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们创造作品,犹如创造一个生命,谁不想让他创造的生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穿透力,辐射力。可惜的是,文艺自有其淘汰的规律,文艺也自有优胜劣汰的法则。这就必然告诫文艺创造者你要想使自己的作品生命力强,流传的久,影响力大,你就必须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卓越,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要上升到一个高度和深度,努力体现本民族的风格和时代地域特色,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
因此,具备经典无非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时间性。时间是一个伟大的鉴别师,它既无情却又最有情,浩瀚史册,茫茫书卷,哪些作品能够获得永恒,哪些作品转瞬即逝,这个不由皇帝老儿说,也不由哪位公卿说。这个是由时间说。时间把哪些有生命力的作品已经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流传在民间,流传在世世代代的学子的书案上,这是它有情。而它的无情就表现在把那些昙花一现的作品残酷的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让他永不见天日。我们说世间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说时间有所偏私,而是时间有所偏爱,它偏爱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不是什么样的作品。这自然又要拿作品来说话,而不是拿作者来说话。从这个角度上说,时间又是最公正的,它不会因为作品的作者是皇帝老儿,或是作品的作者是流浪乞儿,就因此而厚此薄彼,重红轻黑。
二、人民性。经典的作品总是能够坚持人民的方向,也就是经典的作品具有宽泛性,受众面广,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表现人民群众的追求愿望,无论是跨过茫茫千年,还是时至今日,经典作品任何时候阅读起来几乎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激荡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的深思。它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抒情,为他们呐喊,为他们秉笔直书。
三、时代性。经典的作品不规避时代气息,或者说经典的作品简直是时代的雨晴表,是时代的思潮和情绪的综合反应,是对时代特点的高度地概括和抽象。经典的作品就是这样,历经多少年后,人们仍然能从它的作品里看到时代的风云,时代的特点,它的内容契合历史的节奏点,暗合历史的节拍,具有反映历史特点的历史价值。它虽不是历史,但胜过历史;或者可以说,它是对历史进行生动解说的图表和画卷。
四、地域性。经典一诞生天生的就扎根在一个鲜明的区域里。它忠实地表现这个区域的人们的生活面貌,生存状态,生活情绪,生活追求,既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鲜明的时代印记,还有普通百姓所崇尚的风物人情,迎来送往。地域性体现民族性,一方水土一方人,经典就在于写出了“这个”,而不是“那个”,愈“典型”愈有民族风格。于是,反映民族风格的地域也逐渐成为经典的标志。
五、思想性。思想性体现作品的厚度和深度,大凡经典性的作品都有振聋发聩的深度和高度,它如惊雷长电,划过茫茫的黑夜,让人们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让人们为之惊愕,赞叹。由于具有深度和厚度,因此经典性的作品往往穿越历史的迷雾,剥离出历史的真相,反映出生活潜藏着的被人们习以为常的真理。思想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总结性,它是诗的哲学,哲学的诗。
六、艺术性。艺术性涉及到作者的才情,学识,艺术修养,艺术风格,艺术技巧,凸显的是作者的思想和情绪,而作者的艺术情绪又往往是高度的体现了更多受众者的思想情绪,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与思考,能够激越更多人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看似经典的作者的艺术效果好,表达才情高,实在是他能道人说不能道,发掘出人欲言而又不能言出的真理。
总之,经典的作品它能跨越时间的障碍,空间的藩篱,无论何时何地,它总能写出一种陈子昂诗句里描绘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情来。
作家是否就有资格不读书?
