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不倦耕耘存实意 唯有承传是真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路广照    阅读次数:4832    发布时间:2019-07-24

不倦耕耘存实意  唯有承传是真情


——拜读父亲路世敏的作品并致谢编者、读者


夏阳初炎,己亥端午节的三天假期给日常忙碌的人们带来短暂歇息之机。

妻子已远赴南半球照顾外孙女,节日的孤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原本打算回安顺看望年逾八旬的父母,因想起元宵节与父母团聚时从父亲手中接过老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及文学手稿尚未曾有时间系统地进行整理完成,便打算利用这一小假期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端午节前的晚上,父母从安顺家里打来电话,询问我是否回安顺及有关时间的安排。作为父母在这个节日里,祖国大陆尚有唯一至亲只我一人,老人盼望团聚之情便显得尤为迫切和渴望了。在了解和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尚属安健后,即向老人回复了假期留贵阳整理文稿的计划安排。父母语重心长地嘱咐着:“别因过于伏案投入而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奏,别忘记了身体锻炼,一定要注意保护眼睛,伙食一定不要凑合……”温暖的叮咛嘱咐,更加坚定了完成这项文化传承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早就有打算争取在父母有生之年,将父母的作品整理出来。先行录入、编辑、勘校,形成事据充分、文字准确、语句顺畅、逻辑完整、图文并茂的微信公众号形式的作品。待时机成熟、资金充裕时再考虑购入书号由正规出版社编纂印刷、出版发行,为亲人、朋友、同事以及后人们留存一册值得长久纪念的纸质出版物,并邀请文学大家给予题跋写序。

几天来,虽未及至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早起晚睡、饮食简约,全日里宅在普彤书屋的电脑前已是刻定状态。每早六时前,完成起居后的一些基本动作后,即着手对父亲的七十余幅书法作品、二十余幅绘画作品、近三十幅摄影作品的翻拍扫描以及近十三万字文学作品的录入、编辑、校对、配图的整理工作,亦可谓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了。

这次的整理工作,得益于现代办公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幅的原创书画作品运用了手机全景拍摄的手段、摄影作品充分运用PS软件进行修润、部分书法采用被投稿方返回的《作品入编(入选)校对清样》作扫描仪的扫描;文学手稿业已摆脱了繁重的键盘打字录入的形式,而是采用语音软件录入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质量效果和工作效率。

父母亲五十年代中期从北京(宣化)地校物探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福建开始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六十年代初期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贵州,后因严重放射性职业病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了专业技术岗位而分别转入从事宣传、党务、政务和工会工作,曾被省著名作家王蔚华先生在贵州地矿局文学内刊《杜鹃花》一篇对父亲的专访中称作为“一台仍在工作的报废了的机器”。

父亲的文学作品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背景,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充裕的精神食粮、留下了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

父亲的文学作品体裁覆盖面广,从诗词对联到散文游记、从纪实回忆录到科普科幻以及趣闻轶事等等;所涉及题材极为丰富,包罗万象。篇数累计四十余篇(未含诗词、对联),仅是各时期、各色款式信签、稿纸的手稿页数已达四百余页。

通过整理老一辈的文稿,使我深深地感到各个时期的前辈们都有各自的青春芳华。挖掘整理老一辈的文稿刻不容缓,那是一部历史的记录与再现,也是巨大丰厚的文化遗存和精神财富。唱响感人肺腑的“老歌”,在今天看来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让历史能有所回味,让正能量得以充分发挥,让后辈知晓他们的那人那事、那年的芳华,正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自信。

《刻骨铭心的伽玛源事故》记载了当时祖国建设大干快上的背景下干部职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发状态,让世人知晓了国外物理探矿设备落后和他职业病的缘起,以及老人对待疾病的乐观主义态度。

知名旅游地学文化使者陈跃康先生是这样给予留言评价的:

射线无形伤健体,一朝接触残终身。

明知危险勇担当,青春芳华英雄魂。

国家昌盛、家庭祥和得益于第一代地质工作者灵魂的奉献,作为地质二代的我亦心生感言:

父辈的足迹我们紧跟,

父辈的旗帜我们肩扛;

父辈的传统我们继承,

父辈的荣耀我们光大。

《迟到的鉴定》介绍了中共地下党曾吉祥同志不忘对党的初心、牢记肩任的使命,忍辱负疑地坚持工作直至平反昭雪的感人事迹;《老书记》则描写了地勘单位老书记罗启文同志带头克难、锐意改革的忘我精神;《带血的杜鹃》叙述了当地彝族村支书陈大爹为因公而亡的地质队爆破工小邢树碑建坟、子孙几代护守孤坟的感人事迹。

老一辈对党、对国家、对工作感情深重,是地质行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们为贵州地矿事业所作贡献卓越荣光,是我们永远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我由衷地对他们的悄然逝去的青春、可歌可泣的岁月感慨而敬仰:

赤子心,一片衷肠;责一任,福一方。

斯人虽去,丰碑永树,精神光芒。

 

小康梦,指日可望;亲历为,作榜样。

地矿英魂,盼归来兮,民心常想。

跃康先生在读罢《迟到的鉴定》一文后,激动感言:

坚强的党性,可贵的品质!

