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道,浩浩荡荡,文学之路,劳心炼神,文学种类,千帆竞驶,文学形式,百家述写,但其方式方法形式都逃不过“写景言情说理”矣。
什么是诗歌?在百花争放、百舸争流、百家争鸣的文化圣典下,“一千位文学爱好者眼里有一千个孙行者”“一千位诗人心里有一千条汩罗河”,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继承、发展,无数诗者不断寻找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诗作,不断的发展和更新诗歌的意义、流派与形式,让诗歌的种子不断开枝散叶、勃勃生机,让诗歌的火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学的艺术。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我们必须知道和承认诗歌是一门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认可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取决于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的喜好与推崇,也取决于它的独特的、严谨表现形式,其丰富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它是一种艺术,一种人民群众认可、喜爱的艺术,一种源远流长、长久不衰的文学艺术。
语言的精化。诗歌作为一种高雅而纯粹的语言艺术,是对语言极为讲究和精巧的运用。诗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真善美的东西,相对于其它文学种类,诗歌的语言要求更集中、更概括、更凝练,更含蓄,诗歌不是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遵从一定的节奏、音调和格律的限制,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有所谓“炼字”、“炼句”之说,即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诗歌的美能否得到完美的实现,关键在于语言能否完美表达描述。描绘是否简洁丰富,表达是否有弹性,是否以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
文字的建筑。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传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的形式上。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诗歌语言的建筑美是美通往生活的传播渠道,在终极价值的层面上通常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诗在灵气与美感于一体的表达方式上,从组织结构与形式给予人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和碰撞。诗的建筑美是外在的视角美与内在的音乐美的统一,是“音节的和谐”与“视角的调和”、“调和的音节产生的现象”与“音乐美”的统一,把听觉上的韵律与视觉上的均衡,把错落有致的节奏与端庄划一的形体美完全结合起来,达到音乐美与建筑美的统一。
思想的张显。诗歌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无的放矢。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人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是诗人对生活、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感悟,这构成了诗歌的思想性,从而也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需要见感情、见思想,把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思想张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取大众的认可。
时代的良知。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诗歌的艺术性、思想性决定了诗歌是最能表达社会实情、社会形势、社会走势的文学,而细腻敏感的诗人一直定位于自己是时代的良心,在纷扰的尘世中补捉时代的脉搏,并通过诗歌的形式真实表达出来,所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我们读某一时代、某一朝代的诗总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一时代、朝代的形象。诗歌的时代性、良知性也要求着每一位诗人要有博大的胸怀、真实的情感、与时代共鸣,在时代潮流中实现自我、在实现自我中更完美地表达时代兴衰荣辱。
什么是诗人?有人说:“诗人是疯子!”也有人说:“诗人是哲学家!”其实诗人也只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已,他们也在时代中为生计忙碌、为爱情苦恼、为生离死别流泪疼哭,“疯乎、狂乎,但一赤子耳”。我认为诗者为作为诗人、诗歌创作者、诗歌爱好者三全层次。诗人应该是对有所成就的诗者的敬称,是属于在诗歌创作上已有成就、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经历时间和读者检验的诗者;诗歌创作者应该是在诗歌创作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诗歌创作中的某一领域已有自己的建树并逐步得到读者关住、接受的诗者;诗歌爱好者应该是喜欢诗歌的人,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写诗的人,而一切成就都应该是从喜欢开始。
《游褒禅山记》王公安石曰:“ 尽吾志而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孰能讥之乎?”,又《诗经·王风·黍离》云:“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吾语:“纵一生无缘窥大道,作一孺子捡麦穗亦幸矣、足矣。”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