模式下,非主流文化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安全受到排挤所带来的冲突,必然带来种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危害民族的和谐。因此,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贵州,维护多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安全,对构建和谐贵州、促进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仡佬族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种出版形式和方式,既是保护仡佬族文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行政举措,获得了中央财政的支持。从建立仡佬族文化安全保护机制意义上,设立“仡佬族文化保护区”、“仡佬族文化发展基金”等这样的机制,使仡佬族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仡佬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同时,独特神秘的仡佬文化也将为贵州同步小康建设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比较优势作用,从宏观层面的意义上,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93126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