难能可贵的是省地调院年轻专家陈明华同志,在阅读完父亲的文章后留下了深切感言:

人生中,我们平时自认为的种种委曲,在一个真正的老党员面前,深深地感到了自已的渺小。

《“三线建设”杂谈》、《漫谈中苏友好》、《那个地质年代》、《山崩》、《一次凶险的食物中毒》再现了国家战略决策、中苏友好年代那些较为典型的故事、讲述了谢家荣等地质老前辈为富国踏遍青山找矿忙的经历及遭遇、陈述了地质队大会战及所面临的一些自然灾害、突发偶发事故的发生经过及处置结果。

突飞猛进的三线建设决策,是那个时代的境况所必需的。备战备荒,中心城市迁移边远地带、补足区域建设的短板,为祖国的全面富强奠定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正如读者Wall-E和碧落所留言:

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芳华,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让我们最怀念的是人生最艰难、最有光彩的那段时光,地质人的芳华光芒万丈!

老一辈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尽千辛万苦,但他们仍然坚信生活的美好,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率直、真挚恳诚的心,对他们而言他们是艰苦砥砺而又乐观幸福的。

曾经的芳华似乎早已远去,曾经的芳华却依然如初。一代有一代的芳华,你是否已然全部地付出?今人阅读前人的过往,你是否深感无比的幸福?建业如同树人建家,少些索取多些贡献,留与后人缅记赞叹。

阅读《一次凶险的食物中毒》,使我想起由《中国青年报》记者王石、房树民所写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通讯报道,仿佛重现了报道中的事故景状与同志间兄弟般的情意。尽管情景再现晚于六十年代近三十年,但在又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再回首阅读那起食物中毒事件,仍心存余悸。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医疗、通讯、食品安全等条件远远低于我们今天,仅凭着事件指挥者(包括父亲本人)和参与者的一片热忱,果断及时、全力以赴地进入决策和抢救的角色,精神可贵可敬、事迹可圈可赞。

读者水晶留言道:

随便浏览一下文章,却很快被故事吸引了。路老的做事认真、机敏、反应迅速,在那个通讯、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沉着冷静地处理了一场突发事故。当时没有如今的应急预案,路老却能统观全局,令人敬仰!

 《解放区的学校》、《灾荒年》、《拜冬节》、《球债》、《一路都有活雷锋》、《中草药奇效三则》、学好孔孟》、《逝者如斯》、《我陪老伴上大学》、《蹦蹦跳跳的白发老婆婆》、《老来俏》等叙述了前后跨越近九十年时光中父母亲身边的人与事及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建国初期;从文革时期、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一直到老人退休后的老年大学生活,每每贯穿了一条正义拼搏、乐善好施、老有所学所为的主线,更描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背景及变革。

较为感触的是《球债》一文,老一辈革命家战场上有战略战术、球场上生龙活虎、舞场上莺歌燕舞,文武俱全。真不愧为军事之威猛韬略、人生之潇洒飘逸、政治之严谨如一、生活之多彩纷呈,实是当今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相结合相补充的典范。

《一路都有活雷锋》中便开始有了我的身影,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背景在现代青年心中未曾有过印象,雷锋精神似乎已经远离,该篇正是全面诠释雷锋精神、呼唤雷锋精神再现的一部活教材。

《杜鹃花》第五任主编陈跃康先生感言:

  天下好人一生平安;雷锋精神永远流传!

