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据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月令》载,“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只有天气和地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而在当前文学界也一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只有贴近群众,深入生活,把人民的冷暖、群众的诉求熔铸笔端,以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才能充分发挥文学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奉献出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用文学的力量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2014年8月3日下午4时30分,一场6.5级强烈地震突然袭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顷刻间山崩地裂,江河断流,村庄被埋,房屋倒塌,伤亡惨重。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以及昭通市、曲靖市和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会泽县各级党委、政府紧急行动,以最快速度集结抗震救灾力量,科学、高效、有序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千方百计抢救被掩埋和受伤人员,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等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震救灾,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纷纷提笔写下了一篇篇、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散文、诗歌,迅速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云南日报》《昭通日报》等报刊发表声援灾区,或哀悼逝者,或安慰生者,或为灾区加油鼓劲,令人感动!而《边疆文学》策划的8.03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特大专号,《昭通文学》策划的鲁甸8.03地震专号也正在积极征稿出版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昭通青年作家吕翼痛心疼肺,冷静思考,有感而发,夜以继日,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完成了18万字的儿童题材长篇小说《疼痛的龙头山》,而云南人民出版社当即就列为2014年度的重大题材,用了一个多月就编辑出版。吕翼对现实的敏锐,大难前的果敢,体现出了一个作家强烈的担当意识。
二
《疼痛的龙头山》以鲁甸龙头山地震为背景,采取“儿童视觉、成人童话”的复线型双视觉,虚构了一个让人心痛的爱的世界,让人体味到连接地气山地情爱。
从“儿童视觉”来看,童言无欺的儿童眼中自然坦荡,便于把一场地震前后的人性的有私与无私,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中构架得比虚构还虚构、比真实还真实。主人公大洋芋是个十岁多的彝族少年,富有爱心,性格桀骜,却又寡言少语。幼时便和汉族少女小花娇订了娃娃亲。龙头山矿山的过度开采,引起了大洋芋的极端不满,深夜将未来老丈人金云开拉矿的大卡车轮胎割破;为了筹集外出寻母的路费,大洋芋和小花娇走进千年前的银矿洞,两人差点丧生;到龙头山支教的白洁老师的一堂关于爱的讨论,再次引发大洋芋对母亲的思念。为找回大洋芋的妈妈木香,父子俩踏上了漫漫长途,在这条对爱回望和向往的路上,各种奇遇由此展开。刚回到龙头山,地震发生了,在生与死的救援考量面前,为救白洁老师,大洋芋体现出了少年男孩的英勇气概、体现出了一个大男人才有的敏捷与无私,虽伤得不轻却赢得了小花娇的真挚依恋。
从“成人童话”来看,爱情小说是永远的成人童话,跌宕起伏、凄婉哀怨、相聚别离的爱情故事确实与人类童年的梦想相沟通、与成人的生活相伴随。主人公大洋芋的爹普麦是个满口甜言蜜语、很有女人缘却又不思进取的彝家男人。他用天籁般的歌声赢得同在深圳打工的汉族美女木香的爱情,却因好吃懒做伤了木香的心,导致木香出走龙头山,在白洁、金大叔的帮助下,一家人在寻找中破镜重圆的同时,也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门路,爱到永远因物质而更坚实、更精神。而穿插的支教教师白洁老师和小罗的爱情,也因小罗在地震中驾鹤西去更具悲剧美!
