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刘毅散文诗“平民化”写作三元素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梁爱科    阅读次数:13065    发布时间:2013-11-11

文学界早已对散文诗有了谱遍的共识: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征。因此,有人把散文诗比喻成“美丽的混血儿”,笔者认为这个比喻颇为恰当。但是,这个比喻也容易给我们散文诗作者,特别是习作者带来一种意识上的错觉,那就是总认为这个“混血儿”非常漂亮,非常高贵,不容凡夫俗子随便“碰”,这就导致部分散文诗作者们在创作中总是“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总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高招”把自己的“混血儿”“生”得健壮,“打扮”得花枝招展,人见人爱,不得不说这是散文诗界的一大悲哀。现在是追求“绿色”、“环保”的时代,散文诗界也应该大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让来自田野乡间的轻风吹掉脸上的那一层本不该有的胭脂,给散文诗读者或社会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混血儿”。也就是说,我们的散文诗写作应当放下“高贵”的架子,“贴着地面飞翔”,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平民化”精品。其实,当下也不乏这方面的践行者,著名贵州籍散文诗作家刘毅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位。

 刘毅先生是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贵州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长期致力于散文诗创作,数十年来,创作了大量散文诗精品,可以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笔者认为,他的成功应主要归功于始终坚守的“平民化”写作。

 

平凡的题材

 

刘毅生活的地方,是贵州高原的一个边远县城,这样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涉及领域,决定了他不得不把关注的重点锁定在“乡土”的那些平凡而又可亲可敬的乡间物事。纵观刘毅的散文诗作品,不难看出他写作的题材主要分为几类:一是农村物什,比如:《裸根》、《藤蔓》、《树桩》、《行吟青龙河》等;二是乡间人事,《书记》、《扫雪的老人》、《村路》等。这样的物事一旦进入诗歌,毫无疑问会给我们一种不可抵挡的亲近感,基本上不存在阅读之初“心理上的隔阂”,很容易让读者非常自然地就进入诗人营造的艺术空间,开始审美的浪漫之旅。

 

朴实的语言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波特莱尔说:“诗歌是灵魂的抒情性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在这里,诗人给诗歌下了一个华丽非凡、光彩照人的定义,他的这句话一直被学者、专家们广为引用。的确,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地概括出诗歌写作的至高境界,但我们也不排除很多诗人因为对这个定义的崇拜而从此给创作戴上了一个难卸下的枷锁。于是创作时,纷纷开始“扭断语言的脖子”,“戴着镣铐跳舞”,于是原本应该写得很好的诗歌写成了很丑的诗歌。恕我直言,60后、70年后的诗人大多有过相关的经历,刘毅肯定也是如此,但是不难看出,刘毅没有陷入那个泥潭,而是潇洒地走了出来,以一颗坦诚的心,怀着一份真诚的爱,走进了“平民”的内心。翻开刘毅的诗歌,这个观点就可以得到证实。在刘毅的诗歌中,很难发现一个生辟的词语或者句子,而且,每一首诗,从头到尾,都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架势。读完刘毅的诗,我们总是感觉有一个朋友面带微笑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满脸慈祥,让人倍感温暖。

 

平民的情感

 

情感的平民化自古以来就是文艺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历代名家大多深谙此道。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经典诗词就可见一斑。那么平民化的情感有何特征呢?著名诗人、批评家王志清先生在其文章《为真情招魂:散文诗最好方式的自救》里有一段论述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即:“平民化情感所以为真情的最基本元素之一,是因为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美感体验范围,而获得了最为普遍的美学意义,是在情感上表达了平民意愿而又最能为平民所接受的一种深刻同情和人性关怀。”在此,志清先生给“平民化情感”提出了三个要素:超越了个人美感体验范围而获得了最为普遍的美学意义;表达了平民意愿而又最能为平民所接受;深刻同情和人性关怀。如果拿着这个标准去检验刘毅的散文诗,我们会发现刘毅的散文诗大都符合这个标准,比如《灯光》:

大雪封山,全镇停电。

一粒如豆的灯光从镇政府透射出来,尽管很微弱,但使人不再感到寒夜的沉寂。

书记、镇长们围炉开会,商讨如何使这个冬季暖和起来。

哪缺衣,哪户断粮,低保户、五保户如何过冬……成了党委会的核心内容。

心动不如行动。

于是,在通往山乡的那逶迤蜿蜒的山乡小路上,闪烁着一粒粒灿如星星的手电光亮……

显然,这首诗写的是某镇党委政府对一场雪凝灾害的处置工作。诗歌篇幅很短,却将政府关注民生这一当今社会热点表达得十分充分,也不动声色地抒发了诗人对“书记、镇长们”的赞美之情。读之,我们的心灵也自然会被震动,对“书记、镇长们”由然而生敬意。为何如此?因为诗人的感情非常“平民化”:首先,诗歌所写的题材是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题材,因而获得了“最为普遍的美学意义”;其次,“大雪封山,全镇停电”暗示这首诗中的“平民意愿”,即温、饱;“书记、镇长们围炉开会,商讨如何使这个冬季暖和起来”是“最能为民平所接受”的愿望;最后,“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在通往山乡的那逶迤蜿蜒的山乡小路上,闪烁着一粒粒灿如星星的手电光亮……”体现了诗人“深刻同情和人性关怀”。所以读这首散文诗,我们会被诗人不声不响地打动。一定程度而言,此诗可算当今散文诗“平民化”写作的一个典型例子。

总之,刘毅的散文诗“平民化”写作,方向是对的,走法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和文学“快餐化”的大背景下,更有其审美和现实方面的意义。当然,笔者无“拉帮结伙”之意,只希望大家创作的散文诗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975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