“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几天前有人请莫言荐书,莫言无奈地坦言。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因为这与人们“写作者必是饱读诗书之人”的印象相去甚远。然而,作家之中不读书之风日盛,不少人并不为耻,反以“不读书尚能写作”为荣。这种风气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忧虑。(12月5日《西安日报》)
说实话,这个年头,不仅有些作家不读书,就连很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也不读书,无论是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也罢,还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作为从事母语教育的专业人士读书的风气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经常出差作报告,做经验介绍的作家们。因此,说到作家们不读书,也不奇怪。
但是,话又说回来,从事母语教育的老师们不读书,可能有着职业厌倦的情绪。试想老师们每天三点一线的,成天和书本和学生打交道,能不对书厌倦吗?除了老师们的职业厌倦以外,另外也与老师们大多数已经习惯上了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不思进取有关。故老师们大多围绕一本书教来教去,除了写论文东拼西凑以外,平时里有几个好读书的?我是接触了好多老师,无论是大学的,还是中小学的,都已经庸俗化了。这与北宋诗人黄庭坚说过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相比相差太远。是啊,作为一个从事母语教育的老师们,怎么能不读书呢?简直让人费解。
然而,现在连莫言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读书。其实,不光是莫言,还有很多的作家也不读书。作家们是吃文字饭的,尤其是有了名气的,更要做很多报告,做很多讲座。试问:如果作家不读书,是否能通过阅读文章来砥砺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尤其有些泥腿子出身的作家理论素养是不高的,知识面也很是狭窄)补充新鲜血液来为听众做出一场精彩生动的耐人寻问的讲座来。在作家们不读书的情况下,要做出这样让听众喝彩的,又不耽误听众宝贵时间的(注意,这里大多数听众都是惜时如金的高中生或大学生)讲座来,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作家也是人,不是神。作家一味地吃老本,也会吃光的。吃的到处作报告都是那样的陈词滥调,到最后,让听众倒了胃口,不仅耽误了学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严重地影响了作家们在学子们心中树立起来的可贵形象。因此,对于作家不读书,不光做不出一场令人喝彩的报告,严重地讲,作家不读书,还会使自己的思想倒退,理论素养缺乏,视野狭窄,长此下去,作家们也会落得个江郎才尽的悲剧,更何况作家们还想着超越自己,不重复自己作品的理想呢?如果不读书,这样的理想显然也是空谈。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曾经跟着学生听了几场报告,感觉那实在是浪费学生们宝贵的时间。因为关键的是报告实在缺乏饱满的内容,没有达到听众们想达到的愿望。
从这一点上讲,即使你作家的名气再大,成就再高,但是也不能吃老本。如果一味地吃老本,又不断地参加这个学术交流会,又做那个文学讲堂报告。恐怕时间一久,自己都感觉到自己油嘴滑舌的,糊弄听众。如果以为这样下去,不仅是砸的自己的牌子,也倒得是文化口味。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该怎么做,还不是要作家们率先垂范,要全体老师们率先垂范,这样我们母语的魅力才会发扬光大。如果作家们,老师们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言教,但没有身教,又怎么能让学生信服你说的话呢?现在学生们让我们推荐读书,我们怎么能说“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真不知这样的言论会对学生有多大的负面作用,不读书何以又能拿自己文化人的形象去影响别人呢?
人的确都会有惰性的,不光是普通的老师们,就是名位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在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以后,不思进取等惰性因素就会自然而然地滋生。然而,这种现象对于不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还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老师们,作家们这些经常与文字与文化传承直接打交道的人来说,却是不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自身的形象本身就是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出现在后学们面前的,既然作为让他们仰慕的师长们都不读书,那么又怎么让那些本来也不爱读书的学生们热爱读书呢?既然如此这样,实现母语复兴的梦又如何能够实现呢?须知,语文考试的分值在2016年有望达到180分,国家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还不是因为目前母语教育产生危机,与英语教学相比,是本末颠倒。现在幸好恢复过来,但是恢复过来,不仅仅看作是语文分数提高了30分,而是要看到这是深化了对语文教学的期待,更多地考量了对语文的现代当名著的阅读,还有传统文化的阅读,以及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等因素。这些因素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要让学生好好地读好母语,用好母语,让我们的母语发扬光大,更加灿烂辉煌。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