《学好孔孟》由一幅组字书法而谈起,提示人们对儒学文化如何学、学什么以及孔子、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等进行了引导和阐述,读罢使我欣然:

学孔孟,倡儒教。弟三千,七二贤。

温四书,习五经。知礼数,仁达贤。

皆怀仁,有不同。由仁厚,至仁政。

君臣父,不僭越。君者当,民同乐。

《说鸟》、《鸟语漫话》、《牡丹》、《瀑布节漫说瀑布》、《盆景园》等以散文的形式描写了鸟语花香、瀑美景怡的大好人间,充分表现了一位年过八旬老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眷恋、对人生充满无限向往的唯美主义思想境界。

尤其是将鸟的灵性透析得微显独到,好似鸟类就是你身边的小伙伴,不可缺少,提出了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和谐自然的概念。

与虫鱼鸟兽共存,尤傍芳邻;

和草树藓菇同享,可尝佳肴。

大自然物杂显繁,链接众生;

地球村种多呈荣,人非霸主。

《瀑布节漫说瀑布》宛如一部世界瀑布专题游记,由黄果树的瀑布群衍射到全世界著名大瀑布,较为详尽地陈述了世界各大瀑布的特性之处,好似给了读者一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触。

科普小品《雷电漫谈》、《地裂地声地光现象浅谈》、《应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较为突出地表现了作为一位地质工作者对天地万物科学原理的详尽诠释,把人们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通过科学普及的形式娓娓道来,提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不失为一篇需要继续开展科学普及的倡议及应对地质灾害引起重视之提议:

干地质,说地事,亦可言天;

抗灾害,保安全,旨在为人。

父亲的科学幻想作品仍在续写,一万二千多字的《M星掠影》的M星考察报告之一:M人的分配,只是其全篇构思的几分之一篇幅。幻想着M星球人从科学技术到物质及资源调配、社会分工,以致婚姻家庭等等一系列的值得地球人类去模仿、学习、思考的内容,仿佛看到了刘慈欣《三体》系列科幻一般,令人置身于地外的星际世界。不由地使我想起少年时期,父亲按期给我们弟兄三人购阅的大型图文杂志《科学画报》中的内容,宛如身临其境。

《虹虹的梦(科幻系列)》仍有续篇在写,目前已写就了《光伏水能电站》、《牵个台风来浇地》、《气球运输队》等章节,父亲以一位小学生的视角睁眼看世界、闭目梦科幻,作为引导现今少年儿童大胆圆梦科学幻想、将科幻变为现实可行的倡导,不失为抛砖引玉之功效。有感而赞:

科幻是实现现实的梦想;科幻为科学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尊重科学,追求梦想。用科学目光看久,凭科学依据畅想,所有梦幻可变为现实。

阅读父亲的鬼怪寓言小说《蝼蛄的故事》、《桑树气破肚皮》、《从来无老彭》、《周家坟地里的精怪》、《捉鬼》、《江猪过河大雨到》、《皮大狐子》等篇章,仿佛进入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之中。在当今网络魔幻小说盛行的时代,一味地追求嘻哈之乐而忽略了其中的寓言发挥的明言隐喻之效应,不得不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引导。

妖魔鬼怪皆为人间演义,  避曲就直实乃秉事哲理。

魑魅魍魉游戏世上百态,   因果校验写就草堂笔记。

读罢游记《枫叶国之行》和《甲胄》,从加拿大的诸事百态开言叙到贵州屯堡人的古代甲胄的沿袭、失传、再拾回以及将甲胄由军事防御用途转变为乡村旅游文化表演展示的主打节目,述说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各自的辉煌与差异。尤其父亲的一万三千字的《枫叶国之行》,有文化、有历史也有景观描述还有个人观感的抒发。无论政治的、人文的、社会的以及民俗的,便可作为旅行加国的攻略和指导,正如父亲该篇引语所言: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是读了其中的一页。

为文作诗,文思泉涌于笔端笺上,情感乃是流淌的河流,源头活水自当不断。

野外工作的所见所闻加之于所思,地质工作者便是大地的诗人和写者。

感、知与觉、得,尤其为要——

山水盛景人文地理,走近了是认识,即为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那些心底话,就是

寻找最恰如其分适应的体裁与题材,便成

加之于个人的体悟和思考,此乃谓之与所得

这是由知而行、再由行达到更高层次的知,合乎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又一层新境界;

游记重在点睛,凭博览而成文,意在经典;以文叙概述之,旨在博览。

在欣赏无限风光的同时让人看到了别样景致,甚至于起生异样的心理思考和感悟,可谓之触景以生情、见异而思迁,人生何不如此?!

居高山以观沧海,处繁杂而求僻幽;

净心灵捕获超度,揽事物堆砌成文。

只要有曾经过往,何须问得少失多;

著文借以载身事,敢效古霞客时珍。

 

万千景色携卷来,一缕文思扮我妆。

落笔简陋初入目,且做攻略也无妨。

得获一文在手中,成就诗文与远方。

欲知还需万里行,履行万里知增长。

正如陈履安老先生在对学生的二万五千余言长篇游记《悉尼见闻》附言教诲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字文;

传承万古,分享万人,何其壮哉!