在吕翼的笔下,龙头山的疼痛,是相爱的疼痛,是思念的疼痛,是离别、寻找、内疚和刮骨疗伤的疼痛,是爱与恨碰撞之后的疼痛。龙头山这个古代就产优质白银的彝汉杂居的地方,汉人有汉人的信仰、彝人有彝人的宗教,他们同吃一股山泉水,同走一条弯弯路,多少年了却一直处得很好的传奇;彝族山歌、全牛宴席、打亲家、经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龙头山上百年来的过度开采与近年来实施环境保护生态项目中人与自然的不断磨合;大洋芋与忠心耿耿的那条叫做犸基的狗、那只叫棵棵的公鸡的相互温暖;龙头山人落后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的种种纠缠,在小说中交织缠绵,有着较强的可读性。
三
8.03鲁甸6.5级地震是云南省14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当地百年以来最强地震。地震发生后,8月底,新华出版社第一时间出版的《鲁甸大救援——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是新华社等媒体鲁甸抗震救灾的新闻作品精选集,精选的60多篇稿件和40多张图片,记述了全国人民大力支援、灾区人民自救的感人故事。这本书展示了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时间组织解放军、武警官兵、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开展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记述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开展自救的感人事迹,材料丰富,图文并茂是其特色。而吕翼的长篇小说《疼痛的龙头山》中的人物虽然全部是虚构的,杂取种种人而成,但流淌在人物血液里的真情情感却是触手可及的。小说从文本的整体架构和细节描写,到文本的人物设计、情节结构、场景处理、心理刻画,都匠心独运。故事一波三折、扑朔迷离、惊心动魄,以故事生动、人物鲜活、 反思深刻为特色,呈现出清新自然的艺术特色,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洋溢着真善美的优秀长篇小说。比如小说写到震后,在第25章《犸基与棵棵》中,“白洁老师说,遭了这么大的灾,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伤痛……这伤痛要好,需要得到帮助、安慰,但更需要我们自己。内心健康了,一切都会健康。内心强大了,再来任何困难,我们都不会怕。”“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爹也像是个哲学家。他说,地震不可怕,怕的是人心碎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无疑,吕翼的长篇小说《疼痛的龙头山》是一部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结合得较好,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描绘昭通梦,用文学形式讲好昭通故事的长篇佳作。让我们共同为鲁甸祈祷,祈祷龙头山在恢复重建后的明天更美好。正如《疼痛的龙头山》篇尾所言:“龙头山人开始在原址上重建家园。金大叔说: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只要人心不地震,什么都好办。”的确,只要人心不地震,什么事都好办!
四
《疼痛的龙头山》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就是民族团结。文中所写的龙头山,是个彝汉杂居的村庄。他们在一个村子里同生共存,互相开亲,互相帮助,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和平共处,同谋发展。作为汉族的金云开、前来支教的白洁老师,他们至始至终地帮助着困难重重的普麦一家,从生活上、从精神上,一直在给予无私的、暗暗的帮助。小说的一开始,大洋芋因为对金大步那辆大车的不满,而在夜深人静之时,将车胎割破。此后作为父亲的普麦给他打圆场,作掩护。在大洋芋随父亲一起找到妈妈,然后随金大叔回龙头山的路上,大洋芋“想到以前划坏车轮胎的事,心中有着无限的悔恨。他太对不起金大叔了,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卑鄙的小人,用小动作来对待勤勤恳恳、有宽容之心的金大叔。”当他小心翼翼地提起此事,说以后掐到钱,要送金大步几个轮胎时,“金大叔笑了。金大叔说,不必不必,你跟着白老师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领我们去看看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就够了……”。而在小说的末尾,一行四人坐着拉花椒的大车进县城时,心里有“鬼”的普麦说:“……我现在是要脚踏实地地干点事儿了,我变现实了,还是让那些虚无缥缈的梦远离我一些吧!我是在想,你新换的车轮胎质量好不?上次……”早已心知肚明的金云开大笑起来:“你那点小动作,瞒得住我的眼啊?真是的!”金云开的包容之心便呈现了出来。彝汉两家便如他们歌里所唱的一样:“笛子和芦笙在一起,针儿和丝线在一起;太阳和光亮在一起,春天和温暖在一起……”故事里的人物,将爱与包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应该是乌蒙山区各民族相生共存的写照,更是中华五千年来民族团结、共谋发展的艺术再现。
这是一部成长的童话,主人公逐渐成长;这是一部团结的童话,灾区的民族互相包容、互相促进;这是一部精心培育爱与担当的文学作品,将乌蒙山区的高原品质抒写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多年来一如既往不拘小节、包容坦荡的文人情怀。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