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论《亲爱的》电影,看打拐背后的人性的“美与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马昌    阅读次数:14166    发布时间:2014-10-01

近日,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在全国各大影院热线上映,一股“打拐风”配合电影的好口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电影中演员们精湛传神的演技自然为电影添彩不少,但追其根源还是真实故事散发的魅力。整部电影以真实故事演变而来,其中主人公原型彭高峰寻儿的故事经过人为艺术的加工,呈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依旧不能掩盖故事的本质和真相。

电影通过特殊的手法,将各种矛盾集中的表露出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首先,人贩子人神共愤,可为什么会出现拐卖小孩的人,这是社会大背景造成的,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一语中的。其次,为什么当孩子失踪后,我们普通群众不能到公安机关报案,24小时的规定,他的依据何在?再次,失去孩子的父母为了找孩子,他们放弃生育,可是时间是最残忍的武器,当他们鼓起勇气选择从新开始时,为什么还要办理准生证,出具所谓的死亡证明,这不是在别人伤口上撒盐,是什么?最后,人贩子将孩子拐卖到一个新的家庭,他们利用没有孩子父母的痛楚,肆意践踏人性,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人贩子的可恶,因为他们是罪恶和丑的根源,必须严厉打击,将犯罪集团连根拔起。社会一天天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是精神的残缺才是现实的悲哀,我们需要从拐卖的现实看到人性的软弱,如果不是内心的空虚,拐卖之风何以长治盛行,如果不是制度的欠缺,拐卖行为为何接连发生,人间悲剧重复上演;如果不是社会风气的糜烂,为什么还会有人利用失去孩子父母的弱点,肆意进行欺骗,不断给他们希望,有让他们失望,这是多么的残忍。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话,“我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眼泪,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9140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