 

父亲的诗词对联切入了地质工作与化石遗址、旅游风光及所感、国内外大事纪念、祖国地方成就赞美、老年生活养生养性、题照赋画赠言等方面的内容。

十分欣赏父亲的一首成诗于赴加拿大探亲时的《题红叶》,把枫叶之国似火焰、若彤云的秋枫描写得如画是梦:

题红叶

凝苍滴翠绿盈烟,一夜寒风醉莽林。

玉树千枝发煙火,几株朝露伴彤云。

父亲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更是艺术精到,风采别成。

书法上坚持了一以贯之的隶书体,老道而精炼。庆国贺党、领袖伟诞,每逢节庆必有书;唐诗宋词、屈言毛语,通辞达意显气魄。

国画上巧妙地运用了南北画派的有效结合,虚实得当,浓淡适宜。松竹梅兰、花鸟兽石,惟妙惟肖趋活生;人物写意、菜果小品,配色临光皆到位。唯独缺少了山水屋宇的部分,也便是一种遗憾了。

摄影作品偏重于田园山水、民俗人物、舞台表演以及动植物小品等内容的拍摄,曝光聚焦取景准确、景深透视相互顾及、画幅中心突出点睛,常被作为地矿局及单位、老年大学及外地主办方作获奖作品展陈于厅。

纵观于父亲的作品,无不透露出老人八十余年的人生阅历与他所从事地质工作的历史脉线;

横览于父亲的作品,爱好兴趣包罗儒雅人生之万象,作品范围除琴棋印刻雕塑外皆所囊括。

父亲与母亲相濡以沫、执手携老,自退休后即参加老年大学课程一贯坚持及至现在。除完成上述作品之外,兼有坚持参加歌唱班、拳剑班等专业爱好班的学习和锻炼。执着无休地追求、坚强地与病体抗争,这便是“一台报废了的机器”能矍铄、康健地运转至今之缘故了。

作为安顺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西秀区诗词学会会员的父亲,每逢省局、单位及地方、域外各级机构举办的书画、诗文常相约稿,父亲如约响应,毫不推迟。有赞曰:

诗词书画联摄语,纪实散文游记忆。

科幻科普趣闻轶,太极木兰拳剑宜。

文化的传递,是一种默契;精神的共享,是一种延续。

作为后生的我深感父亲对文化的眷恋和喜好,虽受之影响而略有同趣,但与老人的品德意志、执着的精神以及所涉猎范围相比尚差之千里、尤显得过于单一无序了。

父亲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父亲是舵手,给后代指明人生的航向。

正如兼有绘画、摄影与文学、地学、民俗学成果的贵州地矿文化人王康年先生对父亲作品留言所赞:

老一辈地质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一辈长者的爱好和良好习惯,对子女或身边人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几代人。

跃康先生也曾在一首嵌名诗中这样夸赞父亲:  

青春有梦酬老来,

人生伴一路热爱。

无私奉献世峥嵘,

诗书画摄敏于怀。

——拜赏先生作品!路老勤奋创作,笔耕不止,硕果累累,是我们地质二、三代学习榜样!

地矿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执着与承传,具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得天独厚的理由:

工作的艰苦孤独,便有了苦中寻乐的必然;奔波于大山沟壑之间,便有了领略风光的独到;入微渗浸在民间村寨,便有了民俗风情的搜捡。

赏风物倜傥不羁,看岩矿绚丽斑斓;

尝山泉清澈凛冽,任风雨吹头湿衫。

正是有了这些特质,造就了地质队员的文思泉涌的灵感,也即成就了贵州地矿文化、地质文学的灿烂辉煌。

这一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受教而又感恩。

伏案之间,《杜鹃花》主编跃康先生深知编者校对爬格苦,一通电话打来,相约于我共闲谈散步、聚餐对酌,正应了端午节前夜父亲电话那头的叮咛与嘱咐。好似父亲与跃康先生早已沟通了似的,是一种默契,更是一种关怀,尤其是文化趣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默默之中的感同身受,感谢跃康先生亲临探视!

每逢编辑、校对、配图完毕一篇作品,便及时地传送与陶平先生,先生即行着手抢期档而编排之,使得父亲的文章得以及时展示分享与读者,并获读者的认真品读与诚挚肺腑留言。感谢《贵州地调》公号提供刊载父亲作品的平台,感谢陶平先生付出的辛勤劳力和精心至美的编排!

借用于《中国荒原诗人》主编阿贵先生的一首诗,驻笔结尾:

父亲——

您是一座峰峦,

更是一座伟岸的主峰。

耸立在我的心中,

我将深深地铭记。

 

 

注:父亲作品详见《贵州地调》公众号之《路世敏先生作品选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6983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