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时代变革中的交响——评长篇小说《白鹿原》代悼作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方卿    阅读次数:5805    发布时间:2016-06-07

四月,惊闻《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故去,作为《白鹿原》的粉丝,笔者心里隐隐作痛。虽痛,但笔者能做什么呢?几经思考,决定为他的《白鹿原》写篇书评,权当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笔者品读《白鹿原》是在10年以前,整个故事梗概如今仍历历在目——小说主要以白嘉轩为叙事中心,讲述了白鹿原村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

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

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小说主要讲述了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排斥。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

白孝文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

笔者以为,《白鹿原》之所以成为佳作,除了先生笔法技法之精妙,单凭他选择创作的时代背景就已经技高一筹。

高深的文学涵义,必然能揭示时代跳动的脉搏,能呼唤、警醒一代或几代人。《白鹿原》的涵义,刚好揭示了这一点,为此能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矛盾文学奖,不是偶然。

为了塑造好时代背景,作者放出了两根线:一根是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一根是奴隶社会过渡到民主社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者对人物思想的塑造就非常自由和通畅,对旧社会的腐朽没落就可以进行酣畅淋漓地揭示。为此,文中的人物就奠定了思想的多重性,为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打通了作者的顾忌。

思想确定了,陈忠实先生就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作为创作背景,笔触细腻地刻画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

在这两大家族的恩怨纷争中,作者从白嘉轩的七个女人入手,接着又巧妙地塑造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水性杨花性格——田小娥作为小说的“味精”,吊起读者的胃口。进而把白嘉轩、鹿子霖等小说人物从容推出;又用细腻的笔调把每个人物的身份、性格乃至奸诈、圆滑、耿直、朴实等世间百态合理地分配给小说人物,使每个人物鲜活起来,使《白鹿原》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增加了小说的社会共性,夯实了厚度和深度。

通过那些趣味十足的人物刻画,使上述的两条历史脉络得到精彩的文学重现。读者通过这一精彩的文学形式,不但能感受美,而且还能直观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芸芸众生,他们是如何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是如何从奴隶社会转型到自由民主社会的。

白鹿原这一群代表中国民众的农民,他们对待土地的挚着感情,在划时代的那种迷茫和困惑中,成为一种深沉的社会基层交响。

我感知,小说中人物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比如白鹿原人对于比生命还重要的粮食,军阀向他们征收时,他们宁可自己放火烧掉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小麦,也不愿意拿出来!而解放军需要征集粮食,他们却积极支持……

小说的隐喻伏笔埋藏得非常好,作者借用白鹿原的传说,即白鹿如果出现就能给白鹿原带来吉祥安康,塑造了白嘉轩雪天外出求医偶遇白鹿精灵出现的情结,从而展开小说更为宽阔的线索——这一设计,隐喻了白鹿原人的命运最终必然走向吉祥安康的结局——迎来解放!

小说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巧妙,例如白鹿两家为了各自的利益,白嘉轩看中鹿家的风水宝地,不惜用保水田和鹿子霖换坡地;为了不让鹿家看出破绽却找出百般借口和方法进行搪塞;鹿子霖本来欲购白家田产而又摆出一副“伪君子”的面孔……最终以各自的利益所好达成了一个换地补偿协议。从这一情结的人物刻划,两个老谋深算的当地财主嘴脸便展露在读者眼前……

关于陈忠实先生《白鹿原》作品的评论,笔者也看过不少,其中也不乏贬词,陈先生小说塑造的几个女人,说她们“勾引”男人的情节有违生活本质法则。还举例说东家女人“勾引”长工,媳妇“勾引”公公,百灵“勾引”鹿兆鹏等等。笔者在这里不敢微词,但是,笔者读后《白鹿原》,恰好认为那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更能体现那个时代女人的生存之难!一看前因后果我们就知道,每一个女人都是被时代逼上那条路的,能说违背了生活本质的法则吗?

当然,先生小说的选材、构思、技巧和笔法之精妙,不是笔者一篇小文便能囊括得了的。今天撰文浅评,实为感谢先生创作了《白鹿原》这部伟大的时代作品,值先生驾归蓬莱之际,略表一个忠实粉丝的无限追思……


【编辑:向鹏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21457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