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镜子》:大利益与小亲情的残酷博弈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艾自由    阅读次数:5192    发布时间:2014-10-22

福建著名小说家林那北的中篇小说《镜子》原载《作家》2014年第7期,《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福建小说家专号”选载。

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小利益是有传统谦让之心和礼让风范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时的亲情就无限大,可谓亲情无价,其乐融融。但是,在大利益面前,人心之私、之恶甚至无耻则暴露无遗,亲情演变变成你争我斗、势不两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上演一些让人张口结舌、口呆目钝、匪夷所思的怪事。在《镜子》中,林那北巧妙地利用镜子这个象征性物品,满怀爱与理解,叩问人性深处的奥秘。主人公余多顺经历着爱情、家庭、事业的多重考验,在大利益与小亲情的残酷博弈中,贪婪将人性照回原形,小亲情遭遇大利益往往一败涂地。

《镜子》采取明暗两条线的复线型来构架小说。故事围绕坪坝村大户人家余家大厝来展开,祖上几代出仕做官家有不少古董的主人公余多顺是明线,一百块钱将余家大厝的古董悉数骗买的复员军人邓宏三是暗线。通过台商外甥马宗圣、妻子汪毛毛、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安家高薪聘回北京的大儿子汪山及大儿媳妇黄淑惠、为搜寻古董竟然不惜大学就要毕业也要停读的小儿子汪水等人,向历经土改后一贫如洗的已由余多顺改名为余剩的开锁匠千方百计索要古董所受的忍气吞声导致的极度憋屈,用小说中所言“万万不会想到,他居然会活到连叹气都不敢理直气壮的地步”,余多顺妻怨子恨只差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了。通过骗买古董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邓宏三及相好陈菊花、从未谋过面的做木工活的女儿邓方、当年拉古董的马车夫之子如今的文物专家牛根硕捉迷藏般的利益驱动下的或为情痴守、或怨天尤人、或为财乔装打扮的种种离奇表演,一幅人性之善丑的百态图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目前,古董时隐时现的精彩不断,结尾古董不知去处的留白更是好看,留给读者的想象思考空间很大。好看之余,让人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有颇多感触,正如小说中余多顺所遥想的:“人生枯荣真是眨眼间的事,一晃一代过去,又一代过去,虚幻得很”。所反思的:“世事很多时候就是‘与其’和‘宁可’之间谁轻谁重的权衡”。所看透的:“人生反正都一样,从出生起,先让你越来越好,然后再越来越不好,不好到自己都不耐烦了,就心甘情愿作别一切撒手西去”。

自古以来利益是个好东西,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人们生活的档次和水准。早在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发出精辟之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劳累奔波却乐此不彼。当今社会,我们整天不辞辛劳操劳还不是为了衣食谋?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当亲情在与利益的明暗博弈下,往往伤痕累累地败在阵来的时候,让我们唏嘘不已的是,亲情往往在无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会温情脉脉,利益才是根深蒂固的永远的朋友。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魏徵传》说得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或许,《镜子》里的大多数人在利益面前是经不住生活推敲的,但余多顺人穷志不穷、孤军奋战的憋屈爆发,让我们深刻体味到底层人物坚守底线的低处不胜寒!正如林那北在创作谈《镜子里的一切》中所言:“财富对人心的摧毁胜于一切,而耻辱感却比失去财富有着更幽深隐秘的疼痛,不能触及,无法言说,直至恶性循环、步步沦陷,一口气尚未叹尽,生活却已经浑浊污秽,一地碎片。”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579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