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化艺术 >> 图书 >> 正文

《边陲线上》问世经历一波三折 茅盾四次推荐出版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    阅读次数:12536    发布时间:2015-01-16

  电影《黄金时代》使作家骆宾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时间,骆宾基和他的作品又成了一些爱好文学的人们谈论的对象。谈到骆宾基,自然要说到他创作的那部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带点“自由空气”回去


  笔者收藏有一本民国版的《边陲线上》。《边陲线上》最早于1939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笔者这本是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是作为“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的第四种。在书后的版权页上印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桂一版”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沪二版”字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版权页上还印着“广西省图书杂志审查处审查证处字第一一跂号”,可见此书经过了当局的严格审查后才批准印刷出版。全书包括“后记”共227页。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写这小说的时候,是三次从满洲逃亡到祖国的一九三五年夏天。当时,并没有想能长久居住下,只不过打算带点‘自由空气’回去给浴在血池里的人们,呼吸呼吸……”


  鲁迅因病未看书稿


  小说描写一支由不同阶层的人组合而成的抗日军队,从而展现了东北人民走向抗日道路中不同的心理状态。它把东北边陲的苍凉与民风的强悍,通过一系列原始而又震撼人心的事件表现出来,人物命运曲折离奇,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边陲线上》这部书的问世,经历了一波三折。骆宾基原名张璞君,1917年生于珲春市。1933年,骆宾基到北平读高中,因错过了报名时间,只 好去北京大学旁听,到国立图书馆读书。1935年暑期,骆宾基回到老家珲春,想赴苏联东方大学就读,但边境已被日本关东军严密封锁,便转赴哈尔滨。在那里 他幸运地结识了一批左翼文艺青年。他得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在鲁迅扶持下出版,让他备受鼓舞。他追寻着“二萧”的足迹奔赴上海。当时 他的《边陲线上》刚写完前两章,就迫不及待地寄给鲁迅。鲁迅已重病在身,又是长篇的开端,便回信说一时恐难看稿。


  茅盾四次推荐出版


  1936年10月,《边陲线上》即将收尾,却传来鲁迅逝世的噩耗。骆宾基在悲痛、失望中鼓足勇气致信茅盾,茅盾接连三次推荐。

  1937年5月,上海天马书店准备出版,但淞沪战争爆发,天马书店被焚毁,幸运的是书稿被巴人保存了下来,再次回到茅盾手中,直到1939年11月。经茅盾第四次推荐,《边陲线上》终于在巴金任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与读者见了面。

  骆宾基在上海写作《边陲线上》十分艰苦,他讲述了当时的创作过程:“南方的酷暑是叫人坐不住椅子,躺不住床铺的,然而在沪西汶林路一间房子里终 于度过了三个月零几天的孤寂而闷热的生活。夜间约莫十点多钟,窗外就有凉风扑来了。弄堂里照例有人砰砰敲门,不知是电影院的售票员还是酒座咖啡馆一类的侍 者,他每夜定时归来,闹一顿。我必被惊醒,立即揉揉眼,扭亮灯,开始写作,一直到灯光减淡,玻璃窗发白,弄堂里有人扫道或刷马桶声时,掷下笔,通通气,才 上床睡去。”

  《边陲线上》的出现,标志着骆宾基文学生涯的开始